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他的名字召唤我考进北大 第一次听到季羡林先生的名字,是在遥远的1962年。那一年,我即将高中毕业,面临着高考升学还是回乡务农的两难选择。我从心眼里是想上大学的,家里虽然很穷,但父母还是愿意让我继续读书,特别是一向十分开通的爷爷,更支持我上大学。但当时我所在的中学建校才五年,刚刚从一个小学附属中学班转为正式中学。校领导和老师都缺乏指导学生高考的经验。而我们这批从农村出来的学生几乎从来没进过城,更不知大学为何物,对高考非常茫然。幸好我们的俄语老师邵文秀毕业于北京大学俄语系,她也是当时在校老师中毕业于名牌大学、学历最高的老师。于是我们便都去请教邵老师。  相似文献   

2.
如今,在中国的读书界,无论少长,恐怕没有不知道季羡林先生的。其实,他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经声名远扬。60年代初期,我还是个初中生的时候,就在《世界文学》1963年第5期上读到过他翻译的《佛本生故事》。那时候,人虽然奇穷,但一本杂志五角钱,只要想读,还是买得起的。四十多年过去了,那本杂志尽管已经破损,却一直存留下来。我在当时还喜欢阅读报纸副刊,自然常读到他的散文,有的文章至今还收藏在当年的剪报集中。先生何许人也?我根据常识判断,他是个翻译家,也是个散文家。我还知道他是《世界文学》的编委,但不晓得他当时还是北京大学的知名教…  相似文献   

3.
评季羡林先生的重要文化思想--从"拿来主义"到"送去主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季羡林先生提出的送去主义,是关于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思想.历来西方文化重分析,建立了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和文化模式,应该说正面临着转型.中华文化历来重综合,在自身文化转型中发扬传统文化优势,有利于新的文化创造.  相似文献   

4.
梁漱溟和唐君毅是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峰林中两座令人瞩目的学术高峰。现存梁、唐两先生往来书信一共五封,虽然数量十分有限,但为解读梁、唐二位先生间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学术交谊,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材料。本文利用新近出版的《梁漱溟往来书信集》《唐君毅全集》,重点结合梁、唐二位先生书信、日记等资料,对这五封书信的写作背景、所涉人物关系,以及相关内容思想,按照时代顺序,逐篇进行解读,不仅使读者之思想境界得到某种程度的激荡升华,更丰富了我们对于两位学术前辈学术观点、思绪情感、家国情怀之理解。  相似文献   

5.
<正>2010年9月,《中国名城》杂志编委罗哲文、张锦秋等著名专家、学者来到扬州参加《中国名城》杂志公开发行两周年座谈会和梁思成先生铜像揭幕仪式。罗哲文先生在大明寺鉴真纪念堂前动情地说:"这是我第十七次来扬州了,扬州人美水美,历史文化深厚,大明寺风清月朗,鉴真堂清幽雅洁,梁先生的像能供奉于此,也是扬州的骄傲了。大运河正在申遗,扬州我还会再来的。"谁料仅一年多光阴,罗老却抛下了他毕生从事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离开了我们。消息传来,我们为失去这样一位温和、睿智、博学的长者倍感惜痛。作为自1987年我刊创刊以来连续担任五届编委、顾问,罗老为古城扬州、《中国名城》杂志以及我国的名城保护事业所做的贡献历历在目,思来如同在昨。  相似文献   

6.
大地之华章——略论李广田先生的散文章无忌李广田是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和教育家。作为作家,他的作品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作为教育家,他为祖国培养了数以千计的优秀人才。他是三十年代文坛上著名的“汉园三诗人”之一,由“诗”入“文”,他的散文真可以说是别具一...  相似文献   

7.
今年春季,我在《参考消息》上看到一篇中国人写的报道,文中介绍了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挑选吉祥物的方案,文中排列着4张热门候选图片,它们分别是孙悟空、大熊猫、大老虎和兔儿爷。我瞧着怪有趣,就拿去给启功老爷子看。走进启功先生的书房,他刚吃完早饭,正端坐在圆椅中品茶,听我这么一说,他就拿起放大镜看了起来。不想刚看了一会儿,竟乐得哈哈大笑起来,只见银白色的长寿眉在他的眼眶上来回舞动,耳朵也被嘴角牵掣着跃跃欲跳,只见他手持放大镜指着兔大爷说:“你瞧你!想上奥运会啦?”说起兔儿爷,启功先生打开了话匣子:“如果现在要我投票,我就投…  相似文献   

8.
2009年7月11日上午9时,学界望百泰斗季羡林先生走了。连日来,各媒体纷纷以“一个时代的结束”追忆季先生,不仅因为这是一位精于语言、博学多思的学者,一位连接中西文化的架桥人,更因为这是一位穿越世纪、终生守护良知、具足“三真”(真情、真实、真切)、语朴情醇的老人。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散文流派的繁荣时期 ,不同流派之间的更迭替代构成了散文发展的主要风景。对这些流派进行细致梳理 ,不仅是研究明清文学的重要课题 ,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散文的必要工作。虽然目前分别研究明清时期一些主要散文流派的著作不少 ,但是 ,总体研究和综合考察明清散文流派的专论却尚不多见。从这个意义上说 ,武汉大学熊礼汇教授积多年研究之功而完成的《明清散文流派论》 ,无疑是具有开拓性的。尤其令人耳目一新的是 ,熊礼汇先生此书结合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学历史渊源来分析作家、作品 ,显示了一种阔大的历史视角和开放的学术胸…  相似文献   

