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正>互文是指在连贯的语句中,某些词语根据上下文互相补充,合在一起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或者说,上文里省略了下文出现的词语,下文省略了上文的词语,参互成文,合而见义。例如:睡在旷野,吃在山巅;  相似文献   

2.
互文,有互辞、互体、参互、互文见义、互文并举、同义互见等等别称。其实就是参互成文,合而见义的意思,即本来应是一句完整的话,而作者有意将它一分为二,使其上文里含有下文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出现的词,上下文内容互相体现,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合二为一。  相似文献   

3.
所谓“互文”,即是“两物各举一边以省文”(唐·贾公彦)、“参互以见文”(清·俞樾),即在形式上是分开叙述,在内容上要合起来理解。再通俗一点,便是:“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出现的词,上下文的意义互相交错、补充。”  相似文献   

4.
吴玉清 《中国教师》2009,(Z2):310-310
<正>中学语文教学常会遇到互文的修辞,在一些诗句中,将本应合在一起说的两句话或两个词分开来说,使相应的两个词语互相解释,这种参互成文,合而见义的修辞方法叫互文。互  相似文献   

5.
互文是古诗文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其特征在于:“两物各举一边以省文”(唐·贾公彦语)、“参互以见义”(清·俞樾语),即在形式上是分开叙述,在内容上要合起来理解,再通俗一点,便是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上下文的意思互相交替、补充。[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所谓“互文”,就是作者为了求得诗句的统一,音调的和谐,把整句分开来写,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上下文意义必须互相交替、补充、渗透。同学们在学古诗文时需把握“互文见义”这一特点,才能全面地理解句意。现举几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7.
互文     
互文是古诗文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其特征在于“两物各举一边省文”,即在形式上是分开叙述,在内容上要合起来理解,通俗一点,便是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上下文的意思相互交替、补充。  相似文献   

8.
互文,也叫互文见义,古诗文修辞方法之一,其前后文中某些词语互相呼应,互相交错,意义上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合指而兼顾。其显著特点是: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用《仪礼》疏的话就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它的基本意思是“迢迢皎皎牵牛星,迢迢皎皎河汉女”,上句中就含有“皎皎”,下句中就含有“迢迢”,它们互相交错,互相补充。只有瞻前顾后,不偏执一端,才能准确完整地理解含有互文的句子。互文的表现形式有四种。一、本句互文:同一句子中某些词语在意义上交错渗透、补充。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句中“秦”、“汉”、“关”、“月”四个字交错使用,应解释为  相似文献   

9.
互文是一种修辞手法,在古诗文中被经常运用,初中语文第三册对“互文”作了举例介绍。其特点是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出现的词,上下文的意义互相呼应,互相补充,互相交错与渗透。我们学习课文时,凡遇到互文见义的句子时,切忌望文生义,孤立地理解翻译,一定要联系上下文来  相似文献   

10.
“互文”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方法。掌握了这种修辞考法,对于词义解释和古文翻译都大有裨益。所谓“互文”,就是为了避免语言的重复、单调,增强某种表达效果,在连贯性的语句中,将本应合在一起说的两个词语,分开安排在上下句中或一句的上下段中,参互成文、合而见义。可见,互文是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句子完整意思的修辞方法。互文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形象性,也能产生一种韵律美,使文章语句工整,语言交相辉映,可收到耐人寻味、表意委婉、“文省而意存”的表达效果。例如:“主人下马客在船”《(琵琶行》)意思是…  相似文献   

11.
“互文”与“并提”都是古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互文者,即上下文互相省略,而其意义又互备或互用。俞樾在《古书疑义举例》中称为“互见义”、“互义”,并将这种语青现象列为“参互以见义”一类。互文的特点是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上下文的意义互相交错、补充。而并提一般是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述。 ①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②耳目聪明。(《后汉书·华佗传》) 例①用了互文修辞手法。而非并提修辞手法,否则文意不畅:将军历经千百次残酷的斗争都死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为什么死去的都是“将军”,胜利归来的都是”壮士”呢?其实,“将军”和“壮士”,  相似文献   

12.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是说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犹如数学当中的合并同类项。如"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它的基本意思是"当窗对镜理云鬓,当窗对镜帖花黄",上文  相似文献   

13.
互文,就是在一个句子中,上文省却下文将要出现的词,下文省却上文已经出现的词,上下文的意思互相交错、补充,合而见义。我国古代诗文一贯追求“文约而事丰”(刘知忆《史通·叙事》)“,片言可以明百意”(刘禹锡《董氏武陵集记》)。诗文大家总是尽可能运用汉字的多义性和暗示性使有限的文字产生尽可能多的意义。互文就是这样一种重要的修辞方法,它的运用,使诗文语言简洁凝炼,音调和谐铿锵,语意含蓄丰富。互文在古诗文中应用很广,阅读理解时要特别注意,不然,会作出有悖情理的解释,闹出笑话。中学语文教材选编的古诗文中,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  相似文献   

14.
田姽婳 《成才之路》2009,(31):40-41
互文,是古汉语特有的现象。也有学者称之为古汉语的修辞格之一。唐人贾公彦在《仪礼注疏》中说:“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云‘互文’。”清人俞樾在《古书疑义举例》中也指出:“古今之文,有参互而见义者。”由此可见,互文是在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两个并列词语或语句中,相应位置上的词语互相补充、互相渗透、互相隐含的修辞方法。  相似文献   

15.
古诗文中哪一种修辞手法用得最多呢?很明显,就是"互文"。互文,也叫互文见义,或叫互言、互辞、互体,相对为文,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人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合而见义",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同一件事,是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修辞方法。  相似文献   

16.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义”。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同一件事。  相似文献   

17.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义”。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同一件事。  相似文献   

18.
互文有互补式和互通式两类。互补式互文,其位置对应、互为省略的词句文义互补,彼此完善。互通式互文。其位置对应、词面别异的词句文义相通,彼此暗示。此位置对应是指语言环境相同,或表现在语法结构上,彼此所处的句子句式相同,并且充当相同的句子成分;或表现在叙述对象上,彼此都指同一件事或同一个人。位置对应是两类互文赖以存在的前提。两类互文都有“避复”作用。都应看作修辞方法。  相似文献   

19.
“互文”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文”又称“互言”,“互辞”,“互文见义”,“互文备义”,或简称“互足”,“互见”,“互明”,“互备”。从古代诗文作者说,互文是锤炼文句的修辞之法,从训诂家说,互文则是诠释这种修辞手法的训诂之法。不管从哪个角度讲,都称之为互文法。“互文”是个概括性的总称,一般统指两种类型:一是互补式的互文,一是互训式的互文。前者是炼句之法,后者是用词之法。二者虽均有其修辞意义,但有明显的区别,而以互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课文《卜算子·咏梅》(毛泽东)中的诗句:“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我认为是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互文,也叫互辞,古语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合而见义”,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它的形式经常表现为:上下两句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