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不久,南京市板桥中学初二(3)班班主任王美秀因没评上"模范班主任"而投河自杀,死时只有37岁.王美秀自1992年至2001年的十年间,年年被评为先进个人、模范教师.  相似文献   

2.
前不久,南京市板桥中学初二(3)班班主任王美秀因没评上“模范班主任“而投河自杀,死时只有37岁.王美秀自1992年至2001年的十年间,年年被评为先进个人、模范教师.……  相似文献   

3.
杨昆 《科技文萃》2005,(11):79-82
6月5日,美国前总统里根在同老年性痴呆症抗争长达10年后以93岁的高龄去世.老年性痴呆这一世纪顽症再度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4.
从秦可卿之死看秦可卿其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可卿是《红楼梦》中金陵十二正钗之一。作者塑造这个形象没有用多少笔墨,且实写不多,又到第十三回就让她夭亡了。因此.这个形象给人的印象是扑朔迷离,难于把握。特别是对这个人物的死,众说纷纭,从而导致对这个形象评论不一。我没有认真读过《红楼梦》,更谈不上研究,只凭自己粗浅的理解谈一下她的死以及对这个形象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后四十回真伪问题是学者们热心探讨而又悬而未决的问题,林黛玉之死有人认为写得好,也有人不同意。本文从文本出发,依靠“内证”,将黛玉之死和前八十回中金钏儿、晴雯、尤三姐之死进行比较研究,从而证明黛玉之死这部分文字是违背前八十回创作思想的,是败笔。  相似文献   

6.
历史是由具体史实组成的,史学家通过对浩如烟海的史料的爬梳、整理、研究、分析,提炼出具有很强科学性和高度概括性的历史理论。如果我们只是将这些理论硬生生摆在缺乏史实积淀的高中学生面前,则不免枯燥乏味。笔者所使用的人教版教科书具有条干分明、线索清楚的特点,但囿于教科书编排的局限,有些历史问题的呈现枝简叶稀,缺乏丰富的史实支撑。不过,这种编写方法倒是给历史教师充分展示历史认识、  相似文献   

7.
正在教学《离骚》第一课时时,笔者介绍作者时讲到,屈原被流放后,因不愿看到楚国的灭亡,在迷惘和痛苦中,最终自沉于汨罗江中,以明其忠贞爱国之怀。突然,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屈原为什么要自杀呢?他非死不可吗?假如屈原不死,情况会怎么样?"对于学生的这一连串的提问,笔者一时感到有些意外,因为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都在强调屈原的自投汨罗江而死是其执著追求理想和忠君爱国的表现,很少考虑到上述问题。但笔者也隐约意识到这正是个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教学的良好契机。于是,笔者决定改变原来的教学计划,顺着学生提问的思路来个逆向思维,反弹琵琶。所以,笔者在停顿片刻后,顺势说:"这位同学的问题提得好。尽管以前我对  相似文献   

8.
哈姆之死是《大卫·科波菲尔》中经典的环境描写之一。学界对哈姆之死的解读常常只停留于环境。这一情节的主人公哈姆作为小说的次要人物一直都没有太多的研究与关注。本文选此经典情节探究其背后的深刻内涵,从这一角度去解读作者的创作思想和人道主义理想。  相似文献   

9.
安娜·卡列尼娜是世界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人物形象,她最终以卧轨自杀来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悲剧的发生,除了因当时上流社会的种种迫害等因素外,还有一些不可忽视的内在因素。从安娜个人的情感结构、安娜与伏伦斯基之间的情感结构、安娜对爱情的盲目性及其将爱情等同于生活的爱情观等因素来看,安娜最终走上悲剧具有必然性。  相似文献   

10.
伟大作品<红楼梦>的主要人物林黛玉在作品的关键情节--黛玉之死中说的三句重要的话,是黛玉之死心解的绝好突破点,由此揭示出黛玉身上的崇高的力量所高扬的刚性之美,组成作品内在精神的重要部分,成就作品经久不息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在长篇小说《恋爱中的女人》中,劳伦斯塑造了一位权威人格的典型代表———杰拉尔德.克里克。对这一人物形象的深入刻画表明,劳伦斯早在一战期间就认识到了权威人格的实质和潜在破坏性,杰拉尔德之死表明了作者对权威人格的批判态度。  相似文献   

