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欧洲五国职教改革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纪之交,最时髦的词非“知识社会”莫属。但知识在未来世界绝不能仅仅看作是理论的代名词,实际上它是现代社会里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综合能力更高要求的另一种表现方式。所以,当一部分人认为知识社会就是高深理论、就是高学历时,务实的欧洲人却对培养和造就适应知识社...  相似文献   

2.
广东省进行“现代启发式教学原则”实验 自1987年起,广东省进行了“现代启发式教学原则”的实验与研究。 现代启发式教学的特点是“四个强调”、“四个结合”。1.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实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积极性相结合。2.强调学生智能充分发展,实现系统知识的学习与智能的充分发展相结合。3.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实现内在动力与学习责任感相结合。4.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实现书本知识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贯彻现代启发式教学原则应  相似文献   

3.
自能发展是指教育对象在客观外在因素的作用下凭借本体属性能够在实践中建构自我和提升自我。自能发展突出一个“自”字——主体的自主性和自觉性,依靠一个“能”字——主体自身的本能、功能和智能,落实“发展”的目标——建构具有个性化、超越性和持续性发展基础的主体。新时代的中学生要以自能发展为根本取向。(一)自能发展是现代社会最本质的要求在现代社会里,人的根本出路就是能自能发展。现代社会的全球化、信息化以市场机制为动力把每个人卷进了竞争的漩涡,也就等于把每个人推上了自能发展的道路。市场机制一方面给人们创造着新的行业…  相似文献   

4.
人类社会正朝着知识经济时代迈进,随着经济发展从工业化社会向知识化社会转型,社会生产对社会主体的人的要求也发生了根本的转变。知识和智能作为人力资本正成为世界经济的强大动力和主宰力量。开发人力资源、造就创新人才的基本途径是教育,教育是知识的生产者、传播者,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是知识经济发展的“人才母机”,  相似文献   

5.
世纪之交,最时髦的词非“知识社会”莫属。但知识在未来世界绝不能仅仅看作是理论的代名词。实际上它是现代社会里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综合能力要求更高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所以,当一部分人认为知识社会就是高深理论、就是高学历时,务实的欧洲人却对培养和造就适应知识社会人才需要的职业教育情有独钟。世纪之交,欧洲诸强纷纷出台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种种措施,为世人勾勒出一幅五彩缤纷的职教前景。 比利时:强调企校合作的实践性原则 比利时瓦伦地区政府与社会团体协商后一致决定,要为16~25岁青年人开辟可供选择的职业教育途径,…  相似文献   

6.
“发现法”是布鲁纳等人倡导的现代启发式教学方式。它强调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去发现问题,寻找答案,得出结论,发展智能,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知识。实施“发现法”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启发、引导。本人提出的“实验引导发现法”就是在“发现法”的基础上,结合化学学科的教学实际而提出来的,强调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  相似文献   

7.
认识社会科学的性质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功能和意义,不仅是一个知识学的课题,而且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社会科学与现代社会和现代性之间有着内在构成性关系,社会科学的明显而强烈的实践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在认识论上的社会性、经验性、因果性和客观性。正是这种“科学性”品质,使社会科学成为现代社会制度的知识和智能基础,成为现代社会秩序的重要前提,也成为现代社会自由、民主和公正等信念的精神和价值基础。  相似文献   

8.
世纪之交,人类社会的经济又面临一次重大的转型,即在经历了以土地资源为基础的“农业经济”,以原材料、能源为基础的“工业经济”之后,逐步向以知识的生产、传播、分配和应用为基础的“知识经济”过渡。  相似文献   

9.
知识生成的交往中介原理与知识创新教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生产本身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中心。从这一意义上,我们接纳这样的观点:“教育要提高学生素质,主要的和实实在在的事情就是抓好科学知识教育”,知识教育是“全部教育的共同基础”(而不仅仅是智育的基础),是“现代教育的中心环节”(我们不能离开知识经验凭空发展什么能力、品德)。关于知识生成的机制问题,有人断言:“认知起源于动作,起源于主体对客体的相互作用”,而“社会化起源于交往”,“起源于主体对主体的相互作用”。学习者是在面临复杂困难任务时,“寻求同伴、教师、其他成人的帮助”,社会因素只是影响自主学习、影响认知学习的环境因素之一。而交往也似乎只是儿童社会化(而非知识学  相似文献   

10.
现代教学越来越倡导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智能为主,课堂教学也越来越注重师生的双边作用,特别是学生的“主体”作用。九年义务教育历史学科新大纲和新教材充分体现了这种现代教学论的思想。历史教学应该改变过去传统的只重传授知识的倾向,而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历史  相似文献   

11.
王建 《教学与管理》2009,(10):64-65
在世纪之交的新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知识化”越来越“边缘化”。原因很简单,一是人们借口现代理性固有的“科学性”,反对把具有人文特性的语文课程完全知识化、系统化,这有其合理的一面;另一方面,新课程标准代表的语文教育新思潮,主要也表达了“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一时间,语文教学陷入了一种观念上的迷茫,语文教学还要不要教语文知识?  相似文献   

12.
处在世纪之交的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应用已成为一个人知识与能力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计算机是现代社会的大势所趋。计算机作为现代化高科技应用工具,其操作者必须掌握相应的知识和使用方法。那么,面对纷繁的计算机世界,普通人怎样才能尽快入门呢?由于每个人年龄大小、文化高低、时间多少、事业特点各不相同,初学者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决定如何迈出跨进这座知识殿堂的笫一步。一、培训入门。所谓“入门”,就  相似文献   

