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人类整体社会实践的作用,人类个体具有先验性的道德心理禀赋.这一结论可以从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找到依据,加以证明."新性善论"是主体性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也是道德教育可能性能够得以说明的前提条件.因此这一理论的阐释具有重要的教育实践与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可知,了解儿童是进行道德教育的前提,有意义的道德体验是道德内化的关键,合理的德育实施途径是取得理想道德教育成效的保障。这一认识对我们具有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双重启示。  相似文献   

3.
后现代伦理观的道德教育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现代伦理观代表了一种对于多元世界和人类伦理道德的不同思维取向和理解,其对我们重新审视当前的道德教育现状,开辟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新视野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它启示我们,道德教育要真正实现其本义,必须走出传统理性主义模式而寻找新的生长点:实行多元文化教育,尊重异己和差异;构建一种新的道德教育模式——道德对话;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与道德自由。  相似文献   

4.
道德的本质不仅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不仅是行为规范,而且是人类的实践精神。道德的实践精神本质规定着,道德教育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审视现实的学校道德教育,无论从理论和实践上看,更多的停留在对道德规范的教育层面上,而忽视道德实践层面。实践精神视阈下的现代学校道德教育的主题,应从灌输道德规范知识转向注重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关于建构中国现代道德教育理论的几点设想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关于建构中国现代道德教育理论的几点设想●戚万学问题的提出建构中国现代道德教育理论这一问题是基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对道德教育的必然要求和与之相应的现代道德教育体系尚未建立这一客观事实和矛盾状态提出的。对道德教育来说,20世纪既可以说是一个大变革的时...  相似文献   

6.
"新性善论"是论述"道德教育的可能性"问题的重要前提,强调由于人类整体社会实践的作用而使得人类个体具有先验性的道德禀赋。该理论的阐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近年来,该理论也受到了一些学者的学术质疑。在论证"道德教育的可能性"这个德育基本命题时,如果不能形成对"新性善论"较为一致的认识,则会形成制约我国德育理论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7.
江畅 《中国德育》2017,(1):11-14
长期以来,我国的道德教育因为在理解上有偏狭,因而一直存在相当大的局限。道德本质上是人类的智慧,是作为最佳人类生存方式的实践智慧,是一种价值体系。道德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使人成为“君子”,高级任务则是使人成为“圣贤”。道德教育的逻辑进程是一个人成为道德之人必须完成的总体结构图,而其实际进程则是走完这一路程的具体路线图。  相似文献   

8.
当代国外学校道德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其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今时代,人们在充分享受先进社会馈赠人类的物质与精神文明之际,也深刻体会到社会变迁而引发的一系列伦理道德问题的苦涩。于是,为了解决人类遇到的越来越多的社会道德问题,当代世界各国都对学校道德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大胆的革新。站在这世纪性的教育潮流中,探索国外学校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把握其改革动态,借鉴其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9.
实践不是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不是认识世界的精神活动,不是所谓“人类总体性的存在方式”,而只能是认识活动与改造活动“耦合”而成的“一”。它对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具有“视野”和“立扬”的本体论意义。传统的、狭隘的、形而上学的实践概念有很多不足甚至自相矛盾之处。彰显实践的同一性对于克服实践唯物主义的各种局限性,建立实践与人类生存困境及其终极关怀的联系,弄清“交往”、“主体际性”等交往实践观的某些的某些基本问题,从根本上提升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人性论是儒家心性之学的中心内容,也是道德教育理论的形上依据和理论基石。无论是孟子的性善论,抑或是荀子的性恶说,都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宋明理学心性论的重要思想来源,并直接影响到传统知识阶层的道德实践。在某种意义上说,儒家的心性论是形而上的修养论,而儒家的修养论是实践的心性论。从人性论的角度审视传统儒家的德育理念,道德教育之必要,由于人性中的欲性;道德教育之可能,由于人性中的知性和仁性;道德教育之根本途径,在于“为仁由己”。这是先秦儒家人性论的内在逻辑,从孔子发展到孟子、荀子,以至于以后的儒家,基本上都是这一人性内涵的演绎和延展。  相似文献   

