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英国史学界有一种“神入“法,意思是置身于历史的环境中去观察历史,站在古人的立场去研究历史.对学生来说,首先要充分利用教师和教材创设的历史情境,把自己置身于历史发展的环境中,展开历史的想象和思考,理解历史人物的动机和意图,理解他们的期望、疑惑、担忧和他们的实力、弱点.这样地提出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思绪,使他们面临一个又一个问题情境,从而逐步深入地寻找答案,真正的领悟历史.……  相似文献   

2.
戴怡 《广东教育》2002,(7):77-77
英国史学界有一种"神入"法,意思是置身于历史的环境中去观察历史,站在古人的立场去研究历史.对学生来说,首先要充分利用教师和教材创设的历史情境,把自己置身于历史发展的环境中,展开历史的想象和思考,理解历史人物的动机和意图,理解他们的期望、疑惑、担忧和他们的实力、弱点.这样地提出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思绪,使他们面临一个又一个问题情境,从而逐步深入地寻找答案,真正的领悟历史.  相似文献   

3.
古人云:"学则须疑"。"疑者,觉悟之机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疑"之重要。历史课堂,根据教学内容和需要,巧妙设疑,恰到好处,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  相似文献   

4.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即问题,设疑即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设疑导学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得越来越普遍,但如果设疑不当,“导”而无方,就会流于形式。笔者结合历史课堂教学谈几点体会。一、设疑导学的类型1.温故知新型设疑导学。旧知  相似文献   

5.
设疑导学艺术在历史课堂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疑导学艺术在历史课堂中的体现樊浩旭宋朱熹曾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心理学家也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即问题。设疑可根据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启动学生思维。设疑之于教学,犹如清泉之于水潭。清泉一失,水...  相似文献   

6.
一、如何科学“设疑”1.授课伊始设疑——导引学生入“戏”。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好的课堂教学,应始终以设疑—析疑—解疑的思维训练为主线。譬若好戏开头,鼓乐齐鸣,自然能先声夺人。历史教学亦是如此。授课伊始,或创设“疑”境,或设置悬念,以此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由“疑”到思,尽快入“戏”。例如,学习《美国内战》前,笔者设疑:“1982年,美国政府举行了一次民意测验,要求在历届的40位总统中选出一位最佳总统,名列前茅的竟是平民出身的林肯。那么,林肯何以在美国人民心目中有如此崇高的威望?”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堂设疑提问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说话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堂成功的设疑解疑课,不仅给教师带来无穷的教学兴味,而且给学生带来思考的欢乐.  相似文献   

8.
设疑即根据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知识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启动学生思维,常用的类型有:温故知新型,纵横比较型,分类归纳型,外引内联型,历史教学设疑应根据具体情况分析,力求切入得当。  相似文献   

9.
俄国文学泰斗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在各种理念的冲击下,我们当前的教学方法要么流于形式,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往往放任出浮躁与茫然;要么课堂缺乏活力,毫无生机,学生学习无兴趣.  相似文献   

10.
在历史课堂上有效的设疑置问,能够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刺激他们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决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在教学实践中,很多学生对教师的提问并不积极配合。对于教师的提问,学生或胡乱应答,或冷漠厌倦,或稳如泰山……因此“问什么”就成为一门课堂教学艺术。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从以下四个方面发问。  相似文献   

11.
12.
课堂设疑四忌设疑,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帮助学生获取知识有积极作用。但设疑如果缺乏层次性、启发性、针对性、系统性,就会失去应有的价值。所以,课堂设疑有四忌。1.忌深而难设计的问题过深,会使学生望“疑”兴叹,失去信心。应设计一些略高于...  相似文献   

13.
课堂上设疑是给学生揭示矛盾,让学生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受到教育。恰当的设疑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好的设疑,要富有启发性。比如,让学生给《松鼠》一文分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按下面四种不同要求来对待。第一种:教师把段意总结好,让学生按段  相似文献   

14.
课堂设疑,是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究理致知的一种重要手段。特别是当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使用设疑的方法,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设疑的时机从教育心理学来说,“注意”是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开端。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听课不可能自始至终地保持旺盛的注意力。一般来说,上课之初1~5分钟,学生思想不集中,注意力分散,甚至有的学生尚未做好上课准备。教师要通过组织教学的过程安定课堂秩序,及时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此后20分钟左右,学生注意力最集中,即处于所谓高度紧张的注意状态。随着时间的推…  相似文献   

15.
从心理学、认识论及动机理论三方面论述了设疑的功能,讨论设疑原则中已知和未知相结合原则、难度适中与化难为易相结合原则、启发性和探究性相结合原则、直观性原则的具体要求,概括了设疑的方法类型及手段。列举了一定量的实例应用,力求指导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6.
“学贵有疑,疑则有进”。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说过:“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心理学认为:激发是使个体在某种内部和外部刺激的影响下,始终维持兴奋状态的心理过程。质疑即提出疑难问题。激发学生质疑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可以启发思维、发展智力;可以反馈评价,调控教师的教学;也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扩大思维广度,提高思维层次。本文试以地理教学为例论述设疑教学、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几条途径。  相似文献   

17.
李明 《现代教育》2014,(10):96-96
思维能力是人们了解史实、解释和理解现象、分析事物发展过程和评价事物客体的一种素养。在历史教学中抓住设疑与释疑这两个重要环节,非常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8.
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是现代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当今时代发展对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设疑是开发学生智能、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9.
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是现代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当今时代发展对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设疑是开发学生智能、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历史思维能力是人们了解史实、解释和理解历史现象、分析历史发展过程和评价历史客体的一种素养。笔者认为,在历史教学中抓住设疑与释疑这两个环节,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学源于思,思起于疑,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要在学生看似无疑处设疑,有疑处释疑。在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中使学生由未知到已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掌握知识,增强能力,把问题引入课堂,即以“问题”的不断出现与解决作为组织课堂教学的主线,作为推动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内驱力,诱发其探索与求知的欲望,调动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