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活动背景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本课活动的教学是继《碧螺春》一课的延伸,选题是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生成的。《碧螺春》是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绘了久负盛名的碧螺春名字的由来以及采摘、制作、品尝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色、香、味、形俱佳的碧螺春的喜爱和以难民的赞美之情。  相似文献   

2.
《碧螺春》(苏教版语文教材第十二册课文)是介绍碧螺春茶叶的一篇佳作。文章结尾这样写道:“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这足见碧螺春之奇。  相似文献   

3.
最近,听了一位老师上《碧螺春》一课,她是这样教学品茶这一环节的:师:同学们,"碧螺春以它独特的色、香、味、形赢得了人们的喜爱。"让我们也沏上一杯碧螺春,看看它独特到底在哪儿呢?(小组分别沏上一杯碧螺春,让学生观察。并让学生试着说说碧螺春的色、香、味、形。)  相似文献   

4.
一、立足文本同学们,《碧螺春》这篇课文已经学完了,但碧螺春以其独特的色、香、味、形,留在了我们的心中。让我们再来回味一下这位外国诗人品尝过碧螺春后,写下的诗句吧。(出示: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诗人在碧螺春的茶汤  相似文献   

5.
生:古人早《在尔雅》中就提到野生大茶树和"茶树王"了。生:我细细地品了一口茶,只觉一股清香袭来……生:清茶一盏也能醉人。漫步茶园《碧螺春》一文虽然已经学完了,但我班的学生似乎意犹未尽,碧螺春那独特的色、香、味、形,仍留在他们心中。而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何不以课文《碧螺春》为依托,进行迁移拓展,来一次综合性学习,让学生在茶文化的海洋中尽情遨游呢?几天后,在悠扬的古典音乐声中“,浅斟慢品中国茶”综合性学习活动开始了。我说“:我国古代诗人有花前月下饮酒品茶的风雅。今天我们也不妨效仿,在此品茶论…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的提出1.苏教版语文第十二册《碧螺春》一课,细腻地描绘了碧螺春悠久的历史以及采摘、制作和品尝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色、香、味、形俱佳的碧螺春的喜爱和对勤劳、聪明的劳动人民的热爱。学习课文之后,引导学生去搜集、阅读有关介绍茶文化的资料,组织开展以“中国茶文化”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能促使学生对中国茶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更为深刻的体验。2《.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中国是茶叶之乡,很早就开始对茶叶进行研究。以茶…  相似文献   

7.
一、问题的提出 1.苏教版语文第十二册《碧螺春》一课,细腻地描绘了碧螺春悠久的历史以及采摘、制作和品尝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色、香、味、形俱佳的碧螺春的喜爱和对勤劳、聪明的劳动人民的热爱。学习课文之后,引导学生去搜集、阅读有关介绍茶文化的资料,组织开展以“中国茶文化”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能促使学生对中国茶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更为深刻的体验。  相似文献   

8.
教学苏教版小语第12册课文《碧螺春》时,一位老师精心设计了三个教学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令笔者耳目一新。学习活动一:品茗赏文,迁移写作。诵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相似文献   

9.
《碧螺春》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课文描写了碧螺春名字的由来和采摘、焙制、品茶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色、香、味、形俱佳的碧螺春的喜爱和对勤劳、聪明的劳动人民的热爱。在学习第三部分“入夜品茶图”时,我从“一旗一枪”这一细节处入手,让学生深切地理解碧螺春确实是名副其实的工艺茶,通过观察实物、查阅资料、请教茶农等生活实践把阅读教学与生活体验紧密联系,把生活带进课堂,把课堂延伸向生活。  相似文献   

10.
九年制义务教育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碧螺春》是一篇文质兼美、情感纯真的散文。课文生动地描述了碧螺春名字的由来以及采摘、制作和品尝的生动情景.从而表达了作者对碧螺春和江南美景的喜爱以及对勤劳、聪明的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在教学时,我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综合作用,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他们...  相似文献   

11.
<正>新课程背景下,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我们一直在追问,一直在寻觅,走过了柳暗花明,经历了峰回路转,蓦然回首间,我们明白:文本是素质的本源;对话是不变的主题;民主是永远的旋律。文本,素质生成之源[案例]某节公开课《碧螺春》,课堂设计如下:环节一:播放音乐《鲁冰花》,由"家乡的茶园开满花……"一句导入家乡江苏的名茶——碧螺春。环节二:组成学习小组,自主学习。  相似文献   

