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帆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史》是一部独具个性的“新文学”史,它以新的文学史观,全面广阔的研究视野,人性的、审美的研究立场以及独特的研究方法,展现出其突破以往文学史撰写模式的鲜明个性,走出一条“个性治史”的新道路。  相似文献   

2.
李菲菲 《文教资料》2012,(32):152-154
纳博科夫在其《文学讲稿》中对《包法利夫人》的评论,一反传统文学评论对作品思想内容的过分强调,在文本细读的前提下,侧重对作品的艺术风格进行分析,可以说为《包法利夫人》的批评研究开辟了一条独特的道路。但是,纳博科夫对《包法利夫人》的评论也带有极大的绝对化和片面化倾向:首先表现在将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绝对割裂,其次则是过度强调作品的虚构性,否定作品的思想内容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从1922年胡适创作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算起,中国新文学史的编撰至今已有80余年的历史,其间出现的中国新文学史(或日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著作已远远超过了200部。但是,历史的悠久和数量的繁多并不意味着该项工程的完全成熟或业已竣工,相反,时至今日,中国新文学史的写作却前所未有地成为学科研究中最受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当代文学能不能写史?要不要写史?学界有过争鸣,实际情形却是一个不证自明的问题。自1980年代末期,黄修己、谢冕、孟繁华、陈平原等及陈思和王晓明等分别提出"重写文学史"以来,当代文学史的书写就方兴未艾、风起云涌,"暗流涌动,蓄势待发",是"变动前夜的学科状况"。[1]迄今为止,据不完全统计,完整的当代文学史也已近百部了,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  相似文献   

5.
20 0 3年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王庆生教授主编 ,王又平教授、杨振昆教授为副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 ,这是教育部“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项目的成果。作为一本面向二十一世纪的课程教材 ,该书采取新的文学视点来观照当代文学发展的状况 ,通过对文学史实的叙述和文学创作的评述来勾勒出当代文学发展的脉络 ,在地域上不仅评述了大陆文学的发展 ,而且还包括了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文学 ,这是一本有新视点、新材料、新观念的文学史力作 ,是新世纪当代文学史教材建设的新收获。这本当代文学史简明地描述了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  相似文献   

6.
地域文学史的写作既要具有地方观念,又要具有全国的眼光和现代文化精神.只有如此,才能营造地域文学史的写作体验语境和想象氛围,建立独有的地域文学史的写作策略,从而超越庸俗社会学观念,突破形式主义束缚,创造一种既有清醒的历史意识又有独特的审美个性的"文化诗学".在这种意义上看,李建平等著的<广西文学50年>(漓江出版社,2005年4月出版)正是一部有着鲜明的历史意识和个性色彩的文学史著作.该书以民族性、现代性、当代性作为理论视角考察广西文学在新中国五十余年各个时期发展状况和历史轨迹,用一种整体关照精神整合广西五十年文学现象、文学思潮、作家作品,从而实现对广西当代文学的美学特征和审美价值的全面深刻地把握,充分体现了文学史写作的历史意识、生态场域和审美阐释的完美合一,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7.
范著的形成,基于对二元对抗思维和"斗争史观"的摈弃以及多元共生文学史观的建构。让原始资料说话是它的又一特色,在这方面还有许多工作可做,例如相关报章的通检以及促成专业资料库的建立等等。它还启示我们,应该关注不同文学流派之间的联结点,这是它们所以能够共生的基础。范著的体制则贯穿着通俗文学的"动力机制"功能及其运作过程,展示了文化市场对多元共生景观的布局、平衡和稳定所起的关键作用,既是对通俗文化特性的准确把握,也提供了值得重视和借鉴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8.
在国人自撰中国文学史的草创期,龚道耕《中国文学史略论》是一部有思想、有内容、有特色、有价值的文学史著作,但在学界却似乎一直处于被遗忘的状态。龚道耕谈论文学、论述中国文学史,遵循传统的、古典的大文学观,讲求通识,主张“自成体系”,认为文学渊源于六经,反对仅以诗歌、戏曲、小说为主的狭隘文学史观。注重采用中国传统学术资料,特别是传统的目录、史传和诗词文话,从中搜寻出文学史的脉络线索。而对于诸多问题的阐述,持论严谨平实,观点匠心独具,这在早期中国文学史的撰写中可以说是别树一帜、引人深思。因此,若回顾、评价早期中国文学史的创作,龚道耕《中国文学史略论》势必要引起学者足够的重视和思考。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是“文革”后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具有转型意义的代表作,其以“改造民族灵魂”的“启蒙”视角为关注点,摆脱了以往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唯“阶级论”是从的理念.“现代”一语不仅是个时间概念,更是价值取向变化的标志.“现代性”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在中国现代文学领域的应用凸显的不仅是语言,更是不同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熊笃教授主编的《巴渝古代近代文学史》是填补重庆古近代文学史空白的鸿篇巨制,其写作宗旨是以文化学理论思维统御全书,即将巴渝文学置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大框架中,去认真清理,精心描述,力求还历史本真面目。该书力矫故作高深、无病呻吟之弊,是一部圆融博宏的区域文学大著。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 80年代以来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加强。与此同时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 ,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互动加速 ,世界文化的发展日益呈现出全球化与多元化的特征。人们越来越认识到 ,了解世界各国文化对于我国经济和文化建设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文化研究特别是研究世界文化的历史和现状 ,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热点和焦点。大量关于中外文化的书籍诸如各类辞书、大部头的中外文化史以及各种通俗读物纷纷出版。令人遗憾的是 ,在众多出版物中 ,简明而又系统 ,适合高等院校师生教学和学习之用的高…  相似文献   

