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乔治·奥威尔在《政治与英语》中写道:"在我们的时代,政治演说和写作其实是对无可辩护之物的辩护,大量的行话已经使人们无法触及事实……像民主这样一个词,不仅没有公认的定义,而且任何想作出一个定义的尝试都受到各方面的反对。可以普遍感受到的是,当我们称一个国家是民主的,我们仅仅是在夸张地赞扬它,  相似文献   

2.
“Box”这个词在英语当中作为“盒子”这个意思是凡学过一点英语的人都知道的。然而,它作为“拳击运动”这层意思就不一定是每一个学英语的人都知道的了。为什么同是一个形式,却具有两个毫无联系的意思呢?我们可以先从语义学中的歧义谈起。语义学是研究词以及语言的其他部分意思的学科。歧义是语义学的概念之一。Doris.T.myers在Understanding Languge一书中给歧义所下的定义是:“具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意义的语言单位。”Fromkin等在所著的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中也指出:“如果一个词或一个句子可以从不止一种方式去理解或翻译,那么这个词或句子便称作有歧义。”在英语中,“cricket”这个形式  相似文献   

3.
民主,作为一种政治上层建筑,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发展历史。民主这个词,来源于希腊文demokratia,它是由demse(人民)和kratas(权力)两个字组成的。本来的意思是指人民权力,二千多年前,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第一次将民主看作一种国家政体。在古希腊,民主被说成是由成年的雅典男性公民(自由民)组成的民众大会掌握政权(实际上它仅仅为奴隶主阶级所享有)。在同封建专制制度的斗争中,资产阶级首先提出了近代意义上的民主。列宁曾经把民主发展的辩证过程表述为:“从专制制度到资产阶级民主;从资产阶级民主到无产阶级民主;从无产阶级民主到没有任何民主”。(《马克思主义论国家》第24页)今天,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简略地考察一下民主发展的辩证过程,从而充分认识从资产阶级民主到无产阶级民主的转变及其伟大的历史意义,这对于我们今天坚持社会主义民主的方向,充分发展民主,找出这种发展的形式,用实践来检验这些形式等等,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民主”一词原指人有权发表意见、参与政治生活和国家管理。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民主管理”则可以理解为学校教职工有权知道校情、发表意见、参与校政、谋议校事、督促校务。  相似文献   

5.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在大会发表的《宣言》中,提出要建立“真正民主共和国”,勾画了一个未来政权的蓝图。尽管这个蓝图还不很清楚,只是一个大致轮廓,但它代表了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权思想。对于这个“真正民主共和国”进行分析研究,有助于我们弄清中国共产党早期关于政权思想的发展。一、“真正民主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为反对当时的军阀专政而出来的提在中国共产党二大及其同时期发表的中央文件中,对当时中国社会性质及政治状况进行了正确的分析。一方面高度赞扬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倒了几千年因袭的帝  相似文献   

6.
“民主”是政治常识中一个基本的概念,是高考命题不可回避的一个知识点。为此,我们必须正确理解和掌握它。 我们知道“国家制度”是有关国家本质和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即国体和政体)。主要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以及由哪个阶级采取什么政权组织形式实行专政的制度。既然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那么,反过来我们就应从国体意义和政体意义两个不同角度去掌握民主的科学含义。 首先国体意义上的民主(即民主的阶级性)是从国家的阶级本质上来讲的。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就决定了哪个阶、级享有民主。在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实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在国家经济和政治上都处于统治地位。民主自然成了资产阶级享有的民主。资产阶级专政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保护资产阶级的民主,限制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民主。什么“全民的民主”、“超阶级的民主”在世界上是根本不存在的,纯属欺人之谈。在社会主义国家里,由于实行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这就决定了广大劳动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民主自然成了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广大劳动人民享有的民主。人民  相似文献   

7.
要给“欧洲的历史意识”一个近乎准确的定义是不可能的,因为在我们还面临着“意识”一词的潜在意义这一难题的情况下,我们或许就在翻译这个题目中的第一个且主要代称的努力中被完全击败了。“欧洲的”这一代称可能意指一切,因为它不是根据任意一种“科学标准”创造的。“欧洲的”一词可能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自它诞生之日起,就不断遭受种种非难和攻击。例如诋毁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为“封建独裁”,“暴君专制”,“以专政代替民主”等等。因此,批驳这种种谬论,科学地阐释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我们一项义不容辞的任务。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认为,民主作为国家制度,总是一定阶级的民主和对一定阶级专政的结合。哪个阶级享有真正的民主权利,执掌政权,这一点具有决定意义。民主一词的本意是“大多数人的统治”。但在剥削制度下,权力主体的普遍性是很有限的。这个“大多数人的统治”实际上是少数人的统治。资本主义民主尽管被说得冠冕堂皇,但事实上只是一  相似文献   

9.
阮郎归     
天边金掌露成霜,云随雁字长。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蓝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想不起是谁的词,记不得了,不去理会。很多事情我们无力去阻止,也无法阻止,就如同我想不起这词的作者……一个“逃”兵“逃”到国外又“逃”回来,“逃”离时间长达三年之久。我以为我忘却了,没想到只是不愿想起。三年可以干很多事,可我却什么也没干,每天除了听听音乐,打打长途电话,就是吃和睡。三年之后,他回来了,学有所成。去机场接他,没想到接到的只是“你这个胆小鬼”。机场所有的人都盯着我们,莫名其妙。故事就像八点档的泡…  相似文献   

