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身为女性作家,王安忆写《长恨歌》是为中国的漂亮女人谱写了一曲无尽的挽歌。如果将这个世界比作一件精美的艺术品,那么女性就是这作品中万千种令人炫目的饰品,而作为“底色”的是男性世界,女性再繁闹也不过是装饰,可刻意描绘亦可轻描淡写,并且光阴会剥离她们的光彩。王安忆为女性的被动处境和易逝的红颜发出轻轻的“人生长恨水长东”的叹息。  相似文献   

2.
近来评论界总是将王安忆和张爱玲这两位女作家放到一起进行比较,本文试图从王安忆的获奖小说《长恨歌》出发,在其对城市与人的书写、对女性形象和两性关系的描绘对悲剧人生的体味这三个方面将之与张爱玲作比,从而揭示出两位作家的异同来。  相似文献   

3.
韩雅琪 《文教资料》2011,(19):21-22
《长恨歌》面对《传奇》的高峰没有彻底俯就,在极繁复极华丽的叙事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群体弄堂女儿们的形象——沪上淑媛,成为了这部小说最悲悯最温情的所在。本文主要对《长恨歌》中弄堂女儿形象的女性叙事分析和小说悲剧淡化的处理两个层面进行细读。  相似文献   

4.
王安忆的《长恨歌》写的是主人公王琦瑶坎坷的一生,她一生中与李主任、程先生、康明逊、老克腊这几个男人有过情愫。本文主要探讨的是王琦瑶的爱情,并将王琦瑶这一生当中经历的爱情进行了分类,分别为:物质式爱情、精神式爱情、缺失式爱情、旧物式爱情。通过对王琦瑶的这几段爱情进行深入阐释,可以看出正确的爱情观应为:爱情双方需要两情相悦、相互付出与接受,明确双方都是独立的个体,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尽应尽的义务,为对方着想。正确的爱情观对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长恨歌》是一部具有悲剧审美意味的小说,它描述了小说主人公王琦瑶的一生的悲剧命运,但是作品从另一个角度揭示王琦瑶的命运悲剧并不是外力的不可避免,而首先是来自主人公自主的选择,这种选择反映出作为小说环境的上海大都市的迷离特性,以及女性主体的局限。同时,作品从多种角度描述了以王琦瑶为其代言人的上海这个城市的悲剧,和王琦瑶周遭的人性与人情的悲剧。  相似文献   

6.
王安忆在《长恨歌》中对女性命运寄予了女性主义的人文关怀,但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同性情感(姐妹情谊、母女情谊)的天生对立与排斥、女性文化人格的贫弱,削弱了作品女性意识的充分表达.  相似文献   

7.
李芗 《文教资料》2011,(23):16-17
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的《长恨歌》,是王安忆小说创作凸显成熟风采的重要代表作,其中她赋予小说的上海市民文化精神是作品的一大闪光点。而作品鲜明的文化表征背后,蕴藏着更为深刻的精神内蕴,即对市民群体的关注,对开放精神的宣扬。以及对经典文化的守护。通过《长恨歌》,王安忆表达了内心对于上海城市文化的情感与思考。  相似文献   

8.
王安忆与旧上海是一层无缘由的错过,而整部《长恨歌》却都是纵横交叉的差错,每个人甚至整个城市在命运无数次的轮回与反复中起伏、挤压乃至扭曲。《长恨歌》以蝴蝶为意象贯穿全篇,标识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命运,分析他们在20世纪中期整个城市的悲剧氛围内的个体精神体验和生存感受,以及女性在广阔历史空间里对个人命运的把握。  相似文献   

9.
将王安忆的《长恨歌》放在女性文学的坐标中进行考查,探讨了其文本的存在价值;《长恨歌》是疏淡了意识形态的女性之作;是女作家空间思维的产物;具有强烈的女性日常自我表达意识。  相似文献   

