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四启蒙意识"是新文学作品中的经典话语,它以其欧化批判传统,让文学领域迎来了一场凤凰涅槃式的具有现代意义的思想革命。萧红作为一位优秀的新文学作家,其所创作的小说自然承载了时代的话语,蕴含启蒙味道。《呼兰河传》完成于1940年,是萧红创作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之一。《呼兰河传》一方面承载启蒙传统,进行国民性批判;另一方面又过度启蒙,责之过切。这种矛盾,构成了《呼兰河传》复杂的启蒙内涵。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呼兰河传》为例,结合新课标中对阅读的要求以及现在的阅读形势,针对"如何上好一节名著导读课"这一问题进行了思考。主要是从以下三方面展开:首先,教师备课——"读薄""读厚";其次,教师当一个好的"卖书人";最后,教师当好一个带路的向导。  相似文献   

3.
《呼兰河传》是萧红后期的代表作。当我手捧着这本书时,仿佛一个小女孩在我耳边低语: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  相似文献   

4.
《呼兰河传》在创作之初,有不少批评的声音。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部作品的艺术魅力反而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从《呼兰河传》的主题、结构两方面着手,分析作品的艺术特征,以期发掘这部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5.
《呼兰河传》弥漫着一种荒凉的人生况味,风物环境是荒凉的,人们的生存状态更是荒凉。小说通过描绘呼兰河整体文化氛围的沉滞及个体生存状态的寂寞来表现城与人的存在所蕴涵的悲剧意蕴,并构筑“后花园”意象,传达出对温暖与爱的永久憧憬与追求。  相似文献   

6.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写过一部怀念故园的作品《呼兰河传》。与其它怀念故土的作品不同,萧红表达的不是对故乡生活的向往和留恋。萧红通过对家乡呼兰城全景式的描写,表现了她个体的生命体验、对故乡文化缺失的生存状态的关注以及对民族命运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7.
自五四以来,一批作家独辟蹊径创作了散文化小说。萧红接过散文化小说的旗帜,并根据自己的情感经历和写作风格,创造性地完成了多部优秀的散文化小说。《呼兰河传》突破了以叙事为主的小说结构模式,以浓郁的情感代替曲折的故事情节,以群像展览式的人物描写代替性格鲜明的"主人公"刻画,以自由化的诗歌语言唱出作者内心的悲凉寂寞。  相似文献   

8.
六十多年前,金庸读《呼兰河传》后,曾写下这样一段话:萧红在香港写的《呼兰河传》感人至深,我阅此书,径去浅水湾她墓前凭吊一番,深恨未能得见此才女……’  相似文献   

9.
《呼兰河传》的儿童视角是理解萧红这部颇多争议的诗化小说的关键。儿童视角有意识而又合理地遮蔽了作品中其他人物的内心世界,突显了人物灵魂的麻木;小说利用儿童视角,巧妙地实现了对成人世界荒谬性的拷问;最后儿童视角帮助作者完成了一个寂寞的边缘审视者的批判使命。天真的儿童在作品中成为一个成熟的观看者和思考者。  相似文献   

10.
江天成 《语文新圃》2009,(12):27-28
《呼兰河传》写的是一个小县城、一个在东北呼兰河边的小县城里发生的故事。照萧红来说,只有两条大街、两条小街,第一章的第一节,就把这四条街加个泥坑子翻了个底朝天。而就这么四条街的事,萧红写了近三百页。  相似文献   

11.
在感恩的年代,我选择读你——萧红。 水一样寂静,水一样灵秀。从呼兰河出来,在天地间飘零,飘零后仍是一缕清澈,仍是呼兰河心头的痛。流水侵蚀,带不走你骨子里的记忆。一曲呼兰,永远呼兰。  相似文献   

12.
萧红的《呼兰河传》采用了独特的潜入自我内心的儿童视角,本真又变形地呈现了她童年生活的呼兰县。既有被滤去杂质的美梦重温,也有意识、合理地遮蔽了作品中其他人物的内心世界,突显了人物灵魂的麻木;既有真挚的个人体验,也有对荒谬性的成人世界拷问。从而在普遍性的人类关怀高度,巧妙地完成了她作为一个寂寞的边缘审视者的批判使命。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是一个颇显特别的文本,体现出一种特别的个体性,尤其是小说中那别类的散文化叙事风格,萧红确实用带有一种含泪的微笑回忆寂寞的小城,小说仍吴有一种夺人心魄的美。  相似文献   

14.
萧红《呼兰河传》的悲剧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红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女作家,其小说《呼兰河传》以呼兰小城为背景,向世人展示了旧中国下呼兰河人愚昧无知的生活状态与他们生命的悲剧,在深刻地批判封建制度的同时,充满了深厚的人文情怀。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融多种文学特质于一体,其中蕴含着的思想也是非常复杂的,充满了悲剧色彩。作家萧红通过描述呼兰河人的日常生活,揭露了旧中国人民的悲剧、社会的悲剧,寄寓了作者无情的批判与讽刺。基于此,从《呼兰河传》的故事梗概切入,分析《呼兰河传》悲剧意识的源头——萧红的生平,进而对《呼兰河传》这一作品中的悲剧意识分为三个层次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5.
<正>《呼兰河传》(节选)是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中学生们喜爱的一篇文章。金色的蜻蜓,绿色的蚂蚱,满身带着金粉的大红蝴蝶,还有那棵叶子发光闪烁的大榆树……这是一个令孩子们向往的后花园。当然更令人羡慕的是后花园中那个自由自在、快乐生活的小小的"我"——在慈爱的祖父身边,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玩什么就玩什么,玩累了就睡,睡醒了接着玩。无怪乎每次教这篇文章时学生们兴致盎然,向往无限,就连我内心最柔软之处仿佛也被触动,轻轻吟唱。这篇文章勾起我们每个人的童年情结。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呼兰河传》描写内容的分析,探索萧红的身世之殇。  相似文献   

17.
萧红在香港创作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叙述了生活在故乡呼兰河小城的"小民们"的家园故事。属于老青幼三代无家的三个小人物,是生活在呼兰河小城民众的缩影,作者用冷暖递进的孩童的眼光,观察这三个人物凉薄困苦的生存状态,展示了底层"小民们"的家园建构,也透露了萧红自身投射在文本中的家园意识和"小民"身上所体现的家园情结。  相似文献   

18.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风格独具的女作家。由于她传奇般的苦难经历,使她对社会、对人生、对女性、对众生有着一种强烈的悲悯意识。在《呼兰河传》的创作中,萧红把这种对人生的感悟和体验渗透到作品中,描写了呼兰河小城人死水般的生存状态,对国民的弱点和病态的人生寄予了既恨又怜的复杂情感,因而也形成了作品悲凉的情感创作基调。从小说的情景描写、三个典型人物的命运记写中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19.
《呼兰河传》以细腻感伤的笔触描绘了北方小城人民愚昧不幸的生活现状,他们在死寂中挣扎隐忍,却依然透露出对生的期盼。萧红自身的童年记忆和心灵的孤寂弥漫于字里行间,展现着生与死的较量,以及作者自身的生死观念。  相似文献   

20.
姚华 《湘南学院学报》2005,26(1):58-60,82
《呼兰河传》的魅力来自萧红对叙述视角的自觉选取,多方叙述视角的选择与变换,使得文本超越了自我故事的讲述层面,上升为对人类生存本真状态的文化关注。本文拟通过解读《呼兰河传》叙述视角的途径,探寻文本的内在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