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高德 《出版参考》2006,(11):42-43
古人说得好.好阿谀奉承的人不能不防。他今天能对你极尽能事地吹捧.明天他也能对别人如此这般地炮制一番.这种人只是图一己之私利,没有什么道德、气节可言。但现实之中却是这种人吃得开.他们随波逐流.善于溜须拍马.没有多少真本事。对于这样的人和事.正人君子是不屑一顾的。  相似文献   

2.
父子二人看到一辆十分豪华的进口轿车。儿子不屑地对他的父亲说:“坐这种车的人,肚子里一定没有学问!”父亲则轻描淡写地回答:“说这种话的人,口袋里一定没有钱!”——你对事情的看法,是不是也反映出你内心真正的态度?  相似文献   

3.
每个人都在摆脱现在,逃离让他不满意的东西.他要奔向哪里?不知道.只是无时无刻不在移动,没有根基地悬浮在这个社会之中.社会学家把这种现象定义为"悬浮社会".这种普遍失根的焦虑心态不止发生在中国,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大多数普通人,都在经历着期望与现实的断裂而造成的焦虑和身份迷失.  相似文献   

4.
王琦 《青年记者》2016,(20):67-68
在王小帅的电影中,总是能看出一种“漂泊”的味道.影片主人公的经历渗透着不确定的痕迹,他们在不同的城市之间游走,不停地寻找着,也失去着,始终得不到追求的那份归属感.这些与王小帅本人的成长经历不无关系,他一直说自己是没有故乡的人,上海、贵阳、武汉、福州、北京,他也说不清他属于哪里,他的这种苦涩在《冬春的日子》《扁担·姑娘》《十七岁的单车》《青红》《我11》《日照重庆》中都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5.
传与传播     
传通路线的差别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有这种体会:能获取最佳教学效果的方式莫过于面对面的个别辅导了.如果学生是来求教外语的,教师可以从口型、发音部位等方面进行示范;如果学生是来求教数学的,教师可以一面给他画图,一面讲解.教师察颜观色,随时都能了解到学生究竟听懂了没有,接受程度如何.看到学生眉头紧锁,他往往暂停一下,重复一遍,或者再插入解释和补充.看到对方已经恍然大悟,他才深入一层加以阐述或发挥,启发对方举一反三.显而易见,在这种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6.
他是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总,腰缠万贯.他很久没有坐过公共汽车了,有一天,他突发奇想,想体验一下普通百姓的生活.他投了币,找到一个靠窗边的座位坐了下来.他好奇地打量着身边的人,他的前边是个怀孕的妇女,他的身后是个上了年纪的老人,这些普普通通的人,每天挤着公共汽车,日子虽然过得清苦,但依然很快乐.在他们的脸上,看不出悲苦,有的只是对生活的满足.他的心情很好,他的对面有一个很漂亮的女人,他可以近距离地欣赏.车子到了下一站,上来的人渐渐多了,美女就渐渐被人遮住了.  相似文献   

7.
古希腊的一个国王用一种非常奇妙的方法,在战车上打了一串结,他预言,谁能解开这个结,谁就可以征服世界.很多年过去了,没有一个人能解开,后来一个22岁的青年不假思索地抽出长剑,只见寒光一闪,这串结被一剑砍断.这个青年的名字震古烁今,他就是亚历山大大帝.这个故事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寓意——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相似文献   

8.
如今,用"中国最年轻的总编辑"已经无法定义周智琛. 2006年3月,不到26周岁的他离开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出任东莞日报社执行总编辑.这一"跳",轰动了当年的广东报界.只是让人没有预料到的是,这种轰动效应没有就此停止.  相似文献   

9.
沉默     
我有一位沉默寡言的朋友.有一回他来看我,嘴边绽出微笑,我知道那就是相见礼,我肃客入座,他欣然就席.我有意要考验他的定力,看他能沉默多久,于是我也打破我的习惯,我也守口如瓶.二人默对,不交一语,壁上的时钟的答的答的声音特别响.我忍耐不住,打开一听香烟递过去,他便一枝接一枝地抽了起来,巴答巴答之声可闻.我献上一杯茶,他便一口一口地翕呷,左右顾盼,意态萧然.等到茶尽三碗,烟罄半听,主人并未欠伸,客人兴起告辞,自始至终没有一句话.这位朋友,现在已归道山,这一回无言造访,我至今不忘.想不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的那种六朝人的风度,于今之世,尚得见之.  相似文献   

10.
正《北京人在纽约》里有一句经典台词,"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相信许多人对大城市都有这样一种又爱又恨的复杂情感。有一篇文章谈到这种情绪,作者说:"对纽约的爱与恨成了一个不断交替变化着的情绪问题。这种情绪的变化常常发生在同一天。这个地方经常使人恼怒,有时也让人振奋。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取得不可或缺的经验的城市。住在这儿,人们可以放心,一定能持续地面向生活。"  相似文献   