10.
王安忆的《长恨歌》叙写了一个上海女人王琦瑶四十年的生命历程,表现出对女性社会身份的关注。本文试从女性的视角、女性的话语、女性化的审美取向三个方面来谈都市日常生活中女性主体身份的张扬。  相似文献   

11.
王安忆的《长恨歌》实现了对上海的独特寻找。在文化景观上,精彩描绘了弄堂、闺阁、爱丽丝和平安里;在文化风俗上,着意表现了流言、小姊妹情谊和派推;在文化性格上,深刻发掘了上海人的"三小姐"品格、日常主义精神和孤独飘零心态。总之,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上海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12.
王琦瑶一生的长恨悲歌来自于无缘婚姻的悲凉,爱情无法修成正果的悲戚,亲情缺失的凄苦和晚年老无所依的凄惶。红颜巧笑美目盼,沉醉虚华浮云梦,只怨生却百姓家,一生长恨奈何许!  相似文献   

13.
杨玉环作为一个祸国殃民的负面历史人物,世人皆唾而骂之。然而她在白居易美化了的宫廷爱情悲剧《长恨歌》中,却是一个玲珑剔透,完美无缺,外在美和内在美完美结合的艺术典型。  相似文献   

14.
何健 《文教资料》2010,(7):12-14
王安忆在其小说《长恨歌》中,以她特有的女性细腻的笔墨感性地描绘出一幅具有诗性关的日常生活风景图,通过对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寻找与发现,从中体味其审美特征。本文从时代因素、作家的创作理念和女性观出发,力图揭示她的这种审美风格形成的原因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安忆《长恨歌》被称为当代的“上海叙事”。在《长恨歌》中,王安忆以环境元素的张力,激活了小说的主题:用一个女人的一生演绎一个城市的历史命运。透过以弄堂为象征的诸多环境描写,我们感悟到了王安忆那挥之不去的“上海情结”,同时也从环境和人物的相互烘托中品味到了一种难以忘怀的“上海精神”。  相似文献   

16.
《长恨歌》是王安忆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王琦瑶是这部小说的主人公,也是现当代文学典型的任务形象之一。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描述了王琦瑶悲剧的一生。对此,从造就王琦瑶的各种悲剧入手梳理总结出价值取向、个人性格、时代背因素、男权社会等因素,以此展现王琦瑶悲剧的一生必然结局。  相似文献   

17.
《长恨歌》中的"王琦瑶"是老上海市井女人的代表。这个女人用其一生为我们演奏的这首"恨"歌也深深地烙在每个人的心里。"王琦瑶"的一搔首、一舞姿、一个表情、一句音符都是一个生于那个年代的老上海市井女人的写照。  相似文献   

18.
王安忆的《长恨歌》写了上海弄堂女儿——王琦瑶的一生。王琦瑶的一生固然和历史的沧桑变化有关,但作为历史的个体又体现了上海文化土壤独有的精神状态和生存状态。她身上所体现的日常生活的精细与务实,对政治态度的淡漠与刻意回避,处世观的精明却有分寸,以及爱情观的功利,体现了上世纪40至80年代一个特殊历史时期上海人的精神风貌。《长恨歌》写一个女人命运的同时,也完成了作家对一段特殊的上海历史的阐释,因而触及城市生活的本原特征。  相似文献   

19.
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不仅是她创作生涯中的一个里程砗,而且在当代文坛中同样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这部小说堪称书写上海近几十年历史的“史诗性文本”,作品以王琦瑶这样一个弄堂女人非同寻常的一生来表现女人和城市、女人和历史、女人和男人、女人和女人的纷繁复杂的主题意蕴。文章即从文本分析入手重点解读作品所蕴含的这四大主题。  相似文献   

20.
《长恨歌》流传千载,对其主题的理解和思考,从它问世以来就一直存在着分歧,成为文学史上的"斯芬克斯之谜"。笔者从帝王角色这一角度来把握《长恨歌》的主题,阐述作品的帝王角色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