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同性婚姻合理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同性婚姻已经得到世界若干国家的法律确认,如何从理论上来对它的合理性加以研究呢?本文认为,本着人类对自由、平等、权利的追求,在医学、生物学等研究认为同性恋并非是一种病态的佐证下,在人们日益对同性恋越来越宽容的情况下,我们应该积极考虑同性恋者要求结婚的权利。  相似文献   

2.
同性恋现象是人类社会中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汉英两种语言出现了许多对"同性恋"的称呼,从其中的一些词语中可以看出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对同性恋现象的态度。从词义表现方面看,同性恋词语的称呼经历了从贬义、犯罪、医学科学用语到中性词义的变化。这些词语反映出不同时代人们对同性恋的态度和认识,体现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价值取向及对同性恋现象认识程度。  相似文献   

3.
20世纪的同性恋运动,不仅将"同性恋"这个秘而不宣的话题从历史的"灰色地带"中抽出,而且使其升格为一种政治、一种哲学,活跃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俨然成为一种时尚的话题,一种时髦的追求。如今的同性恋者似乎已经不是"弱势群体"了,大有扭转乾坤的势头。在"矫枉过正"的危险中,重新探讨同性恋者的"身份政治",不仅对于这一特殊的"政治群体"有所帮助,对于当前兴起的各种"民族群体"的"身份政治",同样有着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所谓大学生同居,是指男女大学生双方自愿的、没有婚姻形式的、以非赢利为目的的相对稳定的两性关系,其实质是非婚姻的两性关系。具体包括:其一,同居行为的主体是在校男女大学生;其二,同居双方确实发生了性关系;其三,同居双方没有取得法律认可形式的婚姻;其四,同居双方共同居住了一定的时间,偶然的一次性行为并不是同居;其五,同居双方在主观态度上都是自愿的而非被迫的。笔者试图从社会性别视角,揭示大学生同居的性别差异和女大学生遭遇双重标准困惑的现实,进而提出女大学生冲破心灵枷锁、增加自我赋权的意识和社会开展性教育的必要性。1.大…  相似文献   

5.
我国非婚同居现象日益突出.由于其不受相关法律规范,引起了大量的社会纠纷,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本文试图从非婚同居角度来探讨我国婚姻制度存在的立法缺陷,分析非婚同居者不愿意涉足婚姻的原因,并提出重新树立人们对婚姻信心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孟子的"民贵"思想是其仁政的核心内容。在孟子那里"民贵"有真诚的一面,也有历史进步的一面。但是,这种"民贵"思想并没有现实依据,从本质上说,是为"国君"者谋求天下的一种策略,事实是"君贵民轻",民不是权利主体,其主体性被异化了。原因在于劳动人民不是权力主体,其权利主体的地位失去了现实的保证。这一思想的现代价值在于为我们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建立人道民主的关系提供了思想资源。现代民主政治即宪政使真正意义上的"民贵"即真正把人作为目的成为可能。实现宪政的价值关键是公民参与。公民参与能够激活孟子的"民贵"思想,使其具有现实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张玉梅 《考试周刊》2011,(50):44-45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婚姻是家庭维系的基础。而不同的社会时代、不同的环境也会造就不同的婚姻制度。强大的罗马帝国下的婚姻严守一夫一妻制的原则;在东方,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代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多妾",以"夫为妻纲"。尽管如此,不同的时间、空间,罗马法和《唐律疏议》中关于婚姻制度在结婚的要件上是有相似之处的。  相似文献   

8.
同性恋研究述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书义 《天中学刊》2003,18(1):116-119
同性恋是一种性取向,用来描述对与自己相同性别的人产生浪漫的吸引力、性欲或性行为。同性恋的形成原因极其复杂,是心理动力学的、社会文化的、生物学的、情境因素等多重因素决定的。对待同性恋,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态度并不相同,人们对同性恋的态度大致经历了“正常-罪恶-病态-正常”的过程。不论怎么说,同性恋确实是不符合生物本性的,是违背人的正常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的。  相似文献   

