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有这样一个故事:美国的一位著名主持人在栏目中询问一个小男孩:“你最大的理想是什么?”男孩不假思索地回答:“当一名飞行员。”主持人接着问道:“如果你驾驶的飞机没有燃料了,而这时飞机上只有一个降落伞,你会怎么办呢?”小男孩想了一下说:“我会背上伞包跳下去。”主持人听到这个答案一下子有些愕然,观众也开始窃窃私语。一个优秀的飞行员怎能不顾乘客安危自己逃生呢?  相似文献   

2.
留守儿童之家的“心语信箱”里每天都装满了孩子们的心思,“心语信箱”是我和孩子们心灵交流的平台,是我和孩子们培养感情的纽带。每天无论多忙,我都要打开信箱了解一下孩子的心思,有乐我们一起分享,有难我们一起同当,有事我们一起商量。  相似文献   

3.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的课堂变得热闹了,课堂上看到的都是林立的手,这说明我们的孩子胆子大了,敢说了,会说了。但是,我们同时也观察到这样的现象:一个学生站起来提问或回答问题时,有些学生的手仍举得高高的,一旦这个学生的发言出了一点问题,这些学生更是急不可耐,手越举越高,甚至站起来:“老师,我来!我来!”  相似文献   

4.
曾扬明 《青年教师》2006,(12):31-32
“文章应该是学生读懂的,而不是老师讲懂的”(支玉恒)。在执教《匆匆》一课时,他抓住“用心灵诵读、用心灵倾听、用心灵倾诉”这条主线,尽情地展示朗读的功能,让学生倾听文字背后的声音,达到了阅读中的一种美妙的境界。  相似文献   

5.
回忆校园往事,有些事已经淡忘,而有些事却让人念念不忘。何以会有如此大的反差?其根源就在于教育的肤浅与深刻。德育也有“肤浅”与“深刻”之别。肤浅的德育,仅有德育的躯壳,而无德育的灵魂;很少触及学生的心灵,不能让学生产生道德期待和道德追求。“深刻德育”是一种能对学生的道德成长产生深刻而恒远影响的德育形式,它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情感,旨在挖掘和彰显学生鲜活的生命价值,使学生体验人类心灵的博大。  相似文献   

6.
引导学生确立积极健康的心灵价值,过幸福的心灵生活,是思想品德课的高远追求。邱江平同志以《论语》所阐释、倡导的精神价值追求为切入点,以构建幸福的心灵生活为着力点与价值导向,探古索今,探赜索隐,为我们破解了学科课程建设与教学的一个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用以浇灌当下正“嗷嗷待哺”的精神幼苗,引领学生走向心灵生活的幸福高地,正可谓“发轫于笔端,思成于佳作”。  相似文献   

7.
唐代文学家韩愈提出教学的基本任务“传道、授业、解惑”,其中把“传道”放在第一位,他关注的是学生的人格品质,比如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最钟爱的一句话:“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让每个儿童看到人的心灵美,珍惜爱护这种美,并用自己的行动使这种美达到应有的高度。”从古至今,教育家们更为重视的是情感教育,将情感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8.
前几天,我去市里听课,课上得非常精彩,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所以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时,有一大半儿的孩子一边举手,一边喊着:“我说,我说……”有几个孩子还离开了自己的座位,“勇敢”地走向教师。当教师确定某位同学回答后,其他学生依然高举着手,叫着“我来我来”,甚至有些学生还大声自顾自发表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以我手写我心,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用恰当的方法.真诚、真切、真实地表达自己想表达的内容。要做到“真”.首先得用“心”去观察,用“心”去感悟:生活中有许多事.有些虽然很平常、很细微,然而却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只要我们用“心”观察了,用“心”感悟了.写出来的文章就具有了真情实感,也就能够感染读者、打动读者。  相似文献   

10.
德育使学生铭记的应该是什么?怎样的德育过程能给学生心灵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江苏省南通中学“难忘教育”的探索给我们提供了答案。在下面一组文章中,缪建新校长结合多年实践对“难忘教育”作出了理论阐释;该校坚持十余年的初一新生“向国旗宣誓”仪式和高中某班级“责任感,你有吗”主题班会,为我们的德育实践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教师叙写自己的教育故事是教育叙事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现在各类教育报刊上叙事研究的“本”明显增多,有些学校还专门举办“教育故事会”活动。只要留意,教师有很多机会能够倾听到同行说自己的教育故事,包括书面的和口头的。教师不  相似文献   

12.
近期,我们班开设了几个“心灵网吧”,每个小组一个。你可别误解,我们这个“心灵网吧”并不是一个网站,而是一本本精致的小本子,每个作文小组一个,每个同学都可以在“心灵网吧”上写想说的  相似文献   