10.
政党政治也称政党制度,就是政党行使政权或干预政治的方式、方法和程序.政党政治是属于与君主专制政治相对立的民主政治,其核心是掌握国家政权和进行政治管理时,必须由政党参与.政党则是一定阶级的一部分政治上最积极的活动分子,为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和实现本阶级或本阶级的某个阶层、某个政治集团的政治主张而围绕着夺取或巩固政权所结成的政治团体.因此,任何一个阶级的政党都集中了一大批代表本阶级利益的职业政治家.正如列宁所说:“历史上,任何一个阶级,如果不推举出自己善于组织运动和领导运动的政治领袖和先进代表,就不能取得统治地位.”所以,政党政治也可以说是政党代表阶级,政治家代表政党来行使政权、管理国家,实行阶级统治的一种政治形式.  相似文献   

11.
“三三制”民主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民主观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一种政权体制模式,作为中国共产党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初步探索,这一模式不仅为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于新时代新征程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邓小平理论概论”课教学过程中 ,一些学生常常提出疑问 :既然社会主义民主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高类型的民主 ,为什么在我国政治的现实生活中还存在不少不民主的现象呢?这种困惑反映了大学生还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我国现阶段民主的发展状况。要消除这个疑问 ,我认为要正确地分析以下有关问题。一、要把握住中国现阶段民主的本质列宁说 :“民主是国家形式 ,是国家形态的一种。”(《列宁选集》 ,1995年版 ,第3卷 ,第201页)这说明 ,我们讲的民主首先是国家政权问题。作为国家政权的民主 ,在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两种类型 :剥削…  相似文献   

13.
“歧义”是指一个句子或一句话意义上模棱两可,可以作出两种或多种解释,但从语法角度来讲作出任何一种解释都是正确的。现代语义学家对“歧义”通常采用两种分类法,一种是“词  相似文献   

14.
英语歧义现象与英语交际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英语歧义现象任何语言都有歧义现象。英语也不例外。Kess和Hoppe在其专著《Ambiguity in Psycholinguistics》一书中甚至提出“语言无处不歧义”的观点。他说,“Upon careful consideration,one cannot but be amazedat the ubiquity of ambiguity in language.”在语言中的客观存在是不容忽视的。Kempson指出:“词和句子都可能含有一个以上的意义。”而英国Leech则将歧义定义为“一个语言项目具有一个以上的认知意义”。因此大部分语言工作者都普遍相信,当结构上遵循语法规则、语义上符合逻辑常理的语句,其深层可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  相似文献   

15.
姜新 《中国教师》2006,(6):26-27
一民主、开放的课堂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论辩中经常会有无法预设的收获。《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是哲学常识的第一课,当讨论到上帝是有还是无的时候,课堂显得特别的活跃。特别是我讲书本的证明方式时,学生们五花八门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提了出来。“老师,上帝能不能存在于我们尚未认识的地方?”“既然我们没有穷尽地认知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上帝又为何不可以呆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里偷看着我们?”“上帝可不可以制造好世界之后,让世界自己按规则运动,然后自己云游去了?”……我相信很多政治老师有相似的经历,在这个时候老师往往处于…  相似文献   

16.
一个词汇有多种意义 ,这是任何一种民族语言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在教学实践中发现 ,学生在做俄汉互译时容易步入一个“误区”。这个误区往往导致译文失准有误 ,而译者却不易察觉。这种似是而非的作法对提高翻译水平是一个很大的障碍 ,如不清除 ,隐患无穷。因此我们应重点把握一词多义的语言现象 ,尽可能把词的“言外之义”挖掘出来  相似文献   

17.
陶富同志:六月廿五日手书敬悉我以为南宋人定义“词”为这个文学形式的名称,实在是误人不浅,词乃辞之简化字,凡一切配合乐曲的韵语都是词,饮马长城窟是汉魏词,白词是晋宋词,凉州词,达摩支曲是唐词,都是词,南宋人把一个普通名词拢断为一种特定形式的文体结构,于是弄得讲词的人往往讲错,任中敏先生坚持词起源于隋代,也是由于他不肯把一般意义的词乐与特定意义的词乐分别看待。王力的那个定义“一种律化的长短句,固定字数的诗”几乎全不妥当,他把“诗”字也讲糊涂了。试为分析如下:(1)一种律化的诗,也是律诗(2)一种长短句的诗,这应该是中晚唐的…  相似文献   

18.
上帝说/我的手里拿着金制的圆规/画出所有的造物/和这个寰 宇/一只脚放在中心/另一只旋转/向那广阔深沉的混沌中画去/周边 就那么遥远/世界就那么宽阔/这就是你们的疆域/这就是你们的大地。 ——《失乐园》弥尔顿 我们都是上帝之城的孩子。 幸福一直都在我身边 “我在哪里?说出世界这个词意味着什么?……是谁哄骗我到所有 这些事情中去,并且只留下我站在这里?……为什么我对此没有任何疑  相似文献   

19.
后现代主义是怎样放逐理想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创造的“乌托邦”一词本意是指无场所即并不存在的地方,后来人们用这个词泛指任何在历史上和现实中都不存在而且将来也不可能变成现实的东西。德国思想家卡尔·曼海姆曾经借用“乌托邦”一词指称批判现实、否定现实的思想观念,在这个意义上理解的乌托邦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乌托邦,而是为社会现实辩护的保守型意识形态的对立面。在目前比较常见的主要用法中,“乌托邦”一词仍然是专指不可能存在或不可能实现的东西。理想与乌托邦有着根本的区别。理想蕴含着必然性的成分,在现实中存在一定的根据,具有实现的可…  相似文献   

20.
狭义的政治组织化局限于政权组织的延伸和扩展,只承认政权体系内的纯政治功能的权力部门为政治组织,这个定义已经不能涵盖现代政治思想中的政府改革和政治参与等诸多理论.从组织获取政治功能的角度看,任何公民组织都可能获得并行使其政治功能,从而影响政治发展,所以存在广义的政治组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