11.
一、天才 一个人成功了,大家都赞他有天才。一个人失败了,大家又都说他没有天才。事先谁能判断一个人有没有天才。  相似文献   

12.
他是位瘦骨嶙峋的秃头印度教徒,半裸着身子,只裹着一块缠腰布,他那消瘦的脸上,和谐地架着一副小型眼镜. 他周游印度各地拥挤的城市和贫困污秽的乡村,主张用一种非暴力革命性运动对付英国殖民主义者. 他没有办事处,没有兵卒,也没有正式权力,可是能使印度瘫痪,因为他一句话,群众就会停工,把全国的办公室、工厂、铁路的功能都给破坏了.  相似文献   

13.
爱欲与阅读     
作为出版人,笔者十分相信"阅读"本能也是人的本质的某一方面,尽管很多人可以炫耀地说自己没有这种本能却一样能潇洒地活着,但是如果我们鸟瞰人类的整体,离开了阅读,也便意味着一个"有意味的星球"的消失。  相似文献   

14.
左宗棠性格豪爽,争强好胜,睥睨一切,不可一世,以自负闻名.在他还没有发迹之前,即夸口说:“吾可大爱,而不可小知;能用人,而不能为人所用.”他能吃健谈,赴宴席,一入座便杯盘狼藉,恣意笑乐,议论风生,旁若无人.如有人和他争辩,他便怒目而视,好像要把人吃了一样,非压倒对方不可.  相似文献   

15.
其实新闻这东西的确非常奇妙,一般人很难发现它的存在.这就意味着新闻记者在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上必有与众不同之处.换句话说,新闻记者是用特殊思维方法训练出来的人.刚入行时,到处问人家:你们这里有没有新闻?可是大家都回答说没有.什么是新闻呢?新闻就是大家应该知道、或者想知道却又不知道的事情.当你去问一个没有受过新闻教育或者训练的人"有没有新闻",仔细想想该叫别人怎么回答呢?假如他的确没有注意到周围有什么新的变化,那他必然是回答没有.如果他是一名科技工作者,穷尽毕生精力研究出了某项成果,而这时你去问他有没有新闻,他还是会说没有.因为他并不觉得自己的研究成果是新闻.他为此研究花了一辈子心血,这件事对他本人来说,的确不构成新闻.  相似文献   

16.
在汶川大地震的前期报道中,没有组织,没有号召,全国人民自发地守候在电视机旁,关注着每时每刻的灾情报道,并时而为之泪下.这种自觉意识是人的良知的再现与复苏,每一个人的良知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即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便是我们平时所倡导的精神文明.难能可贵的是这种精神文明是通过媒体报道事实真相而自发地进发出来的,这种宝贵财富是值得认真思考和总结的.  相似文献   

17.
我相信,推动人生前进或者后退的力量,正是每一个人心中坚守的信念。 ——奥普拉·温弗莉 帕金斯年轻有为,30岁就被任命为芝加哥大学校长。有人对此提出批评,认为他年纪太轻,难以胜任大学校长的职责。帕金斯听到这一说法,虚怀若谷地表示:“一个30岁的人,确实所知甚少,还有许多地方得仰仗助手。”这种谦恭态度所体现的胸怀和善意,丝毫没有损害帕金斯的威信,反而消除了人们对他的疑虑。  相似文献   

18.
我记录的,是三组很平凡的小故事.究竟什么才是好故事?我觉得,朴实真挚的,能给人力量的,就是好故事吧. 一、两个年轻人 2014年春天我采访了一位80后小伙子.我见到他时,他正在一间破烂的教室守着三十几个午睡的山里娃.小伙子是这间幼儿园唯一一名50岁以下的老师.2012年,他从市里的教师进修学校科班毕业,班里40名毕业生,只有他选择到农村幼儿园工作.他没有编制、没有医保,也没有五险一金,每个月工资1200元.  相似文献   

19.
清代大藏书家黄丕烈,被誉为藏书界“五百年来第一人”.古往今来的藏书家中,能做到藏而能鉴、鉴而能读、读而能校、校而能刊、刊而能精者,首推黄丕烈.他一生收藏了近200部宋版书和上千种元、明刻本以及大量的古抄本,其藏书之精,至今没有一个私人藏书家可以与他相媲美.  相似文献   

20.
江岩 《传媒》2004,(3):27-29
裁员!裁员! 一个幽灵,一个名叫裁员的幽灵徘徊在德国媒体业. 2000年下半年以来,德国媒体业掀起了一股裁员潮.媒体从业人员如果能保住自己的工作岗位就要感谢上帝了.在席卷全行业、持续近三年的不景气中,如果谁不幸成为被裁的对象,他在传媒界找到新的工作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他们虽然是德国就业保护制度的批评者,但同时也是这种偏向就业者的保护体系的受益者.如果没有这种保护体系,德国传媒业这几年失去工作的人要更多.根据德国的就业者保护法,如果不是企业陷于困境,不得解雇没有过错的员工.即使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解雇员工,也付出高额的补偿安置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