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语文教科书里,有一个《猴子下山》的故事。小猴子下山,看到地里的玉米长得饱满诱人,便掰了几个玉米;后来看到地里水灵灵的大西瓜,便扔了玉米,抱了一个大西瓜;再往后,又看到一只活蹦乱跳的兔子,便扔了西瓜,去追兔子。结果,兔子没追着,猴子什么也没得到。我们一直用这样的故事教育学生,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教科书里,有一个《猴子下山》的故事。小猴子下山,看到地里的玉米长得饱满诱人,便掰了几个玉米;后来看到地里水灵灵的大西瓜,便扔了玉米,抱了一个大西瓜;再往后,又看到一只活蹦乱跳的兔子,便扔了西瓜,去追兔子。结果,兔子没追着,猴子什么也没得到。我们一直用这样的故事教育学生,要好好珍惜自己已经拥有的,不要朝三暮四,见异思迁。然而,在教育中,我们教育者自己似乎却成了那只多变的猴子。  相似文献   

3.
菁灵姐姐:您好!我是一个没有奋斗目标的人,常常对某事的喜爱、追求只有3分钟的热度。我就像那只看见桃子摘桃子,看见了西瓜扔桃子,掰了玉米又扔西瓜的那只猴子。我真的好害怕,最终一无所有。菁灵姐姐,请发表您的看法。香儿其实,这只猴子真是挺可爱的。它有好奇心,对桃子、西瓜、玉米都有兴趣,都曾短暂地拥有桃子、西瓜和玉米。它喜新厌旧,空手时要桃子,有了西瓜便放弃了桃子,摘得了玉米便扔了西瓜。猴子与人相似却不相同。人在青少年时期的一些特性,与猴子很相似。青少年朋友对很多事物和事情,都有兴趣,想了解、想接触、想拥有。应该说,这是…  相似文献   

4.
(一)课堂提问与评价是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能否优质高效地利用这一手段,直接关系着语文阅读教学的成败。在我们目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较普遍地存在着提问们重于理性分析与评价定型呆板的问题。这种流向与对语文教学起着导向作用的许多试题模式与教学用书有着直接联系。有则寓言说,一只猴子摘桃子,往前走.看见地里有西瓜,于是丢掉桃子抱西瓜;再往前走,看见一只兔子,于是又丢掉西瓜去追兔子.最后兔子也没有追到,猴子一无所获。某地一道…  相似文献   

5.
《小猴子下山》是大家熟知的一个童话故事。一只小猴子下山来,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就掰了个玉米往前走。后来看见桃子又大又红,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到了西瓜地里,看见西瓜又大又圆,就扔下桃子去摘西瓜。抱着西瓜走着走着,看见一只小兔子蹦蹦跳跳的,它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结果,小兔跑进了树林,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这个故事一年级的小朋友也知道其中的道理:做事情不能像小猴子那样抓一件丢一件,这样会一无所获的。但在目前的语文学法指导中,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小猴子下山”的现象。教师在课堂上渗透和揭示  相似文献   

6.
《小猴子下山》是大家熟知的一个童话故事。一只小猴子下山来,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就掰了个玉米往前走。后来看见桃子又大又红,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到了西瓜地里,看见西瓜又大又圆,就扔下桃子去摘西瓜。抱着西瓜走着走着,看见一只小兔子蹦蹦跳跳的,它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结果,小兔跑进了树林,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这个故事一年级的小朋友也知道其中的道理:做事情不能像小猴子那样抓一件丢一件,这样会一无所获的。但在目前的语文学法指导中,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小猴子下山”的现象。教师在课堂上渗透和揭示  相似文献   

7.
《小猴子下山》是六年制第二册中的课文 ,故事描述了一只小猴子下山 ,先掰了一个玉米 ,看见桃子就扔掉手里的玉米去摘桃子 ,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去摘西瓜 ,看见兔子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 ,最后 ,兔子跑进树林里不见了 ,小猴子一无所获。  在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中 ,蕴含着这样一个深刻的道理 :无论做什么事 ,一定要做好一件 ,再做另一件 ,有始有终 ,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才能有所收获。  然而 ,在教学时 ,我发现这群一年级的六、七岁的孩子 ,他们的理解只停留在“应该把得到的东西一件一件地拿回家”或“把所有已经得到的好东西都装在大袋子…  相似文献   

8.
龟兔赛智慧     
1月13日晴自从上次乌龟和兔子赛跑,兔子在赛跑中偷懒,因此输了。兔子十分愤怒,直想找个机会再和乌龟比比,于是,有一天,兔子遇见乌龟说:"我们再来一次比赛,上次是意外的,这次我才不会输得呢!"然后,兔子和乌龟找来了猴子作裁判。猴子说:"这次比赛比你们的智慧,你们要做好思想准备。""哼!这次我一定会赢。"兔子自以为是地说,说完便哈哈大笑起来。过了一会儿,比赛快要开始了。乌龟特别紧张,但是兔子就得意洋洋。猴子一边敲一边说规则:"你们的  相似文献   

