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等方法对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农民体育概念进行了研究,认为农民体育这一概念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较为准确的反映出了农村社会群体的体育特征。但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农民已经从一以身份为特征的概念回归为以职业为特征的概念。农民的分化导致以农业为职业的农民数量极大减少,职业农民数量的减少意味着农民体育对象的数量也相应减少。当前应根据职业标准确立农民概念,并根据实际的农民数量及对象调整发展农民体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农民体育需求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从需求的角度分析了人本身对体育的需求以及农民群体对体育的需求,进而探寻农民体育发展的出路。结果显示:人的体育需求随着物质需求的不断满足自然地从隐性过渡到显性。对人的隐性体育需求善加引导和激励,并提供一定的体育产品与服务,则可以提前过渡到显性需求。农民的显性体育需求主要表现在物质、精神、制度三个层面。满足农民体育需求,需建立需求表达机制,政府所不能提供的农民体育所需的产品与服务,可由公共事业组织(非政府组织)加以弥补。  相似文献   

3.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时,农民无论是继续当农民,还是脱离农民身份都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本文就农民素质的提高与职业技术培训的关系说明职业技术培训对于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性,并阐释了如何创新职业技术培训来提高农民素质。  相似文献   

4.
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革命作家,她的小说创作从30年代到70年代始终关注农民的命运,塑造了一群富有个性、又有典型性的农民形象,这些形象已形成一个发展的系列:从30年代到70年代,农民由保守忍耐到奋起斗争,由彷徨苦闷到自觉投入社会主义的建设,成为新时代的主人。这是现代史上农民成长的变化过程与命运逐步变迁的真实写照。她的作品深刻反映了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是记录这场波澜壮阔的伟大变革的史诗。在刻划农民性格时,丁玲充分重视人物自己的声音,揭示人物自己的心灵,不以通过曲折故事塑造农民形象取胜。她笔下的先进的农民形象,是按照现实生活中真实的面貌给予生动的再现,不拔高、也不贬低,因而富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6.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大战略问题。农民是实现粮食安全的经济主体,“谁来种粮”和“如何种粮”的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是影响粮食安全战略的根本问题,关乎国民经济全局、粮食生产稳定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重视、研究和解决农民问题,是一个贯穿于我国整个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时代性课题。土地问题、收入问题、权力问题、发展问题和职业培育问题是新时期正确认识农民问题的五个价值维度;以法的形式还地权于农民、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构建全方位的农民权利体系、全面提升农民发展能力和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举措。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社会劳动部门在农村青年培训中存在的师资不足、缺乏实训场地、培训内容与农村生产实际相脱节等问题,积极探索高职院校涉农专业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徒村青年人才的新模式,通过创办“农民大学生班”,为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培养了一大批扎根农村创业的农业科技人才,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8.
9.
本文针对社会劳动部门在农村青年培训中存在的师资不足、缺乏实训场地、培训内容与农村生产实际相脱节等问题,积极探索高职院校涉农专业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徒村青年人才的新模式,通过创办“农民大学生班”,为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培养了一大批扎根农村创业的农业科技人才,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在于提高农民素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农民素质的内涵及新型农民基本素质的要求,论述了提高农民素质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系,提出了培育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民素质的根本性措施。  相似文献   

11.
国内外农民素质及素质教育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民素质是"三农"的薄弱环节,它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目前我国农民素质虽然存在着地区差异,但整体素质偏低,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均相对落后,农民素质教育更是没有得到有效落实。研究如何开展农民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农民整体的综合素质,特别是重视提升农民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30余年,农民收入实现了保持增长的良好发展势头,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增速连年下降,农民收入增长滞缓,城乡收入差距增大。在农民收入中,家庭经营性收入仍然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主要来源,但其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却在逐渐减小。为此,发展高效农业、城乡统筹发展、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的家庭经营性收入,应成为新时期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3.
中国当代文学对中国农民来说,主要还是"雪中送炭"问题,而不是"锦上添花"问题。现时的中国仍需要赵树理精神,应该有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为九亿农民服务,掌握着中国当代文学主流话语权的人士应该为改善农民的精神文化有作为。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农村"空心化""老龄化"日渐严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当前亟须完成的工作.本研究通过混合式调查法对长三角某市新型职业农民学习动机现状进行调研,运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构建了求知兴趣、外界刺激、职业发展和自我展望四个因素对农民学习动机产生影响的回归模型.其中自我展望对学习动机的解释力是最高的.整体看来,新型职业农民在职...  相似文献   

15.
在统筹城乡、推进三化工作中,党中央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战略决策,力图解决转型期农民的职业化发展路径问题。基于此,“未来谁来种地”体现了职业农民的培训问题,需要从培育机制的创新中,结合政策和制度来推进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进程。本文将从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定义及需求发展上,立足我国农民素质实际,以职业教育配套政策健全培育机制。  相似文献   

16.
“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大问题,它是当今中国最宏大的课题之一,任何一招,牵动的都是9亿人。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增收。农民增收缓慢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障碍。  相似文献   

17.
浙江省是实施农民教育培训起步较早且成效较为明显的省份。2000年初浙江省委省政府就发文要求各级政府统筹农民教育资源,开展"百万农民培训"。本文通过分析浙江省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现状,探讨了新型农民培育中遭遇的困境及其存在的深层根源,并结合浙江农民培育的主导型需求,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目标的实现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毛泽东同志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民主革命时期论述农民问题的一篇重要文献,它阐述了关于农民武装斗争、民主建设、政治宣传、文化教育等重要思想,凝结着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的思想.现在重温这篇著作,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河北省农民培训的有效路径: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对河北省732户农民问卷调查为依据,对河北省农村劳动力现状及河北省农民培训特点和培训效果进行了评价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开展农民培训工作的有效路径。这一路径要适应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的要求,要根据现代职业农民需求选择培育内容,要突出农民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特点,要借鉴国外农民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并建立新型职业农民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20.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革命的纲领性文件。通过其內容可得出古代农民的思维方式表现为两重限性,即革命性与封建落后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