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拉松竞赛不仅是运动员跑的能力的较量,也是其心理机能的较量。在竞赛中要充分发挥跑的能力,同时,也需要充分开发运动心理机能。这两种能力密切相关,两种能力建立的基础都是训练。平时训练水平对战术训练当然是重要的。但是,为了在竞赛中创造优异运  相似文献   

2.
挪威女子马拉松运动员 G·魏茨生于1953年10月,身高1.72米,体重54公斤。魏茨在12岁前参加各种不同项目的体育训练,特别喜爱手球和滑雪运动。在她转练田径以后,滑雪仍是她的重要的训练手段。参加田径训练的最初几年,她练的是100米跑。不久改练中距离跑。1972年,当她19岁的时候,800米和1500米的成绩已达到2′05″和4′17″0。后来她发现自己耐力特  相似文献   

3.
葡萄牙著名长跑选手卡洛斯·洛佩斯去年在荷兰鹿特丹举行的国际马拉松比赛上,以2:07′11″的优异成绩刷新了英国史蒂夫·琼斯创造的2:08′5″的世界马拉松最高成绩,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突破2:08″大关的选手。洛佩斯1947年2月18日生于维塞乌,身高1.67米,体重56公斤。他从小喜爱体育运动,经常在广阔无垠的田野上奔跑。他青年时代就显露出长跑的才能,跻身于葡萄牙优秀长跑运动员的行列。1968年,他首次夺得葡萄牙全国5000米跑冠军。从那时起,他的成绩节节上升,并屡次在国内外的重大比赛中取得胜利。1976年在蒙特利尔奥运会的10000米比赛中,他以27′42″7的成绩获得银牌。  相似文献   

4.
处于东非高原的肯尼亚,由于其独特的地理和人文 环境,是大家公认的培养田径世界级耐力项目运动员的一片沃土。正由于此,近年来它也一直吸引着全球田径耐力性项目一些优秀教练员的目光,很多行家都希望在此一展身手,更加强了它在这些项目世界赛场上人杰地灵的优势。独特的自然和运动员遗传条件,与先进、科学训练知识的结合,是它在世界田径运动耐力项目上保持领先地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高水平女子马拉松运动始于70年代末期。开始,只为一些阅历丰富的运动员所喜爱,后来突然变得年轻化,成绩也有了明显的进步。1984年,女子马拉松运动开始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从那时起,女子马拉松是重大田径比赛的必设项目。  相似文献   

6.
马拉松竞赛不仅是运动员跑的能力的较量,也是其心理机能的较量。在竞赛中要充分发挥跑的能力,同时,也需要充分开发运动心理机能。这两种能力密切相关,两种能力建立的基础都是训练。平时训练水平对战术训练当然是重要的:但是,为了在竞赛中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或夺取好名次,还必须在赛前根据竞赛路线进行专门的战术训练,掌握好的比赛战术。  相似文献   

7.
当前世界马拉松运动水平越来越高,近几年运动成绩的提高更为迅速。1981年10月25日在美国第十二届国际马拉松赛中,美国运动员萨拉扎尔以2:8′1″的优异成绩刷新了澳大利亚运动员克莱顿创造的2:8′33″6、保持12年之久的马拉松世界最佳成绩。在12月份日本福岗举行第十六届国际马拉松赛中,澳大利亚德斯特拉跑出2:8′18″,列世界第二位好成绩。时隔  相似文献   

8.
美国著名马拉松运动员阿·萨拉扎尔生于1958年8月7日,身高1.83米,体重65公斤。14岁时,他就显示出长跑才能,在中学生比赛中,他的2英里(3218米)成绩达到9分44秒。一年以后,他2英里跑的成绩又提高到9分28秒。后来,他改跑5000米。在1975和1976年美车锦标赛上,他获得了该项青少年组的第二名。  相似文献   

9.
人民大众对健康的关注越来越多,马拉松运动的普及化日益提高,参与度逐步提升,参赛人数直线上升,但同时运动损伤、猝死案例也层出不穷。该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厦门市业余马拉松参赛选手的赛前训练行为进行深入研究。其目的是为业余马拉松选手提供科学训练的建议,为厦门马拉松运动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马拉松是一项以有氧耐力为主的长时间耐力性项目,运动员的有氧耐力的好坏,直接影响成绩。耐力是基础中的基础,直接反映出一个运动员能源物质储备的大小,有氧代谢能力的高低及运动器官组织的抗疲劳能力的强弱。运动生理学分析:马拉松的供能形式是98%的有氧,无氧供能仅占2%。它的训练负荷应保持较高的耗氧水平,目的是打破摄氧量与需氧量之间的稳定状态,进一步提高有氧能力,在训练中需要进行高水平的耗氧训练以提高运动员的有氧代谢供能能力。在实际训练中无氧代谢练习仅占3%,有氧无氧混合练习占1 7%,而有氧代谢练习要占80%。科学地提高马拉松运动员的有氧耐力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100米跑赛前训练,应采用小周期训练法,合理安排训练负荷,把训练强度控制在"中——小"范围内,把握好训练节奏,调整竞技状态,全身心投入训练,以力量为根本,速度为核心,合理的技术为前提,提高100米跑的赛前结果。  相似文献   

