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程氏易传》的政治思想包含三个层面。首先是"治体",即政治的方向与基础,对此程颐通过"中"与"正"的关系作出说明;其次是"治法",即政治的法则与举措,对此程颐通过"仁"与"公"的关系作出讨论;最后是"治者",即政治的决策者与管理者,对此程颐通过"德"与"位"的关系作出展开。通过对这三个层面的阐发,程颐既保证了"以德为本"、"政道合一"的儒家政治思想的传统,同时又承认了政治问题的相对独立性,确立政制、社会、经济、教育、人才等具体建设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周易·大象》德礼治之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大象》强调“德”的功能。“德”是礼与治发展的目的。《大象》思想是以德代治。从德、礼、治三者之关系看,由于德这一思想源于乾坤二卦象的“自然之德”,即要求君子具备天地之“健德”,因而“君子之德”也就具有理想化色彩;礼本为贵族集团所专有,其非现实性亦导致了礼的衰败;法治思想在象传中尚未成体系,它包含于德和礼之中,起着说明和补充二者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程颐的政治思想继承了孟子和孔子的政治论,程颐试图使他们的政治思想与自己的理气论相适应。他依据自己“天理”的本体论观念把“仁政”和”礼国”提高到一个普遍的政治模式。程颐的政治思想除了重视政治的原则和实践的方面以外,还依据诚论提出一种政治性的工夫论来表现政治的形而上学的起源和作用,“立志”、“正心”、“诚意”、“敬”、“修身”都是程颐政治性的工夫论。  相似文献   

4.
德沃金在“平等”命题的研究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而让“平等观”成为其法律和政治理论的中心思想。德沃金对平等理论的研究主要是围绕两个核心,即“同等关注原则”和“同等重要原则”而展开的,这两个核心都包含了对所有人基本平等的承认。德沃金认为,平等是自由的前提,自由是平等的核心组成部分,他对基本平等的解释涵盖了个人和政治两个层面。在个人平等层面,德沃金通过阐述尊严、关键利益、生命的神圣性等诸多相关的概念来关注个人自治的平等,也就是个人自主权的平等。在政治平等层面,德沃金则认为,政治平等应该努力确保每个公民在人民主权、政治参与、社区政治对话等多个维度上享有相同的参与机会和发言权。  相似文献   

5.
为了实现政治治理与道德教化的“内外交相成之道”,叶适提出了不同于理学的道德教育理论。阐明这一道德教育理论与事功学派的政治治理理念之间的关系对于研究叶适事功思想有重要意义。通过与理学进行对比研究,在理论源流、方法论和发用三个层面梳理了叶适事功思想中政治治理与道德教化的关系,揭示了叶适事功思想所主张政治善治的理论本质及方法:以义为本,利、义交互;以王道为本,王道和功利交互。这一理论资源对实现我国的政治善治依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曾丹凤 《西藏教育》2023,(10):49-52
思想政治教育两种基本形态,也即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统一是新时代新阶段必须直面的理论和实践课题。这两种教育形态的统一,在历史逻辑层面,是对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的传承和发扬;在理论逻辑层面,是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方法论要求;在实践逻辑层面,是维护国家安全和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需要。高校以“三全”育人为导向,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为载体,立足“三主”,从介体、客体、媒体、主体四个维度抓好四个关键,即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思政内容的分类融入、管理服务的全面优化和教师能力素养的全面提升,构建全要素育人模式,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两种形态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邵雍,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一起并称为“北宋五子”,是宋代理学的奠基人之一。邵雍研究着力最多的是易学,因此他的养生思想和易学关系密切。总结他的养生思想可以分为互相关联的的3个层面:  相似文献   

8.
村治研究论纲--对村治作为一种研究范式的尝试性揭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通过回溯“村治”历史 ,重释“村治”概念 ,力图构架作为一种可能性研究范式的“村治”论域 ,即以关照农村社会公共权力为主线 ,广泛辐射农村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诸方面的综合性研究。在此定义域内 ,本文对当前我国的村治研究作了分层面评述 ,并对确立村治研究范式的方法与步骤作了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9.
论教为学服务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教学理论与实践中,人们至少在三种不同意义上使用“教学”一词:一是教学即教授;二是教学即学生的学;三是教学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显然现代意义上的教学概念是以第三种观点为其共识。然而即使把“教学理解为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活动”,还存在一个教与学的关系问题。如果我们把“教与学相互割裂、相互分离”作为教与学关系的第一层面,“教与学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作为第二层面,那么“以学为本,因学论教”可以作为教与学关系的第三个层面。本文将要更进一步提出第四个层面的认识“教为学服务”的思想。在教与学的关系上,之所以要确立教…  相似文献   

10.
近2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演化,基本上是循着“确立一个意识、突出两类课程、涵盖三个层面”的思路展开的。“确立一个意识”是指确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的意识;“突出两类课程”是指由最初的马列主义理论课拓展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形成了“两课”的基本格局,在“05”方案中进一步统一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个层面”是指课程内涵上一是体现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为根本的课程,二是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中心的课程,三是以初步掌握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为重点的课程。  相似文献   

