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澎”字读音小议五年制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第10册《穷人》一课中有一词“汹涌澎(peng)湃”,找认为“澎”了读“”是错误的。《现代汉语词典》中有注解:“澎”(png),只用于我国台湾海峡中的群岛名──“澎(png)湖列岛”,而无其他注解。“澎”(png...  相似文献   

2.
明末清初,我国人口较少.但清朝经过康、雍、乾三朝共一百三十四年,政治局面比较稳定,人口迅速增加.作者看到因人口增加而引起的穷困情况,指出“治平”(社会安定)中潜伏着严重问题,这在当时可谓有先见之明.北江先生,著《意言》二十篇,论天地、鬼神、寿夭、人口等问题,都有独到见解.现在人类“人口爆炸”问题已成为极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我国学者在几百年前就已预见到这一问题,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相似文献   

3.
在《口技》一文中,对“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句中的“惊觉”的注释,语文版注释为:惊觉(jiào),因惊吓而醒。苏教版教参注释为:惊觉(jiào),惊醒。觉(jiào),睡醒。人教版教材和教参均没有注释,只在参考译文中译为“被惊醒”。我认为读“jiào”不妥,和“觉”的意思不一致。因为,如果读“jiào”,即是指“从入睡到睡醒的过程”,“觉”属名词,如“睡了一觉”或“睡觉”,但这样翻译不符合原文的意思;根据文意“,犬吠”使得“妇人惊觉”,意为妇人因受惊而醒来,所以应读“jué”,“醒”的意思,觉”属动词。这样读音和意思就相通了。…  相似文献   

4.
一、学习要点学习本文逐层深入和正面论证与反面驳斥相结合的论证方法。二、自读指要, (一)从第二段课文里找出与“足、够”同义的字,__。 (二)在横线上写出含义与“消落”相近和相对的词____,并在括号内顺次解释其含义( )( )。 (三)解释下面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指出其  相似文献   

5.
学《治平篇》,应达到读通课文,理解精神实质、明确计划生育的重要意义的目的。教《治平篇》,要采用学生自学、教师点拨的方法。现在学生手边一般来说就只一本课本,能“导”学生“读”的材料最现成的就是课文“注释”,因此要充分发挥“注释”的作用:“注释”不够的要适当补充,“注释”不当的要指出订正。下面就本着这一原则,对课文导读中应注意的问题加以说明。课题,补充注释“篇”:首尾完整的文章,多为议论文,如《劝学篇》。  相似文献   

6.
从小读唐诗宋词,每当碰到"回"字,我都会产生一个疑问:怎么这个"回"字不押韵?举例来说,我们先来读一下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按照现代汉语普通话发音,第一、第四句中的"开"(kai)、"来"(lai)两字押韵,但第二句中的"回"字却发hui的音,与"开"、"来"不押韵。  相似文献   

7.
吕内巧 《现代语文》2006,(2):108-108
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相似文献   

8.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本文题为《治平篇》,“治平”指社会安定。文章指出:“治平”久了,会引起人口增加,生活困难,这是治平中潜伏着的严重问题。这个问题是值得忧虑的。本文作者生于清朝乾隆、嘉庆时期,这正是清朝前期的所谓治平之世。作者在这治平之世就能看到潜伏着的人口问题,说明他很有敏感性。当然,作者对人口问题的见解,既有积极可取  相似文献   

9.
《强项令》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课本对"强项令"的注释为":硬脖子县令,指董宣。强,硬。项,脖子。"据此",强项"就应该理解为"硬脖子"。课文并没有给"强"注音,在实际教学中,有的老师读成"qiáng",有的老师就读成"jiàng",甚至同一学校同一年级的教师也有两读的情况。从教辅资料来看,有的也像课文一样,没有注音,这种情况应该理解为读常读音,如《王后雄学案·教材完全解读·七年级(下)》(中国青年出版社);有的则直接注音为"jiàng",如原建平主编的《文言文  相似文献   