12.
学史究竟应该由什么构成?学史历程的主线是什么?1980年代以来,“重写学史”思潮此起彼伏,20世纪末出现了“个体性”或“原创性”的学史观,这是在自律论的学史观基础上,强调了学性和创造性。但如果换一个角度,就会发现,构成学史的更加众多和重要的事实,却是继承与改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就是“重写”。  相似文献   

13.
正陈国恩教授的《学科观念与文学史建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近期与读者见面了,这是他辛勤耕耘的重要收获,也是他学术风格的又一鲜明体现。陈国恩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多年,成果丰硕。从早年的《浪漫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到后来的《20世纪中国文学与中外文化》《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与文化透视》《文学批评与思想争鸣》及今天的《学科观念与文学史建构》等,他的中  相似文献   

14.
妇女是组成人类社会的重要成员,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却是弱势群体。经济基础、政治制度、传统思想、时代意识、文化风尚和社会习俗等因素,决定和制约了妇女的处境,因此妇女问题本身就有着复杂性和多重性。在一些研究妇女问题的理论著作中,对这种情况有着程度不等、视角各异的叙述与阐释,然而总不如反映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妇女问题所呈现出来的那样具体和形象、丰赡与深邃。  相似文献   

15.
一部上乘之作──评郭志刚、孙中田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熊威在近年来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中,由郭志刚、孙中田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高等师范学校教学用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5月出版)可以称得上是一部上乘之作。主要表现在体例比较科学、严密,...  相似文献   

16.
范著的形成,基于对二元对抗思维和“斗争史观”的摈弃以及多元共生文学史观的建构。让原始资料说话是它的又一特色,在这方面还有许多工作可做,例如相关报章的通检以及促成专业资料库的建立等等。它还启示我们,应该关注不同文学流派之间的联结点,这是它们所以能够共生的基础。范著的体制则贯穿着通俗丈学的“动力机制”功能及其运作过程,展示了文化市场对多元共生景观的布局、平衡和稳定所起的关键作用,既是对通俗文化特性的准确把握,也提供了值得重视和借鉴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7.
正对既定文学史建构的质疑与对文学现象的重新梳理思考,推动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逐步走向深入,一些有见识、带有启示性观点的提出,成为这一领域新的学科生长点。逄增玉先生的《文学现象与文学史风景》(商务印书馆,2012年)是对自己近30年文学研究的总结与展现,体现了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独特视角与深刻发掘。逄增玉先生总是能及时地发现文学史研究的空白或薄弱地带,并且以探索的勇气与拓荒的毅力  相似文献   

18.
2003年复旦大学唐金海、周斌主编的<20世纪中国文学通史>(以下称<通史>)问世,其出现的意义,我以为在"求其贯通、求其放心、求其新变"三点上实现了突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文学史写作的可能前景,一个继续在朝向20世纪文学史完善形态的路上走下去的有效思路.  相似文献   

19.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自出版以来,在国际史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反响。该书的全球视角为人们认识世界历史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框架,打破了中外传统世界通史编慕的局限性。《全球通史》在谋篇布局、结构、研究方法、观点方面有颇多创新,同时也存在抑中扬欧、否认中国文明的本土起源、对弱势种族关注不够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刘敬忠先生新著<华北日伪政权研究>填补了以往华北伪政权研究没有通论性著作的空白,同时深化了北洋集团研究、开拓了华北伪政权研究的新视角、发掘了大批档案史料、并在伪政权的成因上提出了新颖的见解.这部著作还为我们全面研究抗战时期的华北打开了一扇大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