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邹伟建 《文教资料》2007,(31):130-133
加强道德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道德问题已成为引起校园、社会不和谐因素的重要原因。如何加强和改进学校道德教育:一是明确高校道德教育目标是加强立品教育,培养有德之人;二是构建道德教育的内容应突出重点;三是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加强学校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2.
杜威认为学校的道德教育必须使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的道德准则。学校道德教育的过程应该是引导人性发展的过程,学校道德教育的途径应该是知行合一的,应该是学校和社会相结合的。纵观我国道德教育现状,学校道德教育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而杜威的道德教育理论符合我国国情,我们应科学借鉴杜威的道德教育观点,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不断改进和创新。  相似文献   

3.
英国学校德育的特点及其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系统阐述了英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特点,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批判性地学习和借鉴了英国道德教育理论中对我们有用的东西,丰富了我国的德育理论和实践。我们可以从英国道德教育中得到五点启示:道德教育应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道德教育应有科学的体系和丰富的内容;道德教育离不开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要求教师率先垂范;道德教育应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4.
研究中小学道德教育的规律,首先需要研究道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如要素律、阶段律以及环境影响律等,这是道德教育的起点和应遵循的依据。据此提出中小学校道德教育应遵循的规律,主要有:遵循道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提出教育要求,并注意教育要求的恰适性;注意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之间的关系;重视社会、家庭等外界环境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5.
邓旭阳 《江苏高教》2012,(5):134-135
文章认为,为开展行之有效的道德教育,应注重大学生道德教育主体与实施路径的融合。注重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与学校教育路径融合;学校课堂道德教育与道德生活教育融合;学校道德教育与家庭社会道德教育融合。  相似文献   

6.
从“虚拟”走向“现实”的学校网络道德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丹 《中国德育》2008,(4):17-22
学校网络道德教育从“虚拟”走向“现实”具有两层含义:网络道德教育与网络道德的产生虽然与“虚拟”的网络社会或网络环境紧密相关,但究其实质,网络道德失范是网络个体现实道德问题在网络中的体现,因而网络道德教育需要从现实入手;学校是网络道德教育实施的主要场所,学校网络道德教育应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从幕后走向前台。其基本路径是:探索和遵循网络道德教育规律;对学校道德教育进行“网络化”调整。  相似文献   

7.
道德教育是指向人的德性培养的教育,学校道德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为学生的发展、与学生的成长需要相关的教育。由于当代学校道德教育长期以来没有将学生的成长需要置于德育体系之内,学校道德教育更多地被视为各学科共享的社会问题而非单纯的教育问题,因此,学校道德教育应将了解学生的成长需要作为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将激发和引导学生成长需要作为主体道德发展的动力,用符合学生成长需要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8.
美日韩三国学校道德教育的比较研究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作为世界经济强国,美日韩三国始终把道德教育放在社会发展和学校教育的首要位置,成效不菲。美日韩三国学校道德教育目标和道德教育内容的差异性及其特征,对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我国学校道德教育有如下的启示:一是学校道德教育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二是要与时俱进,积极创新学校德育的目标和内容;三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学校道德实践教学。  相似文献   

9.
网络文化是现实生活的一种改造力量。网络文化的到来,对学校的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道德教育在目标上、方式方法上都有所变革,网络素养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方面,学生道德决断力、道德欲求已然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0.
道德教育要遵循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客观规律,首先要确立道德教育主体性目标;其次,教育的内容要具有合理性,即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道德主体自身完善的需要;再次,教育要讲究方式、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形成教育合力,才能使道德教育见到成效.  相似文献   

11.
从道德认知转变为道德行为的机制看学校德育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行脱节是长期以来道德教育未能解决的一个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在对学生进行道德引导时存在偏重认知而忽视道德思维能力和行为决策能力的指导。因此,学校德育的改革要转变教育思维方式,给学生以更具有实际意义的指导,让学生在道德实践中学会思考、学会选择。  相似文献   

12.
学校德育变革是整个教育变革进程中难度最大、最复杂的部分,它的每个环节都深受社会变革和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道德是影响学校德育变革进程最重要的社会因素之一,不良社会道德是制约学校德育变革的最大阻力。社会道德对学生的影响主要通过宏观文化环境和人际交往起作用。儿童节目中的敏感内容、负面教育新闻等媒体文化,公众对社会信任、社...  相似文献   

13.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推动了学校德育从传统模式向现代的转型,对扭转西方社会剧变的思想混乱和德育危机产生了重要作用。在当代的教育改革中,我国的德育在目标、模式、内容、途径等方面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给我国德育改革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科尔伯格的道德讨论策略的概述,介绍道德讨论策略的形成、实施及实践价值,并探讨道德讨论策略对我国改进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强调学生道德发展规律,分阶段开展道德教育;强调道德认知冲突,改进学校道德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5.
人类道德生活中出现过如下几种主要的道德知识生产方式:"神定型""、圣定型""、权定型"以及"外推型"。这几种道德知识的生产方式都对人类的道德生活和道德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当代民主多元社会中,"内生型"和"价值商谈型"应是民主多元社会中合理的道德知识生产机制,并应在此基础上建构学校道德教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刘次林 《中国德育》2006,1(4):25-29
当前学校德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辨析。其一,正视学校德育对学生道德成长的作用;其二,学校德育中对话不能“包治百病”;其三,要处理好学校德育与社会的关系;其四,要基于学生的实际状况开展德育研究;其五,学校德育测评要注重学生发展。  相似文献   

17.
薛莉 《中国德育》2006,1(10):15-17
隐性德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存在于学校课程、学校制度和学校文化等三个领域。与显性德育相比,隐性德育的特点是:隐性的实施方式与明确的教育意图;潜在的内容与丰富的载体;影响的长期性和不可测量性。  相似文献   

18.
由于科学主义的兴起、道德教育受理性主义的引导以及学校教育的功利性倾向等原因,当前的学校生态德育陷入了知性化的困境,导致教育者对生态道德内涵的理解偏重于理性认识、生态德育内容过于学科化、生态德育方法注重形式化等弊端,教育者应该在生态德育内涵的认识上、生态德育的内容和方法上追求超越。  相似文献   

19.
当代我国弱势儿童德育过程中出现了部分弱势儿童道德情感淡漠、道德判断标准模糊、道德意志淡薄等问题。关怀道德教育理论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对我国弱势儿童德育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启迪,在实践中应构建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互动的关怀式道德教育体系和道德情感作用机制,建设弱势儿童德育人员的社会保障机制,多样化促进弱势儿童道德内化。  相似文献   

20.
文章分析了我国德育实效低下的三个原因学校德育的苍白无力;家庭德育的漫不经心以及社会的不良影响.同时尝试着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延伸,三者结合,实现德育的整体化、系统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