10.
正一个编外学生眼中的潘先生:"神在高处,神爱世人;道是平的,道法自然,无处不在;佛在底下,佛法无边,普度众生。"在人生旅途中,我们总能有幸遇到一些犹如神道佛一样令人敬仰的师长前辈!潘懋元先生就是这其中的一位。我未曾在课堂亲承潘先生教诲,更遗憾无机缘成为潘先生的嫡传学生。但在人生的大课堂上,潘先生的确是照亮我人生的导师,亦是良师,亦是指引我做人处事的忘年益友!  相似文献   

11.
《文化交流》2016,(7):77-77
  相似文献   

12.
2001年9月,世人瞩目的国际珠宝博览会在北京举行。当中国珠宝协会一位年轻英俊的珠宝评估鉴定师偕同光彩照人的夫人突然出现在充满珠光宝气的展厅时,人们在刹那间一齐投来惊异的目光,众人赞叹:“呀,好一对金童玉女!” 一向不太喜欢在公众场合抛头露面的浙江越剧院青年演员张明惠,此时在众目睽睽之下,真有点手足无措。虽然在那样的场合中她也像珠宝一样光彩夺目,让人艳羡,但她觉得外表美没什么值得夸耀和骄傲,一个女人真正的美丽在于事业,她心中向往与追求的,是戏曲舞台上的那块红氍毹。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化的灿烂,让人目眩神迷,品味时惊喜连连;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让人望而生畏,近而生敬,了解后便知"德先生"和"赛先生"早为中国的"老先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传承已久,发明创造之事历历可见;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让每一位旅居中国的外国友人都备感温馨,如梦故里。  相似文献   

14.
著名油画家闻立鹏为纪念他的为民族解放而献出宝贵生命的父亲,于1978年创作了一幅油画:学者、诗人闻一多烈士铁骨铮铮,身着一袭黑色长袍,嘴角边含着一支烟斗,一副金丝边眼镜后透出深情的目光,神色安详自若。在他身前,一支硕大的红烛在燃烧着,透过黑暗的长夜熠熠生辉,进而漫山遍野都是一支支燃亮的红  相似文献   

15.
Everyone says Zhang Minghui is a beauty. It's not exaggerating. When Zhang Minghui and her husband walked into the hall of the International Jewelry Exhibition in September 2001 in Beijing, everybody said what a "golden boy and a jade girl" they were. When Zhang Minghui appears on a theater stage as a leading actress, the audience says she is a beauty.  相似文献   

16.
2009年11月6日晚,由北京舞蹈学院和英国密德萨斯大学合作的国际舞蹈创作研究项目汇报演出,在北京保利剧院拉开帷幕。此次演出作为中英两国文化交流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吸引了两国舞蹈界许多重量级舞蹈家和专业人士。整场演出火爆热烈.异彩纷呈,每个节目都赢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在众多节目中,最引人注目并令英国舞蹈家震撼的,是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排练中意外受伤导致高位截摊的青年舞蹈家刘岩表演的舞蹈《最深的夜,最亮的灯》。  相似文献   

17.
早在我们胸前飘着红领巾的时候,我们这一代人心头就怀有一个梦:那就是能够到卓娅和舒拉的故乡走一走,能够站在莫斯科红场上看到古丽雅曾看到过的克里姆林宫顶上那颗闪闪的红星,  相似文献   

18.
中国花鸟画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徐家昌先生,所作功力深厚,工写兼长,或洒脱或精到,传神生趣,褒誉甚丰。 徐家昌先生字纪乔,1942年生于上海。在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求学期间,曾得当代中国花鸟画、书法大师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陆维钊、陆抑非亲授;1978年在该院中国画系花鸟研究生班学习期间,又得诸乐三、陆抑非两位导师悉心指授,艺事益进。 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览和发表,并被多家博物馆、纪念馆及文化部对外联络局收藏。出版《国画起步》《花鸟画技法》(合作)、《当代艺术家画库》和《徐家昌画集》等。  相似文献   

19.
2006年12月18日9时,在喜迎新年之际,诸暨市著名风景点西施殿广场内,天朗气清,流光溢彩,由诸暨市旅游局、《文化交流》杂志联合主办的“首届西施故里书画节”开幕式在这里举行。开幕式上,嘉宾云集,群贤毕至:浙江省旅游局局长纪根立、《茶博览》杂志总编钱吉寿、诸暨市副市长陈中  相似文献   

20.
试论社会、族群与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一词 ,原不见于中文。日本学者将中国传统的“会”结“社” ,合为一词 ,表达英文society及德文 gesellschaft的定义。中文由日文借回“社会” ,至今约定俗成 ,已将英文中的“集会”(association)的意义隐去 ,只剩了相当于日文“共同体”的意义。而且 ,此词指涉的人群 ,大致有共同的传统 ,包括信仰、价值观等理念部分 ,艺术、音乐等感性部分 ,及饮食起居等实质的生活部分。于是大致言之 ,社会与文化 ,实为一体的表里两面。然而 ,本文后面仍将讨论 ,二者涵盖的范围边界 ,又并不完全相同。“社会”是一个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