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从启蒙和民间的双重视角来分析萧红的《生死场》,作者在对乡村女性以及乡村整体的生存状态的描绘中,体现了她的启蒙批判态度。而对乡村民间的伦理情感的认同和顽强的生命力的书写,表现了作者的民间立场。  相似文献   

2.
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的情感目标如何贯彻落实到数学教学中,是目前基础教育改革必须要下工夫的一个实际问题.针对当前的数学教学实际,本文从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宜宾学院学报》2016,(7):42-48
《燃脂余韵》采用笔记体,所记闺阁诗事,展示了一个矛盾的清代才女群体:她们一方面恪守女子本分,固守封建礼教;另一方面以从事文学创作超越本分。这种矛盾的形成,既与社会主流话语所要求的妇德有关,又与部分男性对女性创作的期许及女性自我价值的追求相关。  相似文献   

4.
吕碧城词展示了近现代之交女性知识分子在进入公共空间之后的复杂人生体验。坚持并表达了由女性独特的生命体验出发所形成的对于生活的感受和对生存意义的追寻,含蓄地表现出对于女性命运和心理的自我省视,显示了作为时代主流的男性政治话语之下对于性别及个体意识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李洱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在这篇小说中他描绘了三种人的生存状态,即妓女、知识分子和商人。通过对妓女和知识分子生存状态的揭示,展现了城市中弱势群体的生存困境,对假儒商的批判也体现了作者呼唤真正儒商出现的苦心。  相似文献   

6.
新世纪小说语言的创新形态获得了喜人的成就.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在创新探索中还存在着小说语言的粗鄙化、小说语言的叛逆性以及小说语言的媚俗气等亟待破解的问题和必须跨越的误区.警惕这些乱象,走出这些误区,新世纪小说语言的创新才能升华到新的层面,才能发出时代的声音.  相似文献   

7.
刘复生 《小学语文》2009,(10):54-55
鲁迅是我国“五四”以来最伟大的文学家与思想家,小学教材编选了鲁迅作品节选《少年闰土》和一组纪念、追忆鲁迅的文章,可以让小学生初步感受鲁迅文学作品的风格的某些侧面,并通过那些曾亲身感受过鲁迅人格魅力的人们的视角,建立关于鲁迅人格风范的感性形象,从而为以后更深刻地领会鲁迅的创作奠定基础,同时,这本身也是一种历史文化知识与道德情操的教育。  相似文献   

8.
多丽丝·莱辛在她的《伦敦观察:故事与概览》的18篇短篇小说中,采用了去心理化的写法,即将心理与现实结合起来,让其中的女主人公们脱离日常生活之外的心灵的孤岛。在这部短篇小说集中,莱辛从叙述者的角度、道德思想的外化行动、心理与现实的和解、象征手法的使用等方面引导读者对当代女性的心理状况作了去心理化的描写。  相似文献   

9.
赵华 《现代语文》2007,(8):58-59
《小城之恋》是王安忆的名篇,作者通过描写作为性别符号的他与她在青春期的生命躁动,来展现生命与文化的永恒冲突。人的二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又决定了在生命与文化的永恒的冲突中艰难挣扎是人类的无法摆脱的命运。  相似文献   

10.
萧红的《呼兰河传》是一部体现了对东北文化的观照的作品,思想上延续了《生死场》中对国民性以及传统民族文化心理的审视,通过一个个生命的悲剧来揭示旧的伦理、习俗对人的戕害,以沉重而哀婉的笔调对国民的劣根性给予了严厉而深刻的批判。  相似文献   

11.
李琳 《考试周刊》2009,(37):47-47
中国画的笔墨既是形而下的材料工具与具体技法的运行痕迹,又是人性和人文品格的外化与张扬,其意象也即中国绘画线条意识的形式表示和线条造型的思维显示。作为中国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视觉化文化样式之一的中国画艺术,在探索宇宙自然奥妙的同时,从一开始就不满足于描摹客观物象的外在体貌.一直具有强烈的精神性和自我中心的态度,将包蕴着中国哲学内涵的创造性作为绘画追求的至高境界。而笔墨的创造与发展更加强调语言体系的逐步完善.笔墨精神和形式应用是中国画家在创作实践中始终追求的核心。  相似文献   

12.
13.
本文从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剖析了长篇小说《可以说谎可以爱》中主人公及其周围人物的生存状态,揭示了后工业社会中商品化的生命对当代人精神的异化,作者成功地实现对集外在荒诞与内在真诚于一体的人物精神状态的描写。  相似文献   

14.
路春燕 《文教资料》2008,(25):33-35
<雇工之死>是弗洛斯特的一首叙事诗,该诗主要采取对话的形式,语言平实而富于戏剧性.在这篇直接触及死亡主题的诗作中,诗人如实地面对人生,因而赋予了这篇作品以深刻的生命体验以及丰厚的人生蕴涵.作为一位农民诗人,弗罗斯特始终保持着劳动者的本色.虽然其诗作的主题包罗万象,但对平凡人生的深切关注一直是诗人创作的毕生追求.本文试从浅析诗中人物的性格特征这一角度入手,初步探讨弗罗斯特笔下普通人的生存矛盾、生存意志以及由此引发的价值反思.  相似文献   

15.
民俗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存在,文学是表现人类生活的一种方式.<小鲍庄>中通过对社会组织民俗、物质生产民俗、婚丧习俗等异彩纷呈的民俗文化描写让人们对处于特定历史时期人的生存状态有了深入的了解,从而对人性产生更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16.
尤凤伟的长篇《泥鳅》,以乡村“打工仔”在城市的不幸遭遇为讲述角度,通过对这一群体生存状态的揭示。引发出作者对社会体制、城市文明、人性善恶的反思和阐释。尤凤伟的这种书写底层,挖掘底层人群生活和心理状态的写作。相对世纪初浮华、繁杂的文坛是一种沉潜和净化。  相似文献   

17.
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女作家赛珍珠一生致力于中美友好合作与文化交流。城市作为重要的书写对象,不仅是小说事件发生的场所,也是读者在阅读故事时感知和体验文化的重要审美对象。本文结合人类学及叙事学理论,从城市书写的视角分析了赛珍珠作品《分家》中上海与纽约两个主要城市的书写方式与意象呈现。上海与纽约分别是中国与美国的港口城市,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促进了人们之间的往来与交流。赛珍珠从主人公王源的视角客观呈现出当时上海与纽约的发展状况,她对这两座城市的描述各有侧重,突出了她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18.
李昂的小说《杀夫》从妇女生存状态的角度,深刻反映了封建道德对妇女的戕害;主人公由忍辱含垢到残杀其夫的觉醒与转化,集中体现了小说的反封建主题  相似文献   

19.
<黄金时代>在知青文学中是一个极为特殊的文本.王小波在对"文革"无怨无悔的返观中得以理性地透视现实背后的存在,进而在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思索中领悟了"生活政治"的永恒,用性爱构建文本更显出其叙述的独特魅力.这种诗意的叙事策略使其小说拥有了对知青文学经典文本的解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尝试运用弗洛伊德的相关理论对美国作家舍伍德·安德森代表性的短篇小说集《小城畸人》进行解读。首先,用人格结构理论来分析造成《小城畸人》角色人物"畸"的深层次原因,研究表明这和角色人物"本我"的压抑、"自我"的迷失以及"本我"与人格结构中其他两个部分不能调和有关。其次,用心理结构理论探讨了安德森的创作心理,揭示了作者的经历与其创作心理的联系以及对小说人物塑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