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童是什么——关于儿童观的隐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中国文化中选出四种关于"儿童是什么"的回答--儿童是花朵、儿童是太阳、儿童是小天使、儿童是小猫小狗,并从隐喻的角度分析了当代中国的儿童观.结果发现,当代中国儿童观处于一种矛盾的境地.  相似文献   

2.
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具有异同性,它是整体感知反应的、诗性逻辑的、具有游戏精神的文化。成人文化是儿童文化的演进方向。儿童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在得到进步成长的同时又失去了纯真天性,在获得“哺育”的同时又受到了“污染”。成人文化经常对儿童文化进行引导和侵袭,尤其成人文化在教育、语言文字、媒体、制度、商业方面的侵袭,使儿童失去了真正的童年。只有让儿童自由的说、自由的行、自由的思,儿童才能更好的成长,人类才能拥有更为文明的未来。  相似文献   

3.
儿童也能运用哲学、讨论哲学问题吗?如果能,儿童以怎样的哲学指导生活?儿童的哲学思维是如何获得的呢?儿童的哲学世界与成人  相似文献   

4.
隐喻具有独特的人文文化魅力,儿童隐喻性陈述是个人儿童观的表达。本文对当下儿童隐喻性陈述进行收集整理,将其分为两个维度——时间之维与实物之维进行列举和分析,指出了当下不同的儿童隐喻性陈述存在的根源是站在成人的视角看待儿童。  相似文献   

5.
儿童是谁——重构我们的儿童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论我们意识到还是没意识到,无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任何教育行动都受着教师的儿童哲学的干预。当前,儿童哲学的斗争还在持续,"乖孩子"的民间儿童哲学正受到史无前例的冲击。从对"儿童是什么"的发问方式转向对"儿童是谁"的追问,重构我们的儿童哲学是教育事业的召唤。儿童是他自己,他有自己的心灵世界;儿童属于童年,成年人读不懂他;儿童需要好教育,他需要在教育中实现自我。只有在儿童的世界、童年和教育活动中,我们才能完全搞懂"儿童是谁",才能重构一种崭新的儿童哲学。  相似文献   

6.
这是一个儿童的世界——儿童是这个舞台上的绝对主角,五彩缤纷的儿童生活在这里展示,儿童的话语在这里张扬……这又是一个成人的世界——有关成人教养儿童的种种困惑、成人对待儿童的种种"劣迹"以及成人关于儿童的种种思考都在这里凝聚……  相似文献   

7.
在日本的传统社会中,有"七岁以前的孩子都是神"的说法。反映了日本人非常重视七岁以前的婴幼儿。过去由于医疗水平的落后,婴儿的出生死亡率一直很高。人们将新生婴儿视作从灵界来到人间的使者,魂魄尚处于极不安宁的状态,所以家长对待七岁以前的孩子格外小心翼翼。为了保全孩子的生命,他们进行了各种人生礼仪。而七岁对于孩子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标志着他的灵魂从神的世界彻底来到了人间,是人生成长的另一个起点。故本文的考查对象即从孕妇怀胎开始至孩子七岁这个阶段的人生礼仪,由此来探讨日本社会的传统儿童观。  相似文献   

8.
一、问题的提出 从生涯发展的角度而言,“转衔”(transition)可能发生在人生各个阶段,面临角色、任务与生活形态的转换和衔接时期。因此,转衔是每个人生涯发展过程的一部分(Szymanski,1994年)。对于一般人而言,转衔之所以不被特别强调,是因为我们赖以生存的体制足为大多数人而规划的,因此一般人较少面临生涯转衔上的难题,或说一般人在面临困难时可以克服,然而对于处于弱势的特殊儿章,其生涯发展往往因障碍本身的限制,以及不利的环境因素,而必须面对各阶段发展转衔上的困难,  相似文献   

9.
通过朗读培养语能力,是我国传统语教学中的精髓,也是当前语教学返朴归真中一个需要加强的环节。加强朗读教学对于深入理解课、积累语言、形成语感,以及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都发挥着作用。在语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培养学生朗读能力,以提高学生的语素养。  相似文献   

