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怎祥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概念?我有如下体会:首先,通过直观演示,讲清三角形的概念。我把两根木条的一端钉在一起,变换成不同的角,让学生一面观察一面复习什么是锐角,什么是直角,什么是钝角。然后用第三根木条将前两根木条叉开的口慢慢封上,变成三角形的图形,启发学生观察、思  相似文献   

2.
小学数学七册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一单元概念多而且抽象,因此,要认真地进行教学。下面谈几点作法: (一)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引入概念。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画一画,这对概念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如认识角,先让学生看一看内部是实的黑板的角,再看一看内部空的窗户的角。这是对角作静止的描述。然后指导每个学生做一个由两根木条或厚纸  相似文献   

3.
教师上完课后,教具、教案等教学用品随自己离开教室一并带走,这是许多教师习以为常的事。可是笔者在几次听课后,看到的现象,却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一位数学教师上的“三角形的认识”一课,为了使学生认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课前用几根木条,分别做了非常精致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木框演示教具各一个,上课时,叫了两个学生去拉木框,结果,三角形木框不易变形,具有稳定性,而平行四边形木框却容易变形。课上,虽然大家看得非常清楚,但是,还是有许多学生举手,跃跃欲试,由于时间关系,教师未曾满足大家的要求就进入了下一环节的教学…  相似文献   

4.
一、案例再现【案例一】“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学描述教师问:“我们已经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那么平行四边形呢?”学生议论纷纷。于是,教师让学生拿出平行四边形框架模型,向不同方向拉动。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教师引导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平行四边形这一特性。  相似文献   

5.
[教学片断](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内容)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我让每个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都有),并引导他们通过旋转、平移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明确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推导得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底×高÷2".一切都按照我的预设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6.
鉴于学生对学习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知识,往往觉得比较抽象甚至难以理解,于是教师可以设计手势语结合口诀的教学方法,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容易、更快地掌握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方法。我尝试这种方法的教学过程如下:开始向同学们抛出一个生活中的问题:现有两根木条a和b,a长10cm,b长为3cm.如果要再找一根木条c,用这三根木条钉成一个三角形木框,那么对木条c的长度有什么要求?  相似文献   

7.
认识三角形     
问题与情境1.如图1.有的建筑物顶部框架做成三角形的形状.你知道为什么吗? 2.李师傅要在4根木条中选3根,将它们钉成一个三角形框架.这4根木条的长度分别是10cm、20cm、  相似文献   

8.
三角形是常见的一种平面图形。在平面图形中,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所以这部分内容很重要。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及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里主要是进一步抽象、概括出三角形的特征,对三角形进行初步分类。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一、教学三角形特征:上课伊始,让学生拿出三根长短不一的小棒,在课桌上随意拼摆。然后让学生将自己摆的图形拿到投影仪上展示:教师提问:①1-9中哪些是三角形?为什么?②哪些不是三角形?为什么?你能移动其中一根…  相似文献   

9.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容易引导学生达成知识目标,而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原因主要是数学知识本身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老师不易找到第三目标的切人点.这使得数学课堂平淡而不鲜活,也不利于学生美好情感的培养.因此,利用数学课堂主渠道,巧妙地进行德育渗透是每一位数学教师需要关注的课题.教学平行四边形易变形这一特征时,我做了两个框架:一个是三角形框架,另一个是平行四边形框架.通过对比实验,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易变形,三角形不易变形.  相似文献   

10.
认识三角形     
一、问题与情境1.建筑物的顶部框架都做成三角形的形状(如图1).你知道为什么吗? 2.李师傅要在4根木条中选3根,将它们钉成一个三角形框架.这4根木条的长度分别是10cm、20cm、30cm、40cm.请你帮他选出3根,使它们能够钉成一个三角形框架.你是如何选择的?说明理由.3.用3根火柴棒能够组成一个三角形.你能用6根火柴棒组成4个三角形吗?  相似文献   

11.
这是一年级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练习题教学中的一个片断。师:请同学们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蓝色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独立操作,各自拼出了第一种自己的拼法。师:还有不同的拼法吗?请  相似文献   

12.
设计意图: 几年前,九年义务教育新教材刚使用到第九册,我在教《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之前,让每位学生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有学生问我: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是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推导公式的,今天为什  相似文献   

