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进化论在19世纪中期被引入中国以后,随着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演变和重构,它的作用和功能被逐步提升,它的适用领域也在逐步变化,最后在文学领域得到实践,并取得了成功。其中,严复、梁启超和胡适是进化论进入文学领域的三个关键人物。严复立足中国自身借用西方的先进思想来进行思想上的启蒙,力图用生物学的生存规律来警醒国民,达到拯救中国的目的。梁启超作为少数接受了进化论观点的维新派代表人物,试图把进化论与其政治变革结合起来,把进化论上升到一种世界观,进而成为一种政治意识形态。他对进化论的重构和提升,深深影响了新一代知识分子。胡适在严、梁的进化观基础上,又接受杜威的的实验主义方法,在新文学革命中大力提倡文学革命,使进化论演变为革命的文学观。在文学领域,进化观真正得到了实践上的运用,文学革命的巨大实绩证明了文学进化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2.
论萧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萧统应该成为世界文化名人,因为他编纂了《文选》,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选学”。《文选》不仅是李白、杜甫、陆游幼年识字就要读的启蒙读物,也是人生的入门书,是子子孙孙都要学下去的重要典籍。不仅影响唐诗、宋诗和历代人的思想,还影响汉字文化圈和周边文化;世界编纂史上亦无第二个可以媲美的例子。而作为《文选》指导思想的萧统的文学观和诗学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学发展进化论;(二)是文学价值论;(三)是文学审美特征论;(四)是“典”、“丽”兼容的中和美。萧统所有的文学观念,都是植根于儒家的诗学观和时代变迁、审美变化的交汇点上的。  相似文献   

3.
情志观集中体现了《毛诗正义》对于文学本质的体认。在《毛诗正义》中初唐儒家试图将"缘情"和"言志"贯通,提出"情志一也"说,表达了不同于传统的诗学理想。将《毛诗正义》的情志观置于经学的阐释过程之中,探讨孔颖达等初唐儒家贯通情志的理论背景、目的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美国著名文学理论家乔纳森.卡勒的结构主义诗学研究享有盛名。为了提出他的诗学主张,卡勒周密分析了英美新批评文本阐释模式的体制性局限,对超越这种模式的必要性给予了论述,进而探讨了语言学在文学研究和结构主义诗学建构中的重要意义。这也正是卡勒从超越文本阐释到结构主义诗学建构的基本学术理路。  相似文献   

5.
茅盾前期的启蒙文学观不但具有浓厚的社会意义和现实针对性,而且富含系统性的建构趋向和深刻的内涵,在中国现代启蒙主义文学思想的发生发展中表现出十分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是一种“实践型的启蒙文学观”。强烈的启蒙意识使茅盾文学观的启蒙负载与启蒙内涵极度膨胀,并潜在地影响了他的文艺观与创作。  相似文献   

6.
"非个人化"一直以来被视为英国诗人T·S·艾略特标志性的诗学主张,但这一提法远不能涵盖艾略特诗学思想的发展.事实上,艾略特的中后期诗学思考体现出了鲜明的"个人化"价值取向,他在文学创作﹑文学本质和文学阅读三方面均极力强调个性因素、个人视角的重要性.这与其早期的哲学探索深深暗合.应该说,艾略特的这篇博士论文所孕育的个人主义与相对主义种子,在其中后期的诗学观中得到了绽放.对艾略特诗学观中"个人化"取向的梳理,有助于补正和完善艾略特的诗学形象.  相似文献   

7.
胡适与周作人是"五四"时期文学进化论的宣扬者,但他们对于进化论又有着各自不同的阐述视角、表现特征和理论渊源。胡适的文学进化论侧重于文学形式,认为文学进化实质是"文字工具的革新";周作人认为文学进化应当更突出内容和思想的革新,落脚点在"人"上。胡适文学进化论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历史"的观念,突出逻辑上的"前因后果"关系,这种实证的思维方式是胡适论证其文学形式变革的思想内核;周作人的文学进化论聚焦于"生物",他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概念如"人"、"人的文学"、"人道主义"等,都是从生物本体出发的。胡适的文学进化观源自杜威的实验主义,带有浓重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色彩,更接近于斯宾塞等人的社会进化理论;周作人从生物层面阐释"人的文学",则更接近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另外,周作人的文学进化观在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基础上,吸收了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进化思想,从而带有浓厚的"人道主义"精神。以上三方面差异,导致"五四"时期胡适与周作人文学观、思想观的部分错位与分歧。  相似文献   

