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是附着于文化之中的动物,人的主体性是文化主体性。课程改革是"文化"人的主体性活动。课程政策是"文化"人对课程改革的宏观蓝图、内容标准和具体行为的规定。因此,课程政策制定必须遵循文化主体性。课程政策研究需要在明确文化主体性的基本立场的前提下,系统批判缺乏文化主体性的课程政策研究的传统研究路径局限,规划尊重文化主体性的课程政策研究新路径,推进课程政策研究关注文化主体性,使关注文化主体性成为课程政策研究的自觉。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教育的主客体关系问题一直是教育主体性问题研讨的主要论题之一,已经形成了"教师主体论"、"学生主体论"、"师生双主体论"等一些主要观点。因此,在教育实践中,遵循和坚持教育的"双主体性"规律与原则,一定要从对教师和学生双方主体性的认识入手,根据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状况、目标、任务,结合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方法、教育途径等因素,设计和确定教师和学生主体性互动的最优化方案,努力使教育活动在双主体性的最优化互动中实现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教育目标和任务。  相似文献   

3.
发展高校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性,是现代社会的客观要求,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我国目前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改革的重要方向.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发展高校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性,将成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新方向.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努力构建主体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开展发展高校教师与学生主体性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促进了师生主体性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时代的发展,翻译领域的主体性翻译范式正面临变革问题。从哲学角度阐释"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概念,通过分析主体性翻译范式所存在的问题,指出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翻译范式转化的必要性,并探讨主体间性翻译范式的实现与规范,意在呼吁译者在工作中关注文本、作者、读者与译者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5.
教育的主体与主体性教育散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主体是近年来教育理论界和教育实践界颇为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主体教育不仅已成为一种教育改革实践,而且已经成为当代一种影响广泛的教育思潮。本文提出了教育主体及其主体性的“活动生成说”、“社会生成说”和“教育生成说”、“形式主体与实质主体说”和“外在主体与内在主体说”等新观点;并在批判性反思现实教育主体性缺失的基础上,提出了主体性教育的实现方式(机制)。  相似文献   

6.
教育教学的改革要从教育开始 ,在具体的教育和教学改革过程中 ,如何在教学环境 ,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等方面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探究的问题。目前 ,改革也就是发现传统教育模式的缺点和不足 ,借鉴西方先进的经验 ,改革和完善我国的基础教育  相似文献   

7.
浅析主体性德育模式建构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付欣 《教育革新》2007,(11):30-31
近些年来,主体性德育是我国教育界学者广泛关注与研究的问题之一。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最核心的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即把学生当作德育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升学生的主体能力,德育才能切实有效。  相似文献   

8.
刘忠东 《宜春学院学报》2012,34(12):142-145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学生主体的关注引发对《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堂教学的反思,发现培养的师范生缺乏主体性。原因主要是已有研究和实践对数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主体性关注不足,存在"主体性缺位"和"主体参与缺失"。为此,文中具体分析了主体性的含义,指出《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堂中的师范生兼具学生和职前数学教师角色,有两种主体性需要发展,这两种主体性的实现需师范生主体参与两种不同的但又存在辩证循环关系的社会历史实践活动。师范生的主体性发展有赖于执教教师主体性的发展,两者统一于教育教学活动中。师范生和教师主体性的发展均要求主体参与特定社会历史情境中的实践活动。基于此,文章第四部分构建了《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的"三实践两反思"模式,进一步分析模式及其实施中的主体参与问题,以期促进各主体的主体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西方哲学中,主体性理论一直占有重要地位.据马克思所确立的主体性原则,任何研究人的哲学理论,都可归为主体性理论.在此意义上,现代西方哲学主体性理论呈现出多学科渗透的态势.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主体性教育问题开始备受关注,但对于音乐教育中声乐教学主体性建构的探讨却少之甚少.本文将主要针对主体性问题的由来以及主体结构对声乐"教""学"全面发展的重要启示进行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0.
陈艳秋 《文教资料》2008,(29):94-96
随着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要求的不断提高,道德教育应凸显其"以人为本"的人性化、主体性理念,以摆脱实效低下的局面.人性化理念要求道德教育走入青少年的生命世界,关注他们的需要和人生体验,从"物化"向"人化"转变;主体性理念要求教育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师生之间角色定位、对话形式的重新建构、教育活动的合理设计、开放性教育环境的营造,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性,实现道德教育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而努力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1.
论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历史沿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体性教育虽然是近二十年才在我国引起广泛注意的教育思想,但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主体性教育思想经历了启蒙、探索、改革与深入和拓展四个阶段──从对儿童的关注到对儿童兴趣、儿童生活的关注一直到儿童主体意识的构建等,形成了主体性教育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这是教育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2.
李鸿昌 《成人教育》2011,31(8):53-54
成人教育主体性是指作为成人教育这种教育形式的主体承担者在成人教育实践活动中所具有的主体性的总称,表现为成人教育系统内部各主体的确立和发挥各自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与普通教育相比,成人教育领域更缺乏对主体人的关注,存在着主体性的缺失,应考虑从提高成人教育管理者的主体意识、教师尊重并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生要发挥自己的主体性等方面发展成人教育实践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3.
论主体性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教育以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为特征,其核心策略则是主体性教育.我国高校主体性教育迎着市场经济发展的契机,有了实施的可能.从学生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交往现状角度上看,只有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备一定的素质,才能充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性"交往,才能有效地改革现行教育,实施主体性教育.  相似文献   

14.
关于人的主体性问题的研究,反映了现代人类对自身的本质力量价值及发展前途的认识和关注,也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在各个实践领域中主体力量的提高而导致的人类对自身存在状态的一种反思。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课堂教学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使他们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提倡并构建主体性教育.已经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的焦点。  相似文献   

15.
本文旨在阐述主体教育思想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并针对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忽视学生主体能动作用的弊端。以及新课程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关注体验性教学,提倡交流与合作学习,提倡走向创新学习的改革目标的视角,提出主体教育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指导作用.明确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深化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16.
主体间性是交往哲学理论的核心。主体间性教学研究是对主体性教学问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是新课程改革中教学研究的焦点.在小学作文教学中,作文情感虚假化、形式套路化、内容成人化、评价缺乏客观性等种种缺乏主体性问题普遍存在。因此,针对当前作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本文结合新课程标准和主体间性教学的理论特征,以主体间性教学为主线,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儿童性、生活性、创造性、情感化等方面进行剖析,探究应对小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策略,以便提升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7.
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及其主体性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问题存在诸多观点,争论的实质是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彰显生发于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进一步完善、育人为本的理念提出和网络环境下人的主体性的扩展.在关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本身的规定及其定位逻辑,兼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整体建构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是主体,是"客体性"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是客体,是"主体性"的客体.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改革明确要求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弘扬学生主体性为宗旨,从而实现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什么是真正的主体性?教学过程怎样从一开始就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呢?本文力图通过理论阐述和实践总结分析,探讨新课程下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9.
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事关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校事业发展的大局。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客观存在"重形式、轻内容;重部署,轻落实;重过程,轻实效"等问题,主要表现就是青年教师主体性地位未得到重视及培育。文章探析影响青年教师主体地位的三点归因,进而提出激活主体性意识、培养主体性能力、构建主体性发挥长效机制等三点对策,以期对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提供有益路径。  相似文献   

20.
主体性教育问题是一个哲学问题,也是一个为人们所普遍关注的实践问题。人的主体性发展和教育的深层变革为我国学校体育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体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而不是一种外部驱动。在提高教学质量的诸多因素的科学组合与综合效应中,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是满足其主体需要极为重要的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