13.
毫无疑问,民主教育当然不能仅仅由语文来承担.而应该是所有学科的共同任务;但语文作为“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叶圣陶语),在民主教育中所起的特殊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原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给教育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教育——这首先是人学。”(《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而语  相似文献   

14.
从幼苗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所需的第一个条件就是时间。世上没有一棵大树是从树苗一下子就长成大树的.心理教师的成长也是如此。“十年树小,百年树人。”所谓“春风化雨”,教育是一件需要慢慢浸润心灵的工作,小可能直竿见影,心理教育工作更是如此.鲜有“马上”“立即”见效的事情。有些心理教师试图通过一个月或者一学期的努力就能成为“成功者”。  相似文献   

15.
先让我们看这样两个镜头:一年级语文课上,孩子们在学习“bpmf”。老师用多媒体出示一个孩子听广播的画面,然后问:“小朋友,你看到了什么?”刚入学的孩子不谙世事,一个孩子马上站起来:“老师,你是不是想教我们读b呀?我早就会了。”老师有些尴尬,仍不失温和地说:“我问的是你看到了什么?”那个孩子带着一脸的委屈坐下了。一只小手举起来:“我看到了一个录音机。”老师摇摇头。另一只小手举起来:“我看到了录音机上的天线。”老师摇摇头。第三只小手举起来:“我看到了一个小朋友在听录音机。”老师还是摇摇头。最后终于有一个…  相似文献   

16.
作为学生作的第一读,感触最深的是“人”“”分离。当我们将作教学的尴尬归咎于学生的认识水平低、表达能力差的时候,当我们热切地追逐着作“体系”“模式”“套路”训练的时候,甚至,当我们津津乐道于培养了许多擅长编造“美丽谎言”的“写作尖子”的时候,其实,我们往往没有意识到学生的心灵已经锈迹斑斑了,学生的精神家园已经荒芜萧索了,学生的人格个性已经人为斫损了。翻阅他们的作,你会感到,千百个不同的脑袋,  相似文献   

17.
前不久,在报刊上看到一个这样的教育故事:一个女孩初学小提琴,琴声如同锯木头,父母不愿听,孩子一气之下跑到幽静的树林中学练。突然,她听到一位老人的赞许,老人说:“我的耳朵聋了,什么也听不见,只感觉你拉得不错。”小女孩受到鼓励,于是每天都到树林里去为老人拉琴。每奏完一曲,老人都鼓励说:“谢谢,拉得真不错!”终于,家长惊异地发现了女儿优美的琴声,忙问是什么名师指点。这时,  相似文献   

18.
关于“灵性”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天,我们都十分注重儿童智力的发展,注重开发儿童大脑和认知的功能。在教育中,我们习惯于往孩子的头脑里塞东西,而忽视其心,忽视心灵的需要与发展。表面看起来我们的教育成果显著,其实我们的教育已经举步维艰。我们的教育中有着过分“西化”的倾向,惟潮流而趋。我们没有进行多少深入扎实的工作,没能充分了解儿童心灵的需要,没有尽心地帮助儿童满足其天性的灵性的需要。因此,我们不能够有把握地说,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儿童的灵性(儿童的生命内在天性)已经得到了发挥与发展。任何一个做父母的,都可以从孩子,哪怕是刚刚睁开眼睛的婴儿的目光中…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重责任的民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前面是地雷阵、万丈深渊也要闯过去”……读着这些洋溢着崇高责任感的名言 ,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不能不受到内心的触动 ,乃至心灵的震撼。然而 ,由于某些原因 ,在某种程度上 ,我们的社会已面临着责任意识淡化的挑战。近一个时期 ,讨论得十分热闹的“诚信”问题 ,就透露了其中的信息 :“诚信”意识在某些群落中的丧失 ,正是社会责任感的逐渐蜕化所造成的。按理说 ,这是不应该发生的。即使发生了 ,也是可以纠正过来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的教育责…  相似文献   

20.
作为学生作文的第一读者,感触最深的是“人”和“文”分离。当我们将作文教学的尴尬归咎于学生的认识水平低、表达能力差的时候,当我们热切地追逐作文“体系”、“模式”、“套路”训练的时候,甚至当我们津津乐道于培养了许多擅长编造“美丽谎言”的“写作尖子”的时候,其实,我们没有意识到学生的心灵已经锈迹斑斑了,学生的人格已经人为折损了。翻阅作文,你会感到,千百个不同的脑袋,却有着一致的“精神套路”和不属于自己的“话语范式”。究其原因,大致有三: 其一,一味宣扬“立意要新”的衡量标准。 在作文教学中“立意要高”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