8.
哈罗德·布鲁姆的批评历程,也是他不断卷入诗学论战的过程。他的诗学理论,以浪漫主义诗歌批评为基础,以其本人鲜明的个性形象为中心,强调文学(包括文学批评)是一种纯粹的个人行为,与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诉求无关,从而构筑起一座赋予人的内在性强力以国王地位的精神之城。从这一意义上说,布鲁姆诗学已然超越了纯粹文学理论的范畴。  相似文献   

9.
鲁迅早期文学史观与方法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早期文学史观 ,受进化论、尼采哲学和“摩罗诗派”影响而表现出一种天才主义的色彩。这种文学史观的核心是 :把进化论引入文学 ,对旧的文学传统持批评态度 ;倡灵明张个性 ,充满天才精神 ;坚信文学启蒙、文学救国 ,表现出极强烈的功利色彩。而其文学史方法论既有对传统治学方法的继承与超越 ,又有对西方文艺理论的借鉴 ;而且还呈现出重视史识、重审美批评的特色。鲁迅文学史研究有得有失 ,值得后代深思  相似文献   

10.
受到早期浪漫主义时期文艺批评思潮的影响,诺瓦利斯将自己的诗学观建立在文学与其他艺术类型的对比之上。音乐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被诺瓦利斯抽象为"音乐性"之概念,从而构成了一种独特的诗学观。本文以诺瓦利斯创作中涉及音乐的文本为出点,整理诗人以音乐为模板对诗歌语言进行的批判,指出其在创作指导层面的不可实现性,并继续深入讨论了内心、世界、音乐与诗的关系,提炼出其中蕴含的完整的音乐诗学观。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求了王夫之的历史观与文学观之间的联系,认为王夫之的历史观渗透在他的诗论中,文学方面的诗体进化论和“一盛一衰”说与史学方面的“理势合一”历史观和“一治一乱”说,都是建立在“气一元论”哲学思想的基础之上的。船山史论中辩证发展观,表现在诗论中就形成了他的“学古”与“通变”的诗歌发展观,王夫之诗歌创作论中的“自然”说和“真情”说,与他的这种诗歌发展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由于王夫之历史观中的内在矛盾,导致了他在文学上陷入“不可知论”,在诗论中出现了某些偏颇和自相矛盾之处。这也从反面证明了王氏历史观对他的文学观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2.
五四新文学革命的健将基本上都是科学主义的信奉者。作为这次运动的主将之一的胡适,提出了历史的文学进化论,消解了传统文化的合理性存在。同时,他的实验主义文学观,又为新文学的建设找到了科学的方法论。无论是进化论还是实验主义,都打下了自然科学的深刻烙印。科学主义是胡适文学观的本质内涵所在。  相似文献   

13.
学界普遍认为认知诗学没有阐释力,只是对"文学阅读过程的解释说明"。文章通过查看认知诗学与后结构主义诗学的渊源关系,发现认知诗学家们借鉴了卡勒的诗学观,却忽略了卡勒在诗学阐释方面的独到见解。认知诗学将阐释的概念置入一个更为宽广的心理框架,通过主体经验将文本与世界相关联起来,成为一种语境化的诗学和独特的阐释理论,而不只是一种阅读理论。对照卡勒提出的"文学能力",不难发现,认知诗学家关注的只是对语言的认知能力,而非文学能力,这使得认知诗学的理论建设缺少一个文学的语境。  相似文献   

