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是远古神话及宗教文化传统的折射,有着深厚基督情怀的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的人物长廊里塑造了一系列生动曲女性形象。通过从神话原型批评角度去讨论呈现出夏娃原型的中心人物娜塔莎,在两者形成的对应关系中体会该作品的特有意义,以此观照托尔斯泰对女性命运的思考,以及女性形象模塑中男权文化对女性世界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2.
宗教和神话中形态各异的女性形象是现实世界女性的缩影,在宗教和神话领域里,妇女的地位也是随着世俗世界的变化而改变的.通过研究宗教和神话不同发展阶段中的女性形象,来探讨中西方宗教与神话中的女性地位的异同,对于研究中西方不同发展阶段的文化状况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无论在西方国家还是在我国,在一定阶段下,宗教和神话中的女性地位的变化都演绎着现实社会中女性地位的改变.  相似文献   

3.
神话中性格迥异的女性形象是现实世界女性形象的缩影,在神话里,女性的地位也是不断变化的。在一定时期和阶段,神话中女性地位的变化都反映或投射出现实社会中女性地位的改变。通过研究日本创世神话中的女性形象,我们能较直观地了解日本女性地位的变迁轨迹。  相似文献   

4.
"神话型女性形象"是大江健三郎通过阅读欧洲文学家的作品而提出的文学手法。借助该手法,大江成功地塑造了仓木麻里惠这一女性形象。不过,在创作的过程中,大江仍然发挥了其独创性,将"神话型女性形象"的手法和日本"私小说"传统相结合,写出了《人生的亲戚》这部独一无二的作品。该作品既传达出了大江对人生苦难的深刻思考,也是他将欧洲文学手法日本化的一次成功尝试。  相似文献   

5.
《哈利·波特》系列作品给我们展示了各色经典的人物群像,米勒娃·麦格教授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从多个角度分析米勒娃·麦格的女性巫师形象、教师形象、知识分子形象、神话与现实混合等形象特征来进一步探索这一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思想观念。米勒娃·麦格虽然只是一个神话人物,但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历史文化、价值观念却超越了角色本身。  相似文献   

6.
文学自神话而来,莎士比亚深受古希腊文化的浸润,他的四大悲剧中的女性形象既来源于现实,又脱胎于古希腊神话,是古希腊神话的移位,在置换变形的过程中保留了原本的东西,又演绎了时代发展后的新构建,体现了莎士比亚独特的艺术想像.文章选取5位典型的女性代表来探讨古希腊神话原型在莎翁四大悲剧中的显隐.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对菲茨杰拉德的著名短篇小说《重返巴比伦》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发现该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都是男权中心价值观下的产物。这些女性形象,无论是“强势”型,还是“受害者”型、“天使”型、“堕落”型,都是男权文化下的消费品形象,与此同时,这些女性形象模式也表现了社会对于女性的矛盾心理。  相似文献   

8.
周朝宋 《海外英语》2014,(5):211-212
神话,用马克思的话说是"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此,神话人物形象具有深刻意蕴。中国和古希腊神话中的女神们既有相同点,也有差异性。中希神话中女神形象的对比研究将有助于加深对中希文化差异性的理解以及远古女神们对现代中西方女性所起到的胎记式作用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高悬于夜空的月亮由于其月相变化蒙上了神秘色彩,成为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母题,它积淀了浓郁的人类文化情蕴,反映不同民族文化视野,具有特定的文化意义。在中国,月亮自古以来就是女性的象征,月神也以女性形象出现;而日本的月神"月读命"却是位男神。通过对神话形象的比较研究,对两国月神的性别进行对比并探究其异同的原因,指出中日神话中月神性别差异主要是由于所处的文化背景、社会特征以及地理环境不同所决定。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选取上古感生神话的三个片断作为典型,力图揭示隐藏在文本叙事背后男权主体社会体制下话语运行的性别压迫机制。然后分析神话中女性形象在后世发生嬗变分流的历时流程,再次揭示男性中心主义文化的话语阴谋,试对当下女性困境提出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新时期以来小说中女性形象塑造的考察,发现女性形象主要是以圣洁化、商品化和幽闭的姿态存在着,这从侧面形象地反映了男权社会中男女地位和权利不平等的事实,也说明了新时期小说在女性形象创造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1920年代女作家群小说物象分实象、比象、兴象三类,又以兴象为主,其中季节、水及花草树木等物象所占比重较大。实象没有受到充分重视,比象在小说中的各类功能虽得到初步把握,但有待进一步拓展。物象的运用,明显地影响到女作家群小说的文体特征。  相似文献   