10.
传统社会视儿童为“小大人”或成人的附庸,这种儿童观深刻影响了童谣与儿童的关系。童谣自诞生之日起即与政治生活缠杂不清,远离儿童。王阳明提出儿童教育当顺应“童子之情”后,童谣才见转折,开始贴近儿童和儿童生活。清末时,在“西学东渐”浪潮的冲击下,传统儿童教育踏入近代的门槛。而就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大量真正意义上的童谣集。故此,童谣发展的历史恰好清晰地反映了传统儿童观和儿童教育观变化的历史。  相似文献   

11.
传统社会视儿童为"小大人"或成人的附庸,这种儿童观深刻影响了童谣与儿童的关系.童谣自诞生之日起即与政治生活缠杂不清,远离儿童.王阳明提出儿童教育当顺应"童子之情"后,童谣才见转折,开始贴近儿童和儿童生活.清末时,在"西学东渐'浪潮的冲击下,传统儿童教育踏入近代的门槛.而就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大量真正意义上的童谣集.故此,童谣发展的历史恰好清晰地反映了传统儿童观和儿童教育观变化的历史.  相似文献   

12.
缤纷灿烂、色彩斑斓的童年生活本会使习作教学充满诗情画意、灵性进发,可是沉闷单调、索然无味却充斥习作教学。儿童是人生发展的宝贵时期.焕发儿童的天性.书写儿童的烂漫.激发儿童的潜能应是小学习作教学的应有之义。让习作教学回归儿童本位。走向儿童生活,寻求习作教学的敞亮境界.才能使儿童习作真正成为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母语给养。“儿童本位的体验式习作探究”的提出.既是对长期应试习作教学的大胆颠覆.  相似文献   

13.
孤舟,渔火,一个人的钟声,一个人的愁,枫桥记下了这个人;茅屋,秋风,一个人的寒秋,一个人的悲,草堂记下了这个人;  相似文献   

14.
关注《父母必读》,大多数人是从成为准父母或新手父母时候开始的,伴随着一个新生命的成长,我们总感到有那么多未知,有那么多期待,有那么多忐忑不安,又有那么多惊喜和意外。  相似文献   

15.
孤舟,渔火,一个人的钟声,一个人的愁,枫桥记下了这个人: 茅屋,秋风,一个人的寒秋,一个人的悲,草堂记下了这个人; 神州,华夏,五千年的文明,五千年的传统,历史记下了这个民族。  相似文献   

16.
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U型曲线,即在良好的行为表现之后会紧随着一段较差的行为表现时间,然后又出现更好的行为表现.儿童的语言获得、概念形成、问题解决、艺术创造等方面的发展都可能存在U型曲线.教育工作者在评价儿童发展,或以儿童发展评价作为其他评价的基础时,必须意识到儿童发展可能存在U型曲线,以保证评价更加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17.
从关照生活世界中的儿童出发,教育才能真正体现“儿童是教育的对象”、“儿童是教育的目的”这些基本的本质规定。尽管儿童生活世界与成人之间的关系多有所逗递,但始终却没有脱离“成人宰制儿童”的阴影。让我们正视儿童所面临的处境,并进一步反省当今儿童的“生活世界”。惟有拨开其迷雾和锁链,儿童的“生活世界”才能得到真正的彰显,儿童的“生活世界”才能回到“原初”状态,才能“敞亮”起来。  相似文献   

18.
一、引言 生活与教育的关系历来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而在对儿童生活与儿童教育进行梳理的时候,我们有必要对生活和教育的涵义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学前教育中的教学(这里的教学是广义的)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不仅是一个有趣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迫 ,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皮亚杰的发展理论认为,学习要从属于儿童的发展水平,否则儿童就难以同化新知识,达不到教学目的。如果教育者不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盲目追求价值和知识的传递,试图以此来加速儿童的发展,最终必然使儿童难以构建应有的认知结构,造成学习困难,同时也会扼杀他们的创造性。而维果茨基则认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前面”,广义的教学是儿童发展的源泉。他认为,儿童的发展具有两  相似文献   

20.
生命在母腹中时,就已经开始了他的生活,所以,儿童早期教育,就要关注儿童自己的,真实的生活,这种生活与成人的生活,是有着本质区别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