12.
儿童心智与道德的成长,不仅仅来自于自身的学习与锻炼,很大一部分也来自于社会和家庭的影响。美国女作家哈珀·李在其长篇小说《百舌鸟之死》中以梅岗镇为视角,以道德为主题,把种族歧视与儿童成长问题结合在一起,阐明良好的社会道德会对儿童的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而不良的、狭隘的社会道德会伤害儿童的心灵,遗害终生;强调道德教育尤其是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沟通对于儿童的成长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1911年1月,在汉口英国租界内,一位中国人力车夫突然死亡,该车夫是病死抑或西人巡捕踢伤致死成为疑点,然此事随后引发了汉口租界之大风潮。在事件处理中,中国地方政府对外妥协退让、对内强势镇压。依据《大公报》对该案的相关报道来梳理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揭示出清末官僚系统的腐败无能、民心丧失以及与清王朝崩溃的关联。  相似文献   

14.
萧望之在西汉宣帝、元帝朝都有重要的地位,为宣、元之际的政务处理做出了很大贡献。学界对于萧望之的贬斥在于他与韩延寿的关系。萧望之、韩延寿之死均取决于帝王心态。汉代皇帝的至高无上,从廉政角度来看,君主至高无上的制度下,廉政建设就算有制度、法律、官员维系等因素,成果也是微乎其微。因此,廉政制度是政治制度的衍生物,只有民主体制下的政治制度,才能确保廉政制度的建设切实有效。  相似文献   

15.
交际受制于语境因素,不同的说话人在不同的语境下会有不同的说话侧重点,容易违反格莱斯(Grice)的合作原则。听话人须越过字面意义,找出文字背后隐含的意义,即会话含义。本文摘取了电影《推销员之死》片头一则颇具代表性的对话,透过对该语篇深层次语用分析,深刻地阐明了合作原则及会话含义在言谈交流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路春燕 《文教资料》2008,(25):33-35
<雇工之死>是弗洛斯特的一首叙事诗,该诗主要采取对话的形式,语言平实而富于戏剧性.在这篇直接触及死亡主题的诗作中,诗人如实地面对人生,因而赋予了这篇作品以深刻的生命体验以及丰厚的人生蕴涵.作为一位农民诗人,弗罗斯特始终保持着劳动者的本色.虽然其诗作的主题包罗万象,但对平凡人生的深切关注一直是诗人创作的毕生追求.本文试从浅析诗中人物的性格特征这一角度入手,初步探讨弗罗斯特笔下普通人的生存矛盾、生存意志以及由此引发的价值反思.  相似文献   

17.
胶州市在教师管理体制方面不断创新,采取了如下措施:深化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城乡均衡发展,调动师资队伍的活力;实施“一评双考”,完善激励考核措施,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搭建发展平台,优化教师成才环境.打造师资队伍的实力;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培育健康的心理素质,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从对教师的隐喻性陈述看教师形象之变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按照著名分析教育哲学家谢弗勒的见解,人们往往使用三类语言讨论教育问题,即定义性陈述、口号性陈述与隐喻性陈述。对于学校教育活动积极参与者的教师,人们同样以隐喻的方式给与了他们极大的关注。“教师是蜡烛”,“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园丁”,“教师是导航者”,是其中较为著名和典型的陈述。这些隐喻性陈述背后隐藏着怎样深刻的含义,本文尝试着对此作一番剖析。   一、传统社会的教师形象隐喻──蜡烛论   蜡烛论这个隐喻由来已久,古人有诗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教师是那无私奉献,甘于牺牲…  相似文献   

19.
在众多的国家中,英国的教育管理体制极具代表性,独特性,合理性和可借鉴性,研究英国的教育管理体制,对于我们精简机构,裁减沉员,切实提高管理效率;健全教育法规,增强法制观念,加强依法治教;完善校长负责责,建立科学民主的领导体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教育能促进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出发,通过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教育的商品性的阐释,揭示了教师劳动报酬普遍偏低问题的本质。对教师劳动报酬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