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未来教师的科技素质是制约全民科技素质发展的重要因素。小教专科学生的科技素质有着丰富的内涵: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一定的教育研究能力,科学态度和创造精神,会使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从事和指导学生科技活动的能力等。培养途径主要有:开足科学基础课,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创造能力,开展科技课外活动,组织校外科技实践活动,建立考核制度等。  相似文献   

2.
科技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科技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对于走出应试教育误区、营造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有着重要意义。基于此,我们以科技教育为突破口,大力开展科技教育活动,培养中小学生科技素质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经过多年的探索,我市形成了区域性科技教育特色。一、科技教育奖励制度化。多年来,潜江积累了丰厚的科技教育底蕴、丰富的科技教育经验及丰硕的科技教育成果。为了将科技教育引向深入,市政府设立青少年科技创新政府奖,为科技教育建立了权威性的长效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3.
课外科技活动是培养青少年科技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中学科技教育的重要内容。为了适应经济时代对人才的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而课外科技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做”中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整个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结合我校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实践,从两大方而淡一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妥之处,请同仁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4.
小学科技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程。科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不仅要引导学生从“读”中学,更要从“做”中学。科技教育要立足于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科技实践兴趣,引导学生探索未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要广泛开展科技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技实践能力;要重视科学方法的渗透和指导,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学会分析、学会探究,从而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5.
现代科技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小学生自身的科技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谈一些浅见。  相似文献   

6.
团队培养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实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12):158-162
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国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以团队作为载体,培养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总结了团队运行10年来5个方面的实践研究经验,即:建设培养体系,构建交流互动机制;引导学生参加科研,培养创新能力;实施校企合作,提升本科生工程实践素养;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增强综合素质;总结创新教育的实践研究经验,凝练成教学学术成果,与同行分享和交流。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科技素质的培养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科技素质是大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大学生的培养质量体现在“知识、能力、素质”等各个方面,都与实践密不可分。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经过系统的、有计划的实践训练。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践教学在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其独特的地位,它是学生理论课学习的继续,能够巩固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相似文献   

8.
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对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如何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推行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的素质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历史使命。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从要学会做人、学会认知、协作学习及创造能力的培养等方面阐述了在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知识经济对创新人才的时代呼唤,改革高校科技教育中“应试教育”的现状,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的需要这三个方面,论述了加强高校科技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结合问卷调查分析和高校教改实践,提出要确立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综合素质教育观,开展培养创新能力的多样化实践活动,营造孕育创新人才的浓厚学术氛围等加强高校科技教育的主要举措。  相似文献   

10.
李君 《河北教育》2000,(4):14-15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的今天 ,开发人的创造力 ,培养人的创新素质 ,已成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我校把科技教育做为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途径。一、创设科技教育环境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营造科技教育环境氛围是现代教育向学校提出的一个新要求 ,是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科技氛围的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形成对周围环境的正确的、科学的认识 ,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热爱科学、追求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和情感 ,有利于激发他们敢于想象、敢于创造 ,从而投身科学的热…  相似文献   

11.
培养学生具有时代所需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当今素质教育的主旋律。科技教育中蕴涵着巨大的创新精神,开展科技教育能很好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实现教育的培养目标。我们在多年的实践中建构了学校的科学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2.
现代科技教育是一项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科技素质的教育,学校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和科技实践能力,积极培养创新型人才.近年来,我们逐步构建起小学科技教育的基本框架,初步形成了科技教育新的操作路子.  相似文献   

13.
创新实践能力是当今社会特别是工科行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近年来,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机械工程系对依托科技竞赛,构建“系部、教师、学生科协和班级”四位一体的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进行实践与研究。该模式包括:系部导向,自主搭建平台扩大受益学生数量;教师负责,竞赛教师负责制和指导教师按“课题项目+科技竞赛+毕业设计”的模式持续培养学生能力;科协联接,积极发挥学生科协的“三自教育”功能;班级支撑,创新班级建设等。  相似文献   

14.
实验教学是高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实践环节。结合山东建筑大学材料类专业多年来的探索实践,依托实验教学中心成立的创新实践基地,推行科技助理人才培养模式。从科技助理的运行机制、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有效地解决了实验教学中学生动手机会少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5.
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种科技竞赛活动,是一种新的教育形式,是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环节。通过参加竞赛活动,不仅使学生在设计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了很大的锻炼,而且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吃苦耐劳的精神、认真负责的精神和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思想素质在科技竞赛活动中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多渠道搭建一个多层次的科技教育基地平台,使学校不仅仅成为一个让学生获得书本知识的摇篮,而且成为一个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基地。科技教育和素质教育相结合,科技教育和校园建设相结合,科技教育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相结合,科技教育和教师的教学活动相结合、科技教育和社区活动、家庭教育相结合、把科技教育和学校管理相结合。多渠道、多层次搭建立体科技教育基地。中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需要我们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探索,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使中学生科技实践活动走上健康长久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作为自然科学基础的物理学在科技意识教育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特别是职业学校的学生,生源理论素质普遍下降,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急需加强,强化科技意识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乐趣,培养学生勇于动手、敢于创新的进取精神。为此,职业学校的物理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好以下几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结合教材,进行科技意识教育;结合教学环节,进行科学研究方法教育和科学精神培养;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动手能力,增强实验教科研意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各种兴趣小组。  相似文献   

18.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重视课外科技教育。通过各种科技教育活动,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利于学生文化科学素质的提高,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利于学生劳动素质的培养和形成不同的个性,使学生成为高素质的新世纪人才。  相似文献   

19.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促进高校改革、发展、稳定,优化育人环境,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校园科技文化活动是一种启发性和引导性的活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方面能起到重要作用,其实质是一种对学生的内在的文化熏陶和外在的素质培养,其主要内容是以培养青年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为主的学术科技活动。’  相似文献   

20.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促进高校改革、发展、稳定,优化育人环境,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校园科技文化活动是一种启发性和引导性的活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方面能起到重要作用,其实质是一种对学生的内在的文化熏陶和外在的素质培养,其主要内容是以培养青年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为主的学术科技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