12.
《碧螺春》(苏教版第12册)这篇课文是一篇很优秀的散文。在教学时,为加强课文的情感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充分运用和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运用媒体,激起情感。为使学生对课文有整体的感知,知道碧螺春名字的由来及产地、采摘、制茶和品尝的情景,知道碧螺  相似文献   

13.
苏教版语文第十二册《碧螺春》从产地由来、采摘、焙制、品尝四方面介绍了碧螺春,怎样让学生爱上课文、爱上课堂呢?我想有兴趣才是关键。“给大家两天时间准备一点碧螺春和一只透明的杯子,到时我们一边喝茶一边上课。”我猜想这样学生会喜欢一些。在课堂上喝茶!”学生们先是一阵惊讶,接着是欢呼,再就是兴奋地讨论,教室里那股热闹劲儿果真没被我估计错,这是个良好的开端。找茶——找来资料也享受爱“入山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味煞人香原夸语,还须早采趁春分。铜丝碧螺浑身毛,花香果味倍生津。”满黑板都是这样的诗句。让学生找茶竟…  相似文献   

14.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碧螺春》教学片段—— 师:你觉得“采茶”这一段什么地方写得最好?  相似文献   

15.
对话可以无声吗?每当我们在享受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灵性互动,教者的妙语连珠、学生的口若悬河时,每当我们的脑子被言语充塞、笔迟钝得不能记下学生的语言时,我们是多么渴望片刻的“冷场”。此时尽管无声,但在特定的情境中,师生情与情相携,心与心交融,无声胜有声。对话可以无声。教学《碧螺春》时,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文章的文字之美和碧螺春茶之美,在上课之前,我让学生带来了茶杯、茶叶。上课了,我给学生泡上一杯杯浓浓的碧螺春茶,教室里顿时茶香四溢。学生们静静地嗅,静静地抿,静静地品,不发出一点声音,在默默中完成了和茶的对话。…  相似文献   

16.
岁末。寒夜。我沐了浴,扭亮台灯。夫人送来一杯碧螺春。四周静悄悄。我习惯性地坐在书桌前,翻开新到的第12期《班主任之友》,认真拜读。  相似文献   

17.
在教学《碧螺春》时,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去体会作者细致入微的描写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课前查阅资料、调查采访了解有关茶的知识,课上实践焙茶,体会茶文化的魅力,感悟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茶文化。  相似文献   

18.
那年,他还小吧?正是最青涩的年纪,茫然间,却喜欢了一个比自己年长的女子。那女子,是他的语文老师,十七岁的他,迷恋上一个二十二岁的女子,上她的课时,他阵阵晕眩,以为眼前的人,是自己找了又找的女子。听她的声音、看她的微笑,甚至,想到她就会脸红心跳,他捧读《少年维特的烦恼》,知道自己正暗恋着她,也知道她是喜欢喝茶的,一种叫做碧螺春的茶。于是,他把父母给的零用钱攒到一起,去茶叶店买价值不菲的碧螺春,去买的时候,他问:茶怎么会有这么好听的名字?卖茶的老人告诉他,曾经,有一个动人的传说,是关于碧螺春的。从前,有一个叫碧螺的姑娘生长在…  相似文献   

19.
《碧螺春》是苏教版第12册中间的一篇课文。本课教学设计可引导学生进入创设的“清晨采茶、入夜焙茶、月下品茶”三个情境中,同时紧扣课文最后一句“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展开教学,并且不断地反复出现,丰富其内涵,使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以促进学生主动阅读、理解、体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一、情境导入,激发情感上节课我们介绍了在美丽的太湖之滨盛产的一种名茶,她的名字叫——碧螺春。它以独特的色、香、味、形赢得了人们的喜爱。谁来说说,作者在文章中向我们展示了哪几幅美丽的图画?(出示幻灯片:清晨采茶…  相似文献   

20.
故乡茶俗     
我的故乡在太湖之滨的洞庭东山。那里不仅风光秀丽,而且出产闻名遐迩的碧螺春茶。碧螺春以它独特的色、香、味、形,赢得了人们的喜爱。有位外国诗人在品茶之余,还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在碧螺春的故乡长大,我当然是品茶的行家,那茶的喝法与众不同,需要先倒开水,后放茶叶,杯子又不宜加盖,且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