13.
正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这不仅应是教育工作者的一种理念,更应当采取适应的方式,落实这一理念。教学中,我把问题情境活动化,就是让学生投身到"问题情境"中去活动,增长智慧,提高能力。这有利于保证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对于促使学生从动作思维向具体的形象思维过渡也是十分有利的。在教学《平行四边形》中我首先利用以旧引新,出示三角形,提问:三角形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研究的?类比三角形、四边形我们都要研究那些内容?一般四边形:边、角;特殊四边形:从边的特殊性和角的特殊性入手。出示平行四边形模型,展示:篱笆、电动门、艺术装饰物等图片,引导学生从图片中找出平行四边形,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随处可见,它装点着我们的生活,服务着我们的生活,从实物中抽象出平行四边形,说明数学在我们生活  相似文献   

14.
一、重视课堂中的教学互动,促进学生相互交流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生生互动为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把教学建立在更加广阔的交流背景之上,这对于减轻教师的负性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增进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比如,在教“角的认识”时,我针对学生课初提出的问题“角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先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制的可转动的角,然后组织学生四人一小组互相讨论.这时学生个个跃跃欲试,大家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角是由两根木条连在一起的”,另一个学生争着说:“不对,应该是两根木条和一个钉子才构成了角.”不待他说完又一个学生抢着…  相似文献   

15.
教三角形的认识时,讲到三角形具有不变形的特性,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这方面的知识,单凭一般地讲讲,学生是不容易弄懂的,而且也容易忘记。为了完成这一教学任务,我在课堂上做了这样的小实验:用预先准备好的三根竹板条围成一个三角形,(三个角分别用一种易于装拆的螺丝旋紧) 让学生观察。 (如右图)老师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师:这是什么形?(三角形。)师:老师使劲拉它,它还是什么形?(三角形。)师:变成其它形状了没有?(没有。)师:对,三角形就具有“不变形”的特性。学生看到这里,知道三角形具有不变形的特性,但领会并不深刻,于是我又添上一根竹板条改围成长方形。  相似文献   

16.
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在教材中采取的是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然后通过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S=ah÷2。在上这节课时 ,有位教师没有囿于教材的束缚 ,对于三角形面积的推导没有暗示学生可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结果大部分学生都采取了教材推导的方法 ,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来 ,而有部分学生却有这样的推导过程 :A、B两点分别是三角形两边的中点 ,沿AB剪下 ,再如图便可拼成一个平行四边行 ,这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平行四…  相似文献   

17.
一、问题缘由 前不久,听一位教师执教"三角形的认识"一课,在突破让学生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教学重点时,她是这样设计的:将男女生分成两组进行比赛,分别拉一拉三角形框架和四边形框架,拉完后让学生谈谈有什么感受,同时思考为什么电线杆的支架不设计成四边形而设计成三角形.学生经过交流讨论,最后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特性.应该说,这样的设计,课堂是热闹的,学生是高兴的,仿佛充分体现了以学定教的思想.确实,教材中就是采用"拉一拉"的方式让学生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的.但热闹之后再深入思考,暂且不论三角形框架和四边开框架由于材质不好而导致拉断、拉坏等现象的发生,仅以"拉一拉"这一方式来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是否真的把三角形的稳定性直观地展现给学生?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三角形的这一特性呢?  相似文献   

18.
教学角的大小时,为使学生弄清角与边的关系,我要求每个同学做一个教具(用长短不同的两根细木条把它们的一端钉在一起),让学生按住一条边,时而旋转其中较长的一条边,时而旋转其中较短的一条边,这样就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并引导学生观察,由此使学生得知:虽然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变,但由于张开的角度不同,所以角的大小就不相等。接着我又画了两个80°的角(其中一个角的两个边较长,一个角的两个边较短),让学生测  相似文献   

19.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从训练学生的思维入手,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从中获取知识。一、创设问题,诱发思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是从问题引导开始的。问题是激发求知欲的内驱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景,制造“矛盾”,激起学生思维。如在教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拿出准备好的用四根木条制成的长方形框,让学生计算它的面积。然后,教师把这个长方形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问学生:“你知道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  相似文献   

20.
2004年10月,江苏省邳州市教研室开展了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下面就其中的几个数学教学案例稍作评析,进而反思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一)一位教师教学一年级“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课中一处看似不经意让学生经历发现和改正错误的数学活动,却深深地打动了我。师(多媒体动画显示两个三角形):你能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学生小组合作用三角形纸片拼图,并将各组拼图排在黑板前。师:说说哪些是平行四边形。生1:第一组、第二组拼的是平行四边形。生2:第四组拼的也是平行四边形。师(指第三组的错误拼图):这个图怎么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