9.
刺猬凳子     
《家教世界》2008,(11):51-51
猴子是动物群中的小头目,因此非常的任性放肆,一直让大家很受不了。有一天,猴子对兔子说:"今天天气真好,我们去尖山玩好吗?"兔子摇着长耳朵拒绝了。猴子觉得很不舒服,又约狸一起去。可是狸也拒绝了。猴子更加不高兴,又邀请了狐狸。狐狸也不喜欢任  相似文献   

10.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多幅图的看图学文。指导学生看图,既要看出画面内容间的联系,又要从对照比较中,看出画面内容的变化,从中体会事情的发展变化。初步看图,让学生找出五幅图所画的内容。请学生想一想:五幅图上都画了什么?这五幅图都是讲的谁的事?使学生体会到五幅图都是讲的小猴子的事。再让学生对照比较画面上不同的是什么,从而体会到小猴子到的地方不同,干的事也不同。然后找一找哪些画面上有共同的东西,体会五幅画面是怎样一幅一幅连接起来的。一二幅上都有玉米,说明猴子是从玉米地来到桃树下,扔了玉米摘桃  相似文献   

11.
我听老师主讲《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达10余次。他们的教学道具不断花样翻新,解读课文却老调重弹,惊人的一致,都有一个类似的环节:“小猴子下山看见了玉米,摘了玉米;看见了桃子,丢了玉米,摘桃子;看见了西瓜,就又丢掉了桃子,抱住了西瓜;最后又看见了兔子,就丢下西瓜,去追兔子。这种行为好不好?为什么?”  相似文献   

12.
轻信的松鼠     
在一次小动物赛跑中,兔子夺得冠军,松鼠只得了第三名。松鼠很不服气:自己身小灵活,又常在树上练习跳跃、跑步,怎么跑不过兔子?于是就去问猴子。猴子说:"你的尾巴太大,阻力也就大;兔子的尾巴  相似文献   

13.
小学课本上有一则人所共知的故事,说一只猴子下山觅食,见包谷金黄饱满,喜上眉梢,掰了几个;刚走几步,又见西瓜翠绿滚圆,便垂涎三尺,扔掉包谷,摘走西瓜;又走了几步,瞧见一兔子,活泼可爱,遂悄然心动,扔掉西瓜,追赶小白兔。可小兔子一溜烟地钻进了树林,消失了。小猴子只好两手空空地回去。有一些人读书,和这只小猴子相似,我便称之为"读书猴"。并无贬义,因为从读书猴向读书人的"进化"中,我自己也尚处初级阶段。相反,读书猴的态度和方式虽然值得商  相似文献   

14.
王桂荣 《新疆教育》2013,(16):140-141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意义建构需要有精心的问题设计,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都需要由精美的问题设计来体现。常常听学生说,上课听得懂,下课不会做;也常常听老师说,我已强调多少次了,已分析得够透彻的了,学生还是表现出不明白,茫然不知所措,解题时张冠李戴,生搬硬套,表述时逻辑混乱等,教师最后的结论是——学生笨。  相似文献   

15.
刁玉良 《成才之路》2011,(35):38-38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意义建构需要有精心的问题设计,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都需要由细致的问题设计来体现。常常听学生说,上课听得懂,下课不会做;也常常听老师说,我已强调多少次了,已分析得够透彻的了,学生还是表现出不明白,茫然不知所措,解题时张冠李戴,死搬硬套;表述时逻辑混乱等,教师最后的结论是——学生笨。  相似文献   

16.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意义建构需要有精心的问题设计,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都需要由精美的问题设计来体现。常常听学生说,上课听得懂,下课不会做;也常常听老师说,我已强调多少次了。已分析得够透彻的了,学生还是表现出不明白.茫然不知所措,解题时张冠李戴,死搬硬套,表述时逻辑混乱等,教师最后的结论是学生笨。  相似文献   

17.
乌龟爬竹竿     
乌龟自从那次和兔子赛跑侥幸取得胜利以后,更自信了。一天,乌龟碰见了猴子。乌龟提议和猴子比一比本领。比什么呢?猴子说:“比爬杆吧。”乌龟不假思索地点头同意了。爬竹竿是猴子的拿手本领。一下子,猴子爬到竹竿顶上了。  相似文献   

18.
说谎的猴子     
1.有一天,猴子对乌鸦吹嘘说:我昨天看见10只可怜的兔子,就把篮子里的50个胡萝卜都分给了他们。兔子们感动得眼睛都红了。  相似文献   

19.
一天,狐狸看见来了一只猴子,老远就喊道:“猴子先生,乌龟跟兔子赛跑,得了冠军;可是,今天爬天梯,它却从空中摔了下来。哈哈哈,哈哈……”猴子知道狐狸耍花招,就说道:“天梯在哪里呢?你拿天梯来吧!”狐狸从旁边搬过一架竹梯,说:“猴子先生,这不是天梯吗?喏,是一架缠着黄龙稻草的天梯呢!谁爬到天梯顶上,就可进天宫玩哩!你说天宫多么美好啊!”  相似文献   

20.
乌龟和兔子举行了第三次赛跑。乌龟和兔子此前已经举行了两次赛跑。第一次由于兔子的骄傲,乌龟夺得冠军,第二次乌龟惨败。当猴子记者问乌龟为什么失败时,乌龟坦率地说:"兔子改正了缺点,而我仍用了原来的老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