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真正的阅读,是忘掉身边世界,与作者一起在另一世界里哭笑、愤慨。它让人独处而不孤寂,让人跟另一个自己,也就是自己的灵魂对话,这是一种无法替代的"慢"。难道读书不是一种"慢"吗?制造书籍本身就是一种慢的艺术,从构思到创作,再到排版,选纸,印刷,一本一本装订成册。若干天乃至若干年后,书到了读书人的手里,阅读的愉悦也是在缓慢中接近心灵,一行一行,一段一段,一页一页,像琴弦一般达到共鸣,享受美妙。读书讲  相似文献   

2.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青少年精神空虚就是缺乏真正的阅读,这种阅读应当占据人的整个理智和心灵,引起人的灵魂的复杂性,迫使他去考虑自己的命运和前途。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让书籍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让书香渗入到学生的言谈举止中去。  相似文献   

3.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青少年精神空虚就是缺乏真正的阅读,这种阅读应当占据人的整个理智和心灵,引起人的灵魂的复杂性,迫使他去考虑自己的命运和前途。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让书籍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让书香渗入到学生的言谈举止中去。  相似文献   

4.
<正>书籍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源泉。从某种程度上说,阅读能力决定了一个人的未来。据媒体报道,中国人的年平均读书量仅0.7本,而韩国人年均7本,日本人年均40本,俄罗斯人均55本。作为中国的一名教育工作者,看着这样的数据,应该深刻反思,首先从调动教师阅读的积极性做起。一、责任点燃阅读火苗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  相似文献   

5.
我的母亲是文盲。也许吃了不少不识字的亏,常对我们姐弟俩说:“就是砸锅卖铁,也得供你们上学。”母亲并不知道读书能给人带来什么,她就知道读书好,因而即使家境贫寒,母亲也很慷慨地给我买书钱,从看图识字到中华成语故事,从神话传说到中国四大古典名著,我的书架上也堆起了一排排的书,家中荡漾着书香。不奢望自己能做什么大学问,只求平实普通的生活中有一份灵魂的宁静精神的充实。我把一本本自己喜欢的书买回家。在夜晚的灯光下,在双休的闲暇中,捧着自己心爱的书本沐浴在智慧的海洋里。古人云:开卷有益。养成—个爱读书的习惯是…  相似文献   

6.
<正>近期在微信群、在朋友圈、在各种新闻,看到报道日本、印度、德国等国的人们在候车室、阅览室、各种公共场所展示他们如何专心阅读全民阅读的新闻。据媒体报道,中国人年均读书不足1本,与日本人年均读40本,俄罗斯人年均读55本相比,中国人读书真是少得可怜。确实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感受到国人越来越不喜欢看书。不要说国民,就是需要阅读的教师学生来说,阅读种类很单一,阅读书目很稀少,阅读时间很短暂,更  相似文献   

7.
《当代学生》2011,(Z1):56
走进"新鲜阅读",走进无穷无尽的世界……很多人都喜欢在旅途中带上一本书,不同的书会让你的旅行有各种不同的感受。而一本好书则可以让你的旅途更加愉快。读书是一个人学习和审视自己的好方式,旅行则是追求和发现的好方式,当这二者结合,你的生活就会呈现出多样的色彩,你就会在这种角度的变换中找到另一个自己。  相似文献   

8.
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温家宝"学校文化之于学校,犹如灵魂之于生命、思想之于人类"。如何去建设学校文化,让学校成为师生共同经历生命成长的精神家园,成为师生学习的殿堂,一直是我们不断思考与探索的问题。一个学校有书香之气,就显得宁静、雅致而  相似文献   

9.
致小娟     
“我一个劲地读书,我一定要让知识来改变我自身的命运。因为我有志气……而一天在家,我不爱梳头,洗脸,但我不在乎了。不读书,就没有了灵魂,没有了灵魂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引自一位失学女童的书信  相似文献   

10.
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唯独我东方华夏亘古至今人种未更换,文明未中断.源远流长的文化,绵延不绝的文献,举世无比.人们常用"汗牛充栋""浩如烟海"来形容我国典籍之丰富,言语之中充溢着文化的自豪感.但是把话说回来,我国读书的人并不多.半个世纪之前,文盲充斥,能够读书者很少.现在教育普及了,但是爱读书者却不多.据统计,中国人年均读书4.5本,而美国人年均读书29本,欧洲人最爱读书,年均读书量远超美国.  相似文献   