1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当前,数字技术在助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质增效的同时,也存在因技术异化等原因致使其面临“德”之缺位、“人”之缺失、“美”之缺憾的问题。如何解决问题、破除困境,可以从个体、社会、国家三个层面进行系统思考,建构以师生、政校、校社为核心的大思政教学共同体,整体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德施教,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德养德、以德润教功效。  相似文献   

12.
孙艳秋 《教育评论》2024,(1):96-101
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思维方式问题既规范从业人员“研究什么”,也规范其“怎样研究”以及“研究得怎样”。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究的图景由“思维方式”约制,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思想构架”或“概念框架”“程式”或“方法”。未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科学化需要研究者在思维上分别立足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向度,把握相应的思维方式要求。宏观向度基于哲学思维层面,涉及熟知与真知、反思与评判、慎思与明辨三种思维方式;中观向度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层面,论及世界眼光与中国气派、理论自觉与学科先觉、时间与空间三种思维意识;微观向度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层面,包涵学科思维、学术思维、边界思维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主导性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从内涵及特点两个方面对主导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了阐释,在内涵方面从主导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本质、功能层面、社会属性三个方面作了解释,特点是“三个统一”,即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统一、继承性与创造性的统一、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许衡是我国元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天文学家。他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的教育思想。其教育宗旨包括两方面的思想:一是“明人伦“;二是“治生”。其“治生”教育即解决经济生活问题,并把它作为办教育的前提。这在封建社会“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教育思想中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他的这种思想与当代大力发展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养成和德育思想是一致的。他的“治生”教育宗旨和一些新的教育思想也是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  相似文献   

15.
孔子的时代,既是“礼崩乐坏”、“天下大乱”的时代,也是社会秩序应然建构的时代。从“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出发,通过“三代”之治的历史反思和价值认同,以完成社会秩序的应然建构,既是孔子政治哲学的使命和追求,也是孔子政治哲学范式原创建构的动力和机制;既是孔子政治哲学范式原创建构起点和特点。也是孔子政治哲学范式原创建构的路径和方法。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及其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的确立,则不仅在于他以“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方式和态度,实现了政治、伦理与教化的内在统一,而且更在于他以哲人的眼光和智慧反观历史,不仅实现了中国政治哲学的突破,而且建构了一个与宗法制的社会组织结构和以“礼”为核心的社会治理结构相一致,集“道”、“德”、“礼”“仁”、“孝”为一体的道德人文主义的政治哲学体系,这也正是孔子及其儒家政治哲学思想在汉代以后之所以能够被提升为中国社会的社会意识形态和观念上层建筑的内在根据和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6.
高校的根本在于立德树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这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对高校人才培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立德”是要“立树人之德”,即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树人”是要培养做到“四个服务”、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一个宗旨、两个阵地、三个结合、四以育人”的“1234”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模式,在充分理解立德树人内涵的基础上,结合高职学生特点和教学实际,坚持“八个统一”“三全育人”基本原则,在教学中坚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文化人、以行正人”,紧紧围绕“四个服务”,培养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17.
“中国之治”是实践、理论、制度、文化的有机统一,包含中国之“治”、中国之“制”和“中国”之治三层意义,蕴含着丰富的意识形态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国家治理功能,是一种意识形态“软治理”。将“中国之治”的价值理念、制度逻辑、生动实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增进国家治理共识和培育国民政治素养。“中国之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结合大思政课的价值观教育、历史教育、法治教育、时政教育进行,并从理念创新、队伍建设、内容拓展、载体选择等方面调整优化教育教学范式。  相似文献   

18.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方略的产生分别经历了不同的四个阶段。中国共产党从未单独而孤立地提出“以德治国”方略 ,而是将其作为“德法兼治”方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提出来的 ,因此也就不存在以德代法的问题。“法治”与“德治”是两个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历史范畴。“法主德辅”是“德法兼治”及其法治本质的属性规定 ,明法分教是初级阶段“德法兼治”的现实规定 ;依法领导是“依法治国”的前提 ,“司法独立”是“依法治国”的保障 ;官德建设是“以德治国”的关键 ,德政建设是以德治国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高度,聚焦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理论思考,作出了一系列精辟论述,其中最核心的观点可以总结为“七个要论”。一是战略地位论: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二是根本任务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体系;三是发展方向论:坚持“四个服务”和“四个坚持不懈”,牢牢掌握党对高校领导权;四是队伍建设论:坚持做到“三个牢固树立”“四个相统一”和“六个要”,努力成长为“四有好老师”;五是学科自信论,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六是路径方法论:积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七是协同育人论:构建主渠道与微循环相互协同的“大思政”育人格局。  相似文献   

20.
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对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就是师德建设,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德育。因此,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抓“两德”,即对教师狠抓师德建设;对学生狠抓德育工作。在“两德”之中,师德建设具有主导性、方向性和影响性功能;德育工作具有经常性、广泛性和持久性特点。从“两德”之间的关系上看,师德是德育的前提和保证,德育成果是师德水平的反映。学校的德育工作,是通过全校教职工团结协作、共同努力去完成的。因此,抓师德建设,提高教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无疑对德育工作是十分重要又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