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归有光因《项脊轩志》这一篇抒情佳作,而被闻一多先生称为“欧公以来唯一顶天立地的人物”。这篇散文几经周折终于从幕后走到台前,获得了作为散文精品的应有地位,可是几处不甚妥帖的译注,却影响了这颗圆润之玉的光泽。一、失“信”的“借”、“诸”先说“借”。原文:“借书满架,偃仰啸歌”。译文:“借来的书籍摆满了书架,我安居室内,长啸高歌。”(《教师教学用书》)“借书”即“借来的书籍”,这种译法孤立地看实在没有什么不妥之处,可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就疑窦重重了。其一,借的数量太大。求学问,不借书那是不可能的事,借…  相似文献   

2.
《项脊轩志》一文中的“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中“借书满架”一词,课文未加注释,确为一大憾事。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学参考书》提供的“译文”,将其译作“借来的图书堆满了书架”,似乎不妥。“借书满架”当如何理解呢?河南人民出版社《高中语文备课资料》第五册(1991年1月第一版,1996年3月第一次印刷)对原教材《文学评论两篇》(现已删除)的“课文说明”后有如下“补充注释”:借,《说文解字段注》:“古多作籍”。《辞海》、《中华大字典》均有“籍,荐也”的义项。《尔雅·释诂》:“荐,陈也。”借书即荐书,荐书即把书陈列出来。全句就是陈列的书堆满了书架。这样理解,似与归有光的门弟相符。  相似文献   

3.
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千古传诵的写景佳作。教材将其中语句“萦青绕白”注释为:“蒙回着青山,缭绕着白云。”与之相配的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中的译文也将此句译为:“青山萦回,白云缭绕。”笔者认为这种注释大为不妥。  相似文献   

4.
蒲松龄的名作《促织》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传统篇目,文中有这么一句:“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此中“好事”,人教版高四册《语文》(必修)没有加注,配套使用的《教师教学用书》也没有译文;翻检旧版教材,课本亦无注,《教学参考书》译作“村里有个好事的年轻人……”(高五册第127页,  相似文献   

5.
初中语文第五册《〈孟子〉二章》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有一段这样的文字:“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子色,发于声,而后喻……”对此五省(区)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编委会编印的《教学参考书》中译为:“一个人错误常常发生,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扰,思虑阻塞,才能奋发有所作为;表现在面色上,吐发在言语中,才能被人了解。”其中主要有两处译文似觉不妥,查查别种译本亦是如此,又鉴于教材的注释上把“而后喻”诠释为“(看到他的颜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恐系译注者匆忙中的疏忽,现将我的意见谈出来,以求教于同仁们。  相似文献   

6.
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人教版新编初中《语文》第五册)是千古传诵的写景佳作。清代李刚评之为“文家绝境”。该教材128页将其中语句“萦青绕白”注释为“萦回着青山,缭绕着白云。”与之相配的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中的译文也将此句译为“青山萦回,白云缭绕”。笔者认为该注释大为不妥,“白”应指“白水”。  相似文献   

7.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语出《学记》)。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合作交流———讨论”这一教学方法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采用。但在不少教学场合,“讨论”这一教学环节却往往被滥用、误用乃至错用,从而导致讨论的效果不佳。究其原因是教师缺乏对讨论时机的把握。所以,我认为,要真正发挥“讨论”的作用,教师必须善于选择课堂讨论的最佳时机。一、在教材的异同处讨论。如整除与除尽,质数与奇数,合数与偶数,化简比与求比值,比与除法、分数,正比例与反比例……,它们有的相似,有的近似,有的则相反。在教学这类知识时,教…  相似文献   

8.
《项脊轩志》被选入高中语第三册.每当教学中沉醉于其清新淡雅之时,却有些遗憾。此中有“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之句,对其中的“借”字,教材中没做任何注释,但《教师教学用书》上则译为:“借来的书籍摆满书架。”这令笔百思不得其解。  相似文献   

9.
《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多次人选教材,然其译文,尚有值得推敲处。今将新版《教师教学用书》译文(出此不注)与有关注释本译文作一对照,可以看出正确的取舍。  相似文献   