14.
学界普遍认为认知诗学没有阐释力,只是对"文学阅读过程的解释说明"。文章通过查看认知诗学与后结构主义诗学的渊源关系,发现认知诗学家们借鉴了卡勒的诗学观,却忽略了卡勒在诗学阐释方面的独到见解。认知诗学将阐释的概念置入一个更为宽广的心理框架,通过主体经验将文本与世界相关联起来,成为一种语境化的诗学和独特的阐释理论,而不只是一种阅读理论。对照卡勒提出的"文学能力",不难发现,认知诗学家关注的只是对语言的认知能力,而非文学能力,这使得认知诗学的理论建设缺少一个文学的语境。  相似文献   

15.
论文从文化层、形式层和意义层三个层面揭示了余光中诗学的新古典主义特征。余光中诗学有着古今中西文化宽广、多元的视野,但民族文化的“寻根”是他的诗学文化层的核心;余光中诗学的审美形式观有着开放自由的空间,但很强调形式的锤炼和凝定;他的诗学注重永恒美和现代美,但强调的是历久弥新富于人学内涵的精神。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启蒙主体论让百年中国新文学获得了生命根基,也因此延续着自己的精神血脉.<摩罗诗力说>是鲁迅决意从事文学的奠基之作,从一开始就显示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诗学眼光.在鲁迅的主体论思想中,"心声"是一个独具慧心的核心语词."心"(主体)与"声"(文学)的交合,使得鲁迅由文学而主体、由"心声"而"立人"的启蒙思路得以成为可能.尽管鲁迅的文学创作获得了普遍的文学史意义,其后的诗学原理并没有形成一种相对稳固的诗学传统与理论谱系.  相似文献   

17.
周作人以一种体察与沟通的姿态将启蒙对象的生存欲望与基本欲求作为启蒙理论建构的基点以及文学创作的尊重对象。他的“人的文学”理论借助个人主义所展现的深切的世俗性视野,不仅使得启蒙群体视野中批判对象从承载了抽象的劣根性的模糊概念落实到可以依凭的现实语境之中,更为重要的是周作人指示了一条启蒙者在进行社会批判之前所应采取的必要的切入视角与可能的审视立场。他尽量避免完全将理论设置中的启蒙者与受众的二元对立关系完全移植到现实的体察上,而是在现实的体察中将个人体验与批判视野融合,在世俗景观中体验启蒙力量发生路径的可能性。从个人主义的“世俗性”阐释到平民文学中强烈的启蒙立场再到贵族性的超越精神,周作人文学革命建构理论逐步从世俗景观的体察走向形而上的意义追寻。用贵族性精神的洗礼来提升世俗性视野的精神品格,周作人实际上在追求理论的完善与超越。“贵族性”的阐释实际上构成了周作人关于启蒙效应的终极想象,或者说“贵族的精神”成为周作人衡量启蒙精神指向的最高标准。  相似文献   

18.
朱湘诗学是中国新诗理论矿藏中一块晶莹的玉石,具有明显的现代性特征。朱湘诗学的现代性主要体现在他的悲观的生命意识、性与文学观以及形式观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鲁迅在思想发展的道路上,从进化论和个性解放论最终达到阶级论和社会解放论,从一位启蒙主义思想家发展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艰苦的探索过程。他一生的深广的革命思想和坚韧的战斗精神,主要是以文学为阵地和通过文学创作实践反映出来的。因此,我们可以根据鲁迅各个时期的作品的人物形象,来分析他不同时期的思想特点,探求他的思想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20.
<正>认知文学研究是一种跨学科研究,它从认知科学的具体学科中吸取灵感、方法和研究范式用以研究文学,相继衍生出认知诗学、认知生态批评、认知后殖民研究、认知酷儿理论、神经认知诗学、认知马克思主义、文学达尔文主义等范式或方法。文学达尔文主义是近20多年来西方出现的一种文学批评理论流派,该理论以进化论和进化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其倡导者和实践者认为,文学达尔文主义与进化心理学一样,将"人性"即代表人类典型特征的动机和情感作为自己的核心思想与研究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