12.
<正> 马拉松是田径运动中距离长、消耗大、负担重的一个项目。一次比赛下来,运动员的体重要减轻5斤左右,多者可减轻10斤以上,即便是最优秀的马拉松运动员也要跑两个多小时。少年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期间,他们的内脏器官和组织还十分娇嫩,生理功能也较弱,在此期间内如果安排适当的体育饭炼,可以促进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有利于增进他们的身心健康。而负担量过重、消耗过大、持续时间过长的运动不仅对他们的生长发育不利,而且还会破坏他们生长发育规律,有的还会造成不良后果。因此少年儿童不宜跑马拉松。  相似文献   

13.
女子马拉松跑今昔谢福泰(江南大学)马拉松跑是田径项目中唯一用泽音命名的超长距离胞,也是较受人们尊敬的运动项目。十九世纪夫男子已有比赛、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在较长的时期内对女子参赛都一直亮着“红灯”,历史远比男子要短。1尽管女子马拉松跑起步较晚,...  相似文献   

14.
武剑 《体育博览》2011,(11):12-12
春困秋乏,整整一个十月份都很惶惶地没有什么工作效率。也许是“长假归来综合征”吧,总之在这个似平少了一个多星期的月份里,真心地感觉时间那么不够用,还有反复艳怨的自己那怎么也上不去的工作量。首先先来自我反省一下.如果最近只做了两件事,应该除了“不想睡”就是“睡不醒”了吧。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贾超风的第十二届全运会比赛前一个月的素质训练和在2015年中国北京国际马拉松中贾超风取得的个人最好成绩的比赛前的一个月的素质训练分析,通过这两次比赛前一个月的素质训练对比,分析,发现在这两次比赛前的素质训练中的训练强度有一定的差距,相对而言取得的成绩也有一定的差距.而本文的目的 就是希望为甘肃省大学生的赛前素质训练分析提供一个参考意见,希望甘肃地区的女子马拉松能够采用科学的赛前训练,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相似文献   

16.
有氧能力的高低是马拉松跑者能否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最大摄氧量、乳酸阈和跑步经济性是衡量运动员有氧能力和耐力运动表现的关键指标,也是长跑训练效果的核心考量。由于力量和耐力训练对机体产生不同的训练刺激,教练员和运动员很少将力量训练作为提升耐力运动表现的手段,以防止有氧能力受到负面影响。通过对大量文献梳理发现,力量训练可以在不影响机体最大摄氧量和乳酸阈值的前提下,通过改善神经肌肉功能、转换肌纤维类型以及增强肌肉肌腱刚度和利用弹性势能的能力,提高跑步经济性和无氧能力,改善运动员耐力运动表现。本文基于对力量、耐力训练的生理学适应的探讨,总结不同形式力量训练对耐力运动表现的影响与作用机制,并为马拉松选手科学安排力量训练提出建议,从而优化其耐力运动表现。  相似文献   

17.
动脉硬化是一专有名词,指与脂质有关的动脉疾病。发达国家城市成人死亡中二分之一由于动脉硬化。许多因素使动脉硬化发生率增加,如吸烟、缺乏运动、丰盛饮食、城市饮食中缺少纤维素、不饱和脂肪、抗环血酸和生育醇。有关于徒步放牧和跑步的原始生活方式的人对动脉硬化有免疫性的报告,他们没有如现代城市人那样的精细食物,他们  相似文献   

18.
《体育博览》2011,(11):44-51,54-58,60
长跑?哪有时间呐。 马拉松?听说经常有人猝死。  相似文献   

19.
从七十年代中期开始,西方世界参加马拉松比赛的人数迅速增加。在纽约、伦敦和格拉斯哥参加马拉松年赛的人数高达两万,在南非,1985年首次举行的九十公里超马拉松赛上,参加人数竟也超过一万人。马拉松运动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吸引力,至少部分原因是由于,在群众中进行的流行病学普查的结果。这些结果表明:坚持身体锻炼同减少冠心病的发病有关,这一结果可以进一步解释为;有多高水平的身体锻炼,便会有相应水平的抵御冠心病发生的能力。这一观点得到了下述研究的支持;(1)动物实验显示了运动练习能够防止实验导致的动脉粥样硬化;(2)健身运动达到某一阈值时可能防止冠心病的发生;(3)在受过训练的狗和鼠身上发现防止产生室颤的能力提高了。  相似文献   

20.
近些年马拉松项目被越来越多的群众所关注,马拉松项目不再只是专业运动员的竞赛项目,普通大众爱好者也可以参与其中,每年比赛次数和参加人数不.断增加,马拉松成为热门的体育项目。马拉松全程42195公里,想要完成一场马拉松赛事,对身体能量消耗是非常巨大的。通过科学合理的耐力训练,不仅可以顺利完成比赛提高自身成绩,还可以增强意志品质提高身体素质。本文主要分析马拉松项目的特点,研究马拉松耐力训练方法,为马拉松爱好者和运动员提供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有助于增强体质、锻炼意志、培养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