10.
《中学教学参考》2013,(34):15-15
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儒家先知苟子在《劝学》中以“学不可以已”来告诫弟子们要坚持不断地学习,因为只有“锲而不舍”的学习才能使自己达到一种更高的境界。两千年以后,再度仔细研读这一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名篇,我们可以有一些更细致、更深刻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曹刿论战》)课文注“靡”为“倒下”。这种说法颇为流行,连《辞海》也是如此。对此,似可商榷。我们可以设想一下“齐师败绩”溃逃的情景:车轮滚滚、杀声震天,在鲁军凌厉的攻势下,齐军士卒鬼哭狼嚎、亡命奔跑,肩扛大旗的士卒如将旗子倒下、拖着大旗逃跑,后面的士卒定会踩上大旗,扛旗的士卒欲走不能,更增添混乱,加大  相似文献   

12.
一、洪亮吉的生平洪亮吉是清乾嘉时代的著名学者、文学家、社会学家和舆地学家。少年时代家境贫寒、孤苦,但他发奋苦学,博览群书,早年诗文就全国闻名。袁枚在《卷施阁文集序》中写他“佣书食力之外,即键户诵述,研精罩思”,“精通经史、地理、音韵训诂之学,工诗文,尤善于汉魏六朝之文,每一篇出,世争传之。”他科举考试久不得意,又长期过着贫困的日子,但是他胸襟豁达,毫无忧色。二十六岁(1772)他到安徽太平府,在学使朱筠幕中工作,和当时著名学者戴震、王念孙、章学诚、邵晋涵等往来颇密,学问也因此大进。乾隆三  相似文献   

13.
洪亮吉的《治平篇》是我国历史上最早专论人口问题的文章。关于此文的写作背景,课本中的预习提示有所涉及,但内容不够详尽,下面根据史料予以补充。 清朝初年,因经历了近四十年的战乱,到处满目疮痍,人丁稀少。直到康熙初年还是“有可耕之田,无可耕之民”。当时的统治者为了发展经济,采取了一系列的发展生产和人口的政策。比如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曾颁诏:以上年人丁为基数,“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乾隆时更进一步实行了“摊丁入亩”的政策,将中国历史上延续了几千年的人头税政策改为地亩税,这些措施极大地刺激了…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学记》各家之注解和各大字典、辞典对“学”字的注释进行比较,根据“学”字的历史演化,提出了《学记》中的“学”字有xi劋o和xu啨两种读音,以及“觉人”和“自觉”两种基本含义。  相似文献   

15.
我有一疑点求教.现行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1课《古诗三首》第一首诗《鹿柴》(王维)的“柴”应读什么音?第七册《教学参考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中的注音是“Zhài”,可是我翻阅了《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一书,关于“柴”只有“Chái”一个读音.那么,在教学中“柴”应该读什么音才正确?请给予答复.  相似文献   

16.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学语文基本课文导读》磁带中窣由瞿弦和朗读的《变色龙》一文里,将“胚子”的“胚”误读成了  相似文献   

17.
逆伦理称谓是极具表现力的称谓之一。属于语言应用中“得体”的范畴。这种称谓是为了表达强烈的憎恶、无奈、痛心、溺爱、尊敬或是某种复杂的感情而采用的违反人类通常的伦理的称谓。例如:  相似文献   

18.
《将进酒》的“将”字读音辨析门头沟区教师进修学校菖蒲,桂芳人教社编辑出版的现行成人高考辅导教材《语文及解题指导》(1992年11月修订版)第366页,在诗词单元后的阅读练习中选了李白的《将进酒》,(该诗五、六十年代曾一度选人高中课本第五册),据调查,...  相似文献   

19.
《中原音韵》是元代戏曲家周德清编撰的一部曲韵韵书,它不仅对中国古代戏曲创作与研究有重要意义,对近代汉语语音研究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中古的韵书《广韵》中,"倩"字有去声霰韵仓甸切和去声劲韵七政切两读。但是在《中原音韵》中,"倩"只见于庚青韵去声,与读去声的"请"同音。事实上,"倩"字在《中原音韵》中还应见于先天韵去声,与读去声的"谴牵"同音。这一读音,从《中原音韵》的内部证据、元曲押韵用例以及与《中原音韵》同时代的韵书中均可找到证明。由此可以认为,"倩"字在《中原音韵》中没有先天韵去声一读,当为周德清的漏收所致。  相似文献   

20.
译文人没有不喜欢作安定社会的老百姓的,人没有不喜欢作安定社会已经很久的老百姓的。社会安定到一百多年,可说很久了,但是说到它的住户和人口,却比三十年以前增加了五倍,比六十年以前增加了十倍,比一百年、一百几十年以前不止增加了二十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