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
山东自然资源及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民间音乐的发展源远流长,民歌形式多样、风格多变,充分表现了山东人的性格特征。反言之,山东的丰富资源、地域文化及性格特征又影响着民歌的形成与发展。本文就山东民歌中的方言与演唱风格,做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3.
~~《扶风方言》叙略@许宝华$上海市社联  相似文献   

4.
经过从汉代至今千百年历史的变迁,吴方言已经成为我国第二大汉语方言.在语音上,它完整地保留了全浊声母,单元音韵母发达而复元音缺少,声调保留入声、共分七个调类,有复杂的连读变调和文白异读现象;在词汇上,名词词头"阿"比较发达,具象化特征明显,并且保留较多古词;在语法上,宾语前置的主谓谓语句占很大比重,动补结构后面的宾语常常提前.语音、词汇和语法上的这些特征成就了吴方言这一最具魅力的千年瑰宝,如何保护这一宝贵的文化财富,成了摆在所有人面前的一道难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从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探析宁国方言的特点及与普通话之间的差异,以期对今后的方言比较、研究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对淮北方言研究进行了综述:语音主要是淮北方言的语音系统;词汇主要是淮北方言同普通话词汇的词义、词形、词源比较;语法主要是“子”尾、语气词“来”.  相似文献   

7.
废名的小说向有晦涩之名,原因之一是其作品中存在的大量的黄梅方言成分。本以黄梅方言中与共同语不同的语音,词汇,语法现象为参照,将废名小说中的黄梅方言成分进行归类和分析。本认为,乡音乡谈出现在废名的作品中是时势使然,无可非议。  相似文献   

8.
9.
歌词是民歌的核心内容,而方言语音则是不同地域民歌风格特征的显著标志与集中体现。信阳民歌融合多种优秀的文化元素,通过丰富多彩的方言语音体现出来,呈现出鲜明的多元性、融合性、过渡性的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10.
刘冰 《文教资料》2009,(10):54-55
东北方言是北方方言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作为东北方言核心的沈阳方言则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有其显著的特点.本文以语音为分析视角,通过沈阳话与普通话的发音对比,考察它在声母、韵母、声调方面的特殊变化,并全面展现沈阳方言的面貌.  相似文献   

11.
徽州是极具文化特色的区域之一,民风淳朴,其方言别具一格,承载了众多民俗事象。研究其与民俗文化的关系,对于研究和传承徽州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徽州方言中表达空间方位、饮食和宗教信仰的词汇无不体现浓厚的徽州民俗民风,尤其是在构成方言词语的理据上,与民俗文化有着割不断的联系。通过对这些方言词汇与民俗关系的梳理,为方言词汇的理据研究提供有益借鉴,也为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2.
梁子湖一带历史文化悠久,流传有不少悠久古朴,风格独特的民歌。对古代民歌和现代歌方言进行浅析,使人们对梁子湖民歌方言的古越语和赣方言有了一定的了解。  相似文献   

13.
客家山歌与我国其他民歌相比较 ,具有歌词通俗易懂 ,曲调音域较窄 ,使用地方方言衬词的习惯等共性 ;从客家山歌的个性看 ,歌词结构严谨 ,曲式结构平衡 ,使用装饰音 ,有细腻、婉转、优美、真挚的感情风格。客家山歌与外国民歌相比 ,存在很大的差异。客家山歌必须吸收一切民歌的精华  相似文献   

14.
民间文学中的关中方言负载了独特的民俗文化。关中方言话语主题的核心即农耕文明,其话语组合展示了汉民族质朴凝重的农耕生活的风俗画卷;它不仅负载了正在流播的风俗文化,而且积淀了大量已消亡的风俗文化。方言的词汇系统蕴涵了关中人民的语言智慧、对群体艰辛生活的记忆与体悟;关中人独特的思想性格、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关中地区悠久深厚的文化传统皆渗透于方言的深层结构中。  相似文献   

15.
传统民歌是相对于创作民歌而言的,即一般意义上的民歌,是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为表达情感、反映生活或传授知识而口头创作的一种歌曲形式。由于产生和传播方式的特殊性,传统民歌在情感方面具有真挚自然,粗朴、直率、单一,高度凝练,可能发生改变以及与生活密切相关等特点。了解民歌的情感特点,有利于更好地体会劳动人民蕴涵在民歌中的情感和智慧,也有利于民歌的欣赏、教学和演唱。  相似文献   

16.
汉水民歌源远流长,是我国民间艺术的瑰宝.它产生于商周时期,在流传过程中又接受了三秦、湖广民歌的影响.汉水民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大体可分为劳动歌、生活歌、情歌、仪式歌四类.劳动歌包括劳动号子与山歌两种;生活歌包括控诉阶级压迫、反抗黑暗社会、揭露封建礼教三种;情歌中既有倾诉热烈情意的,又有赞美情人优秀品质的,还有反映劳动与爱情密切关系的等等;仪式歌良莠交杂,精华与糟粕并存.  相似文献   

17.
民歌以方言为底蕴。要研究民歌必须了解民歌的方言特点,要演唱民歌就必须学习和运用方言。本文选取了紫阳民歌中一部分有代表性的方言词语,解释其含义并分析其中所蕴含的地域文化方面的信息,以供研究者和演唱者参考。  相似文献   

18.
徽州民俗现象是徽州社会的原生文化形态,徽州方言在民俗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不可替代。然而徽州方言词语与民俗并不同步,它并不伴随着民俗的消失而消失,这些遗留的方言词语是研究徽州民俗新的突破口。而徽州方言的形成深受特定地区民俗文化影响,二者的关系凸显了徽州民俗文化的地域性特征。立足民俗文化与徽州方言语汇,在具体的徽州民俗现象中探究徽州方言词汇与徽州民俗内部关系,寻找形成徽州方言语汇的内部和外部因素,是继承徽州文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罗媛 《太原大学学报》2010,11(2):110-112
学习演唱民歌,只有从声美、情真、味足三个方面学唱,才能一代一代地传承和发展我国优秀的民歌遗产。  相似文献   

20.
潮州方言歌和潮语歌曲的语音与旋律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潮州方言歌和潮语歌曲,同是新中国成立后在潮汕(粤东)地区发展起来的地方艺术品种.由于粤东三市虽同属于闽南语系,而语言发音又不尽相同,各自创作的地方歌曲发音咬字不同,因此许多音乐爱好者对此两种地方歌曲各抒所见,争议不止.该文作者认为此两种地方歌曲各有千秋,其主要的区别是在歌曲的创作中对语音与旋律的处理,故从潮州方言歌的历史及演变、潮语歌曲的萌芽和发展、潮汕语音与旋律的协调与不协调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