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赵树理小说中最吸引人的部分是民俗文化描写,他通过家乡晋东南农村信仰民俗、婚丧嫁娶民俗、伦理民俗、语言民俗等民俗文化的描写,记录了北方黄土地民俗文化的特色,展示了现实主义文学的魅力,启迪了广大劳动群众,实现了其大众化、通俗化的文学主张。  相似文献   

2.
阐述老舍文学“京味儿”的特色、源流,主要从其文学作品中真实的地理环境描写、美丽的自然景观、丰富的民俗表现、民俗语言的运用及对北京人心理展示五个因素中寻找“京味儿”,分析其“京味儿”文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民俗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存在,文学是表现人类生活的一种方式.<小鲍庄>中通过对社会组织民俗、物质生产民俗、婚丧习俗等异彩纷呈的民俗文化描写让人们对处于特定历史时期人的生存状态有了深入的了解,从而对人性产生更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4.
陈棽 《文教资料》2009,(23):9-11
都市风情词是柳永词中的一个重要题材,通过分析柳永词中对都市生活的描写,更好认识北宋都市的风貌、节令民俗、朝野的多欢情景,指出这些词不仅是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品,而且这些词的描写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民俗内容,以此进一步评价其都市风情词的文学地位,旨在对柳永词的评价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本文具体分析茅盾的文艺理论、小说创作乃至文学评论中民俗所发挥的社会和文艺等诸多功能。民俗的运用和描写不仅影响了茅盾的文学实践,而且茅盾的民俗取向深刻影响了左翼作家的小说叙事,民俗的运用对克服创作中的概念化、公式化的弊端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张恨水小说具有地道的“北京气派”,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北京叙事。张恨水小说的“北京叙事”,表现在自然景物描写、语言描写以及风土民俗描写等方面。张恨水小说的北京叙事,是“文学北京”建构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向我们展现了老北京的日常生活,更向我们展示了老北京的文化心灵,具有重要的文学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7.
以"表现革命来龙去脉"为主题的《三家巷》在"十七年文学"及其研究中一直占有重要一席,但从作品中的民俗描写这一视角进行研究的并不多见。《三家巷》中大量、丰富的风俗描写一方面成为我们领略岭南民风民俗、物候性情和文化意蕴的一把钥匙,另一方面又在建构文本的过程中有着不容忽视的文学价值。拟从四个层次,由浅入深地探讨《三家巷》中风俗描写的作用及其留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端木蕻良的作品中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学描写,作者对于民俗的选取和运用有其主观因素的作用, 也有当时外在的客观因素的作用。这种选择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和作者内心要求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海角天涯的七彩虹──论黎族民间故事的民俗因素及其文学色彩韩伯泉每个民族的民间故事,都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成份,这是民族民间故事特别的一种文学现象,所以有人称之为“民俗文学”.这不是没有道理的。黎族民间故事,是我国民间故事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民俗因素自然也是...  相似文献   

10.
西川满台湾民俗题材文学中的中华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台湾日据时期来台的日籍殖民作家西川满搜集、整理、创作了一些台湾民俗题材文学.其中的台湾民俗文化现象,大部分和闽南文化高度近似乃至完全一致,其实质是中国大陆文化向台湾的延伸与发展.西川满的台湾民俗题材文学恰恰成了台湾与中国大陆、台湾民俗与大陆民俗、台湾文化与炎黄文化血脉不断的反证.  相似文献   

11.
国民的生活习惯和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民俗现象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国封建传统思想的浸染、束缚和制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愚昧、落后、保守的一面。鲁迅看到了盘结在民俗陋习之根的病毒是封建思想的虚伪性、陈腐性和欺骗性,于是在他后来创作的小说中,对民俗现象的描写更突出地体现了浓郁的批判倾向。  相似文献   

12.
李小玲 《宜春学院学报》2003,25(5):72-77,115
胡适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位无法回避的重要人物,人们对他多有评论和分析,但关于他文学观中的民俗理念却鲜有人论及。笔者以为,这是胡适文学观中的一大特征,同时也是一种很有意味的文学现象。本文选择民俗与文学交叉的视点,着眼于探求胡适民俗思想文艺观。  相似文献   

13.
各个民族用不同的方式创造着不同的民俗,不同的民俗也用不同的方式创造着各个民族。民俗存在于民众之中,民众既是民俗的承受着和创造着,又是民俗的载体。文学要写人,要表现人民大众的人性和人情,要探索人的个性的实质和心理,要刻画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也就不可能离开风情民俗的描写,作品中必然会融注进广泛的民俗事象。  相似文献   

14.
西方现代派文学,可以称之为"异化文学".因为"异化"现象是现代派文学的主要描写对象,"异化"论是现代派文学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支柱,而现代派文学本身,也是资本主义晚期"异化社会"所产生的一种文学的"异化"现象.一现代派文学的主要描写对象是西方社会的"异化"现象.美国作家诺曼·梅勒在1959年就说过,过去八十年的美国文学是一种描写"异化"的文学.法国批评家多门纳施说:"异化几乎把全部现代文学吞没了."匈牙利文艺理论家卢卡契也说,西方现代  相似文献   

15.
语讳是一种特殊而复杂的语言避忌现象。同时,它还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与民俗内容。从避凶趋吉和避俗求雅两个方面对梅县话语讳进行分门别类的描写,并在描写的基础上,从社会文化及民俗的角度,对各语讳形成原因及避讳方式作了详尽的分析和解释。由此,不仅能引出梅县话语讳的许多特征,而且可展现梅县地域文化和民俗的诸多特色。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小说具有十分浓郁的民俗色彩,他在乡土小说中着力描述浙东的具有普遍性和重要性的社会民俗现象,他的乡土小说具有浓郁的民俗色彩和乡土气息。无论是小说中的人物的起名、人物的服饰打扮,还是小说申描写的婚葬习俗、节日庆典礼仪等都具有浓郁的乡土和民俗气息。  相似文献   

17.
从民俗角度来看,贾平凹小说是一种独特地域文学现象。基于独特的商州历史文化积淀和传统民风民俗的侵染,它呈现了陕南地域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小说世界里的葬俗、婚俗、民间礼俗、人生礼俗、饮食习俗等都呈现出了典型的地域民俗特色。  相似文献   

18.
赵树理是新文学发展的特定时期的作家 ,《小二黑结婚》是他的名作之一。作者赵树理从民间故事吸取营养 ,把对人物的描写融入到故事的叙述中 ,在有限的篇幅中 ,注入了传统文学和民间文学的血液 ,迎合了民众百姓的审美趣味 ,把读者引入浓浓的民俗氛围中 ,从而使小说具有了民俗审美的意象美  相似文献   

19.
孙新 《文教资料》2011,(12):19-20
汪曾祺小说以自然风景为背景,叙写故乡的风俗,表达对美好的人情和健康的人性的憧憬;优美的自然风光与民风民俗融合在一起,加深了人们对当地风俗的印象;独具特色的风俗描写背后传达出温馨与和谐的人情、仁爱与率性的人性。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自然纯朴的民风民俗和美好健康的人情人性,共同构成汪曾祺的风俗小说世界。风俗描写在汪曾祺的文学世界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使他的小说焕发出巨大的魅力。  相似文献   

20.
《邪不压正》是赵树理在1948年发表的一部关于土改内容的中篇小说。小说以恋爱为线索,通过选取土改中不同的四天时间来反映下河村土改过程的全貌。和同类题材相比较,小说《邪不压正》不仅在主题表现、叙事方式和民俗描写这三方面显示了赵树理独特的文学造诣,同时更彰显了赵树理执着为农民写作的文学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