11.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但却有很多种答案。有的人为求知读书,有的人为敲门读书,有的人为修养读书,有的人为猎奇读书,有的人为消遣读书,也有的人觉得读书没什么用,所以不读书日前《人民日报》披露一组数字,2011年中国人均阅读图书4.3本,而韩国是10本,俄罗斯是20本,以色列是60本,等于中国人的13.9倍。有专家分析,中国人读书量之所以明显降低,主要原因是"功利性"作怪,因为读书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所  相似文献   

12.
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周国平喜欢读书,他在《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的文章中谈到了"创造性的阅读"。他告诉我们要把自己的生活当做正文,把书籍当做注解;听别人的发言是为了使自己能说话;以一颗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周国平说他读书有三个特点:第一个是"不务正业",什么书都看,不受专业的限制;第二是"不走弯路,直奔大师"。一个人不应该把时间浪费在比较平庸的作品上,一个人读什么样的书,其实跟自己的精神成长关系非常大,可以说你  相似文献   

13.
刘建军 《中国教师》2012,(18):61-62
<正>当代社会,教师中存在着不学习、不研究、不合作的现象。一些教师由于种种原因也变成了不喜欢读书的教师。在我看来,作为一名称职的教师,除了爱教书外,还要爱读书,以自己的行动影响周围的教师,使教师的读书习惯影响学生、影响校园、影响社会。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校园真正成为书香校园,让我们的民族真正成为爱读书的民族,让爱读书的习惯真正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下是我多年读书获得的几点深切体会:读书,让我品味美好人生一本好书,使人兴奋,使人乐此不疲,使人品而有味,读而神往,让人真正体会出读书的乐趣与奋进的力量,从中感悟书香魅力和体察美好人生。  相似文献   

14.
微言选粹     
《陕西教育》2014,(4):40-40
思想聚焦:不读书的人,认知的范围只局限在自己的思维里;只读一点书的人,对世界的认识也只是一知半解;习惯读书的人,会看到一个更宽广、更复杂的世界。书可以让软弱的人变得坚强,让人学会独立思考,但切忌形成自我思维,不要读得太高,忘记了怎么下来。读书的最终目的,是寻找内心的光明,遇见最好的自己。  相似文献   

15.
印第安人有这样一个说法,说人走得太快了,灵魂就跟不上,所以匆匆赶一段时间的路,就需要停下来,歇歇脚,好让灵魂跟上身体的步伐。这个说法确实值得我们现代人好好思索一番。在这个忙碌的时代中,我们确实需要找一个时间停下自己忙碌的身体,让自己的人生休闲下来去体会人生的意义,在纷扰之中找到生命的丰盈与美好。  相似文献   

16.
读书改变人生,知识改变命运。一个人不爱读书,这个人会愚昧无知;一个民族不爱读书,这个民族是可怕的,是没有希望的。世界上有两个国家的人最爱读书,一个是以色列,另一个是匈牙利。以色列人均每年读书64本,占全国人口80%以上的犹太人,人均每年读书达68本之多。犹太人有个习俗,当孩子出生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上一点蜂蜜,让小孩去舔(tian)《圣经》上的蜂蜜,通过这一舔,让孩子对书产生美好的第一印象:书是甜的。当孩子稍稍懂事时,几乎  相似文献   

17.
读书与写作     
语文好的人必定是喜欢读书的人.但读书不是为了考试,读书是一种创造.读书是积累知识的过程,多读书能增长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让自己聪明起来.读书需要读好书,读好书可以陶冶情操,丰富人生的阅历,充实个人的精神空间.  相似文献   

18.
朋友都是镜子,这是我的择友与交友动机。文如其人之说是古人总结的,我经过自己的验证也觉得基本正确。所以我的读书便也和交友差不多了,寻书选书读书也成了择友与交友的过程。朋友是镜子,读书不也就是为自己的灵魂寻找镜子,或者说是给自己的灵魂照镜子吗?而人生的不同阶段里,灵魂也是在成长变化着的,那么寻找的镜子或者说朋友的结构也就会不同。  相似文献   

19.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书是人们生活中的一大乐趣.我坚信,只有让我们的灵魂融入书的海洋,让书的内容融入我们的生命,才能有一个比海水更为广阔的心灵空间!  相似文献   

20.
李永建 《今日教育》2013,(11):53-53
一位作者在从德国法兰克福飞往上海的飞机上,看到了这样一幕:不睡觉玩ipad的,基本上都是中国人,而且他们基本上都在打游戏或看电影,没见有人读书。在作者看来,现在的中国人似乎有些不耐烦,难以坐下来安静地读一本书,他们缺少一种满足的安宁。读书是个苦差使。与其他事情相比,读书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而且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考虑,投入和产出很难成正比。但是,我们或许忘了读书的另一个重要功能,那便是安顿我们的灵魂。读书能让我们倾听内心的声音,并能传达我们内心的声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