10.
徐慕玲 《学语文》2005,(5):47-47
初中课文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有这么几句话:“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其中的“更”字教材注为“进而”。与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141页)也相应地将“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译为:“醉了就进而互相枕着躺下,躺下就进入梦乡”。笔者以为.此注不妥。  相似文献   

11.
浇洗乎灌饮乎河南常道江职高《语文》第一册(国家教委推荐教材.人教社1991年9月版)选人了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教材对“媵人持汤沃灌”一句的译文是“服役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洗脚”(见1991年9月版430页)。与其配套的《教学参考书》的译文是“服役...  相似文献   

12.
袁宏道的《满井游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有“麦田浅鬣寸许”句,教材对此句所作的注释是:“意思是麦苗高约一寸左右。鬣,兽颈上的长毛,这里形容不高的麦苗。”配套《教师教学用书》提供的参考译文对这句给出的翻译是:“麦苗破土而出.短小如兽颈上的毛,才一寸左右。”  相似文献   

13.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强调:教材不再是“圣经”,它只不过是教学的“材料”或“资源”之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不能唯“材”施“教”.教材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被加工和重新创造的对象.然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不能准确理解和体会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内涵和意图,反映在教学上就是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机械地穿插一些被新教材删去的内容;或者对新教材内容按旧教材知识体系进行重新整合,人为地超越《课标》并拓展和延伸教材内容;有的教师认为新教材题量不足,题型不全,因而在课堂上不厌其烦地列举例题,课后布置大量习题供学生进行题型训练.那么,教师怎样才能把握好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度”?  相似文献   

14.
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科书第六册《破阵子》(辛弃疾)一词中,“梦回吹角连营”中的“梦回”二字,教材注释为“梦醒”。与之相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也将“梦回”理解成“从梦中醒来”。笔者认为,将“梦回”理解成“梦醒”,十分不妥。据李修生编著的《中国文学史纲要》载,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被劾落职,退居江西。在以后的二十多年中,文武全才的辛弃疾,除短期出任福建路的提点刑狱和安抚使外,一直住在江西。又据《唐宋词鉴赏辞典》载,此词写于作者闲居江西带湖之时。1188年陈亮到带湖访辛弃疾,共商战胜敌人的方略大计…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一课提供的《十二铜表法》第3表译文与通行译文有较大出入。人教版教材译文是:“脚镣重量最多为15磅。愿减轻的听便。”而徐国栋《(十二表法)新译本》(《河北法学)2005年第11期)将此翻译为:  相似文献   

16.
今年二月全省中小学教师履职晋级资格培训考核中,有部分教师反映《小学数学教材分析》没有考好。据了解,有以下几个原因:原因之一是部分教师对于这门课程的要求不够明确。对于这门课程,从《考核大纲》不难发现,要求主要有三方面:(一)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二)各知识块和单元的教材分析;(三)一些重要课题的教材分析及教学。有的教师只注意某些部分,掌握不全面。有的教师甚至用八十年代教材教法过关考试要求自己,把一级教师降低到“教材教法过关”的水平;原因之二是临阵匆忙,事先就没有认真阅读一下教材,全凭平时的教学经验…  相似文献   

17.
笔者认为第四册《教师教学用书》中《虎丘记》的译文有两处不妥,兹论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李荣军 《现代语文》2006,(1):110-110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必修本2003年6月第1版)《勾践灭吴》中有这样的句子:“国之孺子之游者。”《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译为“看到流浪无归的孩子”,此处将“游”译为“流浪无归”,笔者认为这种翻译不妥,原因如下。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高中语第一册(必修本,2003年6月第一版)《勾践灭吴》中有“国之孺子之游”句。《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译为“看到流浪无归的孩子”,此处将“游”译为“流浪无归”,笔认为这种翻译不妥。原因如下:  相似文献   

20.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实施建议的教学建议中提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它不仅仅是对教材使用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教学理念的深刻变化。要求我们教师不再把教材视为“圣经”,而是作为“教”与“学”的材料,是提供给教师进行教学的素材。教师通过这个素材和思路,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科学素养的目的。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通过钻研课程标准、领会编者意图、研究学生基础,完全可以处理教材,架构起“教学素材”与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彩虹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