11.
随着网络对人类社会影响的日益深化,网络道德问题正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我国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提升其网络道德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此,必须明确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目标、拓展教育主体、整合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优化网络环境,进而探索出一条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2.
论道德教育的回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生活对于道德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又由于道德教育这个有一定价值取向的事物不能建立在生活这个无一定价值取向的事物的基础上,所以道德教育不能以生活为本原和基础,不能回归于生活。由于道德实践对于道德教育具有本体论意义,又由于道德实践是一个有一定价值取向的事物,它与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存在内在的同一性,所以道德实践是道德教育的真正本原和基础。道德教育应回归于道德实践。  相似文献   

13.
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年轻一代的优良品德是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是自古至今人们所普遍信奉的一种主导思想。然而,与之相反,即否认道德教育的合理性,要求取消学校道德教育的一种观点,确实也以某种形式存在着。虽然这一理论未能形成磅礴之势,却始终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各国道德教育的实践。了解这一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较全面地把握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状况,而且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改革也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4.
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存在混乱与无序、放纵与极化、极端自由思想等问题,根据主体间性理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予以矫治:在网络道德教育目标上以培养具有“人类和谐”观念的人;在网络道德教育内容上要教学生学会宽容;在网络道德教育实践观上从“对象化活动”到“交往”。  相似文献   

15.
张旭 《成才之路》2023,(33):73-76
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一定的道德要求的心理过程。道德教育过程中,学生的道德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培养学生的道德感是进行德育工作必须解决好的问题。不同的道德教育理论,其理论基础和研究重点各有不同。这就使得教师们在进行德育研究时,不能将两者割裂开来,而必须在对其进行比较分析基础上,以理论为依据进行德育实践,使德育实践具有科学性、合理性、时代性和系统性。基于此,文章详细分析道德发展理论背景下培养学生道德感的方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陆九渊心学是一种复杂的道德教育理论体系,古今学者对其评价不一,其中,贬多于褒。对蕴藏于其道德教育理论中的主体精神更多为世人误解或遮蔽,实际上,象山从道德本体、道德主体和道德方法等层次对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张扬主体精神的思想进行了论证和阐述。在呼唤人文关怀和主体精神的现代社会,重新对心学的本真意蕴进行“发明”和“去蔽”,不仅对道德教育创新具有理论借鉴意义,而且对促进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也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任丑 《学科教育》2007,(4):77-82
康德认为,纯粹德性是人类的本性,它要求出于义务来遵守,而且是趋向于善的唯一动机,因此是可教的。这就是对道德教育的方法如何可能的问题的回答。在此基础上,康德提出了他的道德教育方法:道德判断力的训练、敬重义务的训练、合道德性的道德教育程序的建构、伦理共同体的联合等。康德的这一思想,给我们进行道德教育以如下几个方面的启迪:注重道德教育方式本身的道德性,进行以德性为目的的榜样教育,发挥感性实践的重要作用,以自由和谐丰富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内涵,培育自由的道德人。  相似文献   

18.
任丑 《教育学报》2007,3(4):77-82
康德认为,纯粹德性是人类的本性,它要求出于义务来遵守,而且是趋向于善的唯一动机,因此是可教的。这就是对道德教育的方法如何可能的问题的回答。在此基础上,康德提出了他的道德教育方法:道德判断力的训练、敬重义务的训练、合道德性的道德教育程序的建构、伦理共同体的联合等。康德的这一思想,给我们进行道德教育以如下几个方面的启迪:注重道德教育方式本身的道德性,进行以德性为目的的榜样教育,发挥感性实践的重要作用,以自由和谐丰富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内涵,培育自由的道德人。  相似文献   

19.
没有灌输的道德教育何以可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一书的目的是要树立一种道德教育的理念和方法论--没有灌输的道德教育,为此,该书的作者在对道德、道德教育和灌输等基本概念进行语义分析的前提下,在批判并综合几种作者认为有借鉴意义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整合性的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模式.无论是对于我国道德教育的理论还是实践,该书都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当今时代,人们在充分享受先进社会馈赠人类的物质与精神文明之际,也深刻体会到社会变迁而引发的一系列伦理道德问题的苦涩。于是,为了解决人类遇到的越来越多的社会道德问题,当代世界各国都对学校道德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大胆的革新。站在这世纪性的教育潮流中,探索国外学校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把握其改革动态,借鉴其成功经验,更加科学地加强和改进我国学校道德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面临的一项充满挑战性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