9.
婚姻自由的原则,为民事主体依据法律规定、自主自愿决定婚姻问题提供了原则性保障,主要体现在结婚自由与离婚自由两个方面。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选择非婚同居这种虽为非婚姻状态但又可视为婚姻前奏的生活方式。但因婚姻法等相关法律对非婚同居问题的空白规定,使得在此种关系存续期间产生的各种问题无法得到法律的评价与判断,进而无法保障民事主体的相关权利和自由。本文从婚姻自由原则角度出发思考非婚同居立法规制问题。同时,通过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已有研究成果,探讨可行的立法模式与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10.
同性恋是一种性取向,它直接影响人们的婚恋行为.同其他国家一样,我国也存在同性恋现象,这应当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国家的认真关切.本文概括了我国同性恋的现状,简要介绍了国外同性婚姻的立法,并适度分析了我国同性婚姻立法的法理基础.从理论上来说,同性婚姻立法在我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社会中,非婚同居现象日益普遍,"新同居时代"已然到来。但我国的相关立法却呈现滞后性,这不仅不利于非婚同居纠纷的解决,也给和谐社会的建设埋下了不稳定因素。试从非婚同居产生的原因、引发的社会问题入手,借鉴国内外的立法经验,对我国非婚同居法律制度的构建提出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张健 《培训与研究》2010,(10):84-86,113
同性恋或许是天生的,然而婚姻制度却是人为设计的。同性婚姻合法化诉求在中国呈现之后,当下并不存在同性婚姻合法化的立法环境。同性恋者所面对的似乎远远不是立法上的作为,而是较之于法律之外更大更严酷的传统观念、制度设计和同性恋群体的自我屈从。  相似文献   

13.
同性恋和同性婚姻立法已成为全球的一种趋势。一国可以长时间甚至永远回避同性婚姻 在其国内的合法化问题,但是无法回避域外同性婚姻在其国内的效力问题。我国法院目前在处理 国外同性婚姻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案件时均以公共秩序保留为由拒绝受理,实践证明,完全否 认国外同性婚姻的域外效力会导致很多不良法律后果。我国这方面的立法尚属空白,应针对不同 情况区别对待,同时尽快构建相关立法。  相似文献   

14.
不落夫家习俗在中国南方许多民族中普遍传承,关于这一习俗的产生原因和性质,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但不落夫家并不是母系制向父系制过渡阶段的产物,而是聘娶婚出现后,聘娶婚与自由择偶婚俗复合所产生的一种特殊习俗,即举行结婚仪式后,须经过较长时间的过渡,夫妇由偶尔同居转为共同生活,女子的居住地由娘家完全转移至夫家,婚姻缔结的全部过程才算完成。  相似文献   

15.
婚姻,隐含着许多利益,也承担着一定的义务.婚姻的义务,对于个体而言,存在夫妻之间忠实的义务、夫妻之间同居的义务、夫妻互相扶养、互相照顾的义务;对于社会和国家而言,存在养老育幼、维持人类繁衍生息的社会义务.  相似文献   

16.
当人们打开网页浏览全球信息、发电子邮件、玩网络游戏等涉足网上活动时,网络正悄然的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网络同居亚文化的广泛传播给本就脆弱的网络道德带来新的烦恼,它已经改变和正在改变着现代人的婚恋价值观念,对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来说更是充满诱惑,导致青少年性越轨行为日渐增多,由此引发不可低估的社会问题,使社会治理的成本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非婚同居已成为普遍现象,非婚同居的原因是复杂的。非婚同居是大学生行使性权利的具体表现形式,具有正当性。然而,大学生在非婚同居的价值追求上,与学校、家长和新闻媒体之间存在冲突。对于因非婚同居引起的纠纷,要根据纠纷的性质,区分不同情况进行救济。  相似文献   

18.
关于同性婚姻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社会生活各领域的急剧变迁,人们的情感生活日趋丰富化,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以及生活方式日趋自主化.同性恋权利运动和人权运动逐渐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不同程度地开展。在学术界.也出现了许多关于同性恋及同性婚姻的法律权利及保护的观点。但同性婚姻合法化会带来很多弊端,鉴于此,理论上保持对话,现实中尊重选择以及立法上科学、谨慎,应当是当代中国对待同性婚姻问题的基本立场和姿态。  相似文献   

19.
非婚同居现象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非婚同居是非法的,道德上加以歧视,法律上不予保护,其后果不但不能有效地减少非婚同居,反而使非婚同居在中国一些地方有流行趋势。面对现实生活中大量、复杂的非婚同居现象及由此而产生的诸多问题,中国婚姻家庭法必。须作出规范。廓清非婚同居的内涵,以满足司法实践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