13.
元代包公戏中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各具特色,她们或爱憎分明,或善良柔弱,或霸道狠毒,或放荡淫乱,剧作者通过这二十几位女性形象向我们展示了元代社会特殊的经济、政治及文化风貌,并通过剧中爱夫爱子的女性形象展现了他们的审美价值和情感取向。  相似文献   

14.
艾滋病公益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在西方发达国家和中国大陆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西方艾滋病公益广告中,女性形象多用真人女性扮演,不少广告内容大胆、火爆而奇异.中国大陆艾滋病公益广告里,女性形象模糊而抽象,多用符号替代.中西方的艾滋病广告从主题到广告表现形成迥然不同的风格,与艾滋病的国情差异及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有关.  相似文献   

15.
路翎小说中所塑造的病态女性形象无疑深受俄苏作家的影响,但两者在刻画类似女性形象时,却体现出了迥异的思索。相比于俄苏文学中病态女性身上的“现代性”特征,路翎笔下的病态女性依旧只是一种传统男性视野中的“叙述”,这种言说特征只是作者的一种本能表达,离“个性解放”的目标还十分遥远,永久的象征性依赖状态恰恰是路翎文本中的病态女性区别于俄苏文学中的同类女性的最根本特征。  相似文献   

16.
张雅茜是90年代以来活跃在河东文坛上的一位女性作家。她扎根于晋南沃土,用女性敏锐而深刻的观察视角和独特细腻的笔触,围绕女性的爱情和婚姻,以小说的形式向人们描述了河东女性在爱情和婚姻方面形形色色的烦恼和苦闷及种种精神困境,塑造了一系列河东大地上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传统女性形象;一类是既传统又现代的女性形象;还有一类是现代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7.
"样板戏"作为"文革"特殊历史环境下的文艺产物,产生距今已四十余年。"样板戏"的突出特征是塑造了一大批典型的女性英雄形象。从历史角度看",样板戏"女性形象数量众多出于江青的政治野心;从政治角度看,女性群象的出现成为了响应政府"男女平等"号召的工具;从社会角度看,主流媒介"炮轰式"的报道是导致"样板戏"女性群像形成的重要原因;从文化角度看,"样板戏"中女性众多是文艺创作受官方文学话语"钳制"的后果。  相似文献   

18.
唐代有近七百篇写到蜡烛的诗,由于当时蜡烛价值不菲,且它的出现是在夜晚这一特殊时空,其本身形态,光线等又具有某些特色,所以在诗中蜡烛意象产生了宝贵化,女性化,温情化,悲情化等倾向。同时,蜡烛意象蕴含了越来越强烈的主观情感,至中晚唐,烛意象的表现趋于成熟,出现人格化意象。  相似文献   

19.
吉普赛女性形象作为"自由"的象征,是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美学追求。而吉普赛女性形象与吉普赛女子的真实情况迥然相异。究其原因,创作主体因审美感知而形成审美表象,主体在审美情感的驱动下,进一步展开审美想象。诸多吉普赛女性形象,是创作主体借助审美想象的"完形"手法,亦真亦幻地塑造出来以表达其内在精神的追求。具体表象中渗入了创作主体的主观意识和情感态度后,作为审美意象的吉普赛女性形象随之而生。  相似文献   

20.
乡村女教师群体是扎根乡村教育的中坚力量,推动了乡村教育的发展,展现了女性特有的教育韧性。建国以来,一大批教育电影关注乡村女教师的生存生活状态,通过艺术的手法塑造了立体丰富的乡村女教师形象。研究发现,影像记忆中的乡村女教师在师德师风、职业劳动、角色地位等维度有其突出表征和多元体现;教育电影在对乡村女教师形象塑造中表现出映射社会价值倾向、记录时代演变烙印、揭示社会教育动力的路向旨趣;但教育电影中乡村女教师形象的塑造具有同质性,未能整体呈现出乡村教育文化变迁,在乡村教育振兴大背景下,应该适度增加反映乡村女教师形象的教育电影数量,深度描写乡村女教师在乡村社会中的角色,精度凸显乡村女教师在性别上的独特价值,审慎评析乡村女教师的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