13.
今天,世界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一切都在以令人目眩的速度向前发展,现代教育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力求以全新的教育观念,最优的教学手段,培养和造就更多高智能的建设人才。现代教育思想认为:智能总是一种获得知识的心理条件,带有主观的性质,而知识则总表现为一种外在的客体,处于被获取,被选用的位置。智能是一种原始基础,没有一般的智能基础,要更多更快地获取知识是很困难的,而具有高智能的学生则表现出对知识的主动的进攻,精明的选择、敏锐的综合归纳和灵活的运用。为了高效率进行教学,培养一代创造型人才,现代教育一反传统的知识基础论(传统的教育经典几乎都认为“掌握知识是发展智能的基础”),把以智能为中心的个性充分发展作为高效率学习知识的可靠基础,真正把学生当作教学过程的主体,把开拓性教学作为学生良好发展的必要条件,从而使教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新的技术革命要求提高师资的素质。师资素质包含思想道德素质、文化业务素质和身体素质三个方面。文化业务素质又包含知识、智力、能力和非智能的心理因素。所谓智能是智力和能力结合的总称。知识、智能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知识是基础,智能是归宿和目的,关键是把知识转化为智能。智能结构中最重要的是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智能型”师资,需要实现从“知识型”向“智能型”的转变,这是对传统教育的改革,是现代教育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5.
人机协同系统正在全面渗入人类的工作与生活,社会正快速地人机协同化。在弱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没有“意向性”,但其智能程度在迭代进化中。人机协同系统存在人类与机器两类智能主体,以及人类智能、人工智能和协同智能三种智能元素,其中协同智能的主体是人类,人机协同系统的智能是分布式的。受国际关系“软”“硬”“巧”实力三分理论启示,本研究构建了人机协同时代社会智能的三维模型。“三维”指硬智能、软智能和巧智能,机器拥有更多硬智能,并向人类“学习”软智能,人类拥有更强的软智能和巧智能,并把更多的硬智能“让渡”给机器。基于社会的快速人机协同化,教育所培育的学生核心素养应以发展学生的软素养和巧素养为重点,在硬素养维度着力培育学生的计算思维。未来人机关系将决定个体的社会存在,因此强调以人机协同的价值观、意识、能力等为重点的巧素养培育具有前瞻性。  相似文献   

16.
开发学生智能,是教育界当前议论的中心课题。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总量成倍增长,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我国传统“教学论”偏重于传授知识,忽视智力发展。不正确解决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我国的教育事业将很难适应“四化”的要求。课堂教学,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学生的“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内在因素。教师要想把课本知识教给学生,使之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进行归纳、判断和推理,必须发挥主导作用,把“教”和“学”、“学”和“思”统一起来,变“授”为“学”,  相似文献   

17.
一、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现代社会要求教师必须是具有创新意识、富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1.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树立起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理念多年来的“应试教育”忽视了对学生基本技能和智能的培养以及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新世纪的地理教师,必须深刻领会创新教育的丰富内涵,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把教学过程由传授和记忆知识转变为让学生发现信息、加工信息、研究问题、提高能力的过程,学生要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侧重  相似文献   

18.
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21世纪的人类社会,不仅是高科技、高智能的社会,也是人才具有更高层次的综合素质的社会。作为“人类已有文化的继承者和人类未来文化的创造者”主体部分的大学生们,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渊博的文化知识素养、健康的体魄、  相似文献   

19.
探寻教育数字化转型质的规定性是有效推进转型实践的认识基础。信息技术整合提升了信息分享效率,但客观上带来了技术与教育主体(教师、学生、管理者)的分离,不能实现机器智能与人类智能的汇集融合。作为理论范式的教育“技术整合”认为,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是一个通过技术与课程的“物物整合”,革新教学内容呈现,注重知识推送,促进学生知识获取,从而提升工业化“教育生产”效率的过程。“技术整合”范式在本体论、方法论、认识论与价值论四个维度都存在限度,难以满足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价值创造需求。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指向是“人机融合”,这一新范式认为,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是一个通过教育主体与机器的“人机融合”,利用人机协同,汇集机器智能与人类智能,促进学生心智成长,从而实现“大规模因材施教”的过程。这一范式遵循了现代教育理念,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理论基础。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需要基于“人机融合”理念:(1)通过整体流程再造,实现教育全系统数智驱动;(2)通过新型能力建设,实现教育人机一体化;(3)通过系统优化创新,实现价值体系的重构;(4)通过组织专项研发,实现技术的教育性提升。  相似文献   

20.
知识是教育的主要内容,知识观是教育实践的根本性和基础性认识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在人类教育向智能教育转型的当下,知识图景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对知识观的讨论已然迫在眉睫。从哲学范畴来讲,知识观涉及对知识的主体、本质、结构、承载媒体等问题的认识。智能时代,人工智能不仅以工具的形态参与到知识生产过程中,还能以某种近乎主体的身份参与到与人的互动过程中,使知识主体从人类自身转向人机协同,知识本质从人类认识的成果扩展到碳基智慧与硅基智慧并存,知识结构从层级明确的“建筑”结构转向人机动态交织的“舞蹈”结构,知识承载媒体呈现出多模态融合感知的特征与趋势。因应智能时代知识观的嬗变,亟需树立新知识观,为未来智慧教育体系构建起以新知识观为地基的大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