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何一个民族由特定的人群、时空组成,其组合运行过程就是特定民族利用资源获得生存发展的过程。资源是由文化来利用与分配的,可以说,资源是由文化来定义的。没有无文化的资源,也没有无资源的文化。文化是规范利用资源的规则体系,民族文化的建构与适应本身具有维护资源利用格局的功能。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利用格局,是人类并存民族文化建构与适应的结果。民族与民族之间是靠文化来沟通的,对地球资源的利用应当立足于特定民族的文化,而不是“强权话语”,更不能肆意侵掠。拥有特定资源的民族通过技术引进推动传统的资源利用方式的发展创新,绝不是抛弃当地各族的传统资源利用方式。在地球资源利用过程中达成族际文化制衡,这才是人类可用续利用资源而获得生存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将西北原生态性与民族、社会、文化等概念联系起来,用审美的、艺术的思维来观照少数民族题材人物画创作。其意义重在以人文传统和人性品格,解读民族题材对人物画家施以影响的稳定性,体现和证明了民族题材的最终呈现不是一种符号,而应当是一种精神的建构。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为视角,探讨了多元文化、民族文化、民族教育的关系及其重要意义。认为作为民族文化遗传方式的民族教育应当体现自己的民族性,一体多元的中华民族德育,都是应当研究的对象;强调要防止、克服任何民族歧视观念,确立多元文化、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在教育过程中要以积极态度学习、借鉴、吸收各个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果。  相似文献   

4.
将原生态性与民族、社会、文化等概念的联系,用审美的、艺术的思雏来观照少数民族题材人物画创作。其意义重在以人文传统和人性品格,解读藏族题材对人物画家施以影响的稳定性,体现和证明了藏族题材的最终呈现不是一种符号,而应当是一种精神的建构。  相似文献   

5.
每一个民族,都是一条文化的长河,而每一种语言,都是这文化长河之中奔流不竭的水。语言不是无限的浮萍,它是深浑似扎根于民族文化土壤之中的一棵参天大树。语言不是枯燥干瘪的符号,它是民族文化的外化。是语言,  相似文献   

6.
通俗歌曲与民歌在“通俗性”方面有某种契合,但在民族特征方面又存在着较大的距离。而民族特征对任何艺术品种来说,从来都不是一个过份的要求。因此,通俗歌曲要真正在我国“落户”成为当今中国文化艺术种类中的一员,就应当在保留自身的基本属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融进民族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事业的发展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文化事业的发展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而民族教育政策对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在当下进一步凸显,所以民族文化的发展应当从完善教育政策着手,将民族文化纳入教材体系,开发校本课程,以促进多民族文化的进一步融合。  相似文献   

8.
国学不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也不是哲学、史学、文学,更不是宗教、意识形态。它的研究领域仅仅局限在学术文化的范围之内。它的性质,是全球化、现代化语境下民族传统文化的系统更新;它的内涵,是外来文明冲击下民族国家的生存诉求,近现代转型时期民族社会的秩序诉求,全球化与现代化双重挤压下民族文化的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9.
民族是人的身份,但不是一个具有自明性的身份。民族与种族不同,种族是一个自然概念,民族是一个文化概念。民族不是一个实体,而是一个文化的共同体。对民族身份的认同可以增强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但也要防止走向狭隘的和极端的民族主义;对民族的保护就是要保护民族的文化,就是要浸淫于民族的经典,保护民族的语言,但也要防止民族和国家的偶像化与符号化。  相似文献   

10.
元代科举制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科举实行时间短,规模较小,不是元代选官的主要制度.其文化根源是:宋代以后科举文化流弊众多;蒙古统治者主要采用由吏入官的选官之法;蒙元最高统治者不重视科举;元朝政权实行民族歧视政策;蒙古民族崇尚实用主义;元代疆域辽阔,统治者不可能将在汉文化土壤中孕育出的科举制运用于所有的被征服民族和地区.其中,元仁宗废止了诗赋取士之法,而定为以经义取士,这一规定文化影响至为深远.  相似文献   

11.
论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的辩证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研究文化的发展,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问题。这是在研究一个社会群体的文化发展中以及不同社会群体文化发展的比较中,必然要遇到而且必须要正确加以解决的问题。一方面,一个民族群体及其文化在发展中自然而然地要形成自己民族文化传统,也就必然要使自己群体的文化具有民族文化的特征;另一方面,任何民族群体的文化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都不可避免地要使自己群体的文化带上时代的特征。由此,这又必然要产生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的关系问题。而问题的实质在于,要使一个民族群体的文化更好地得到发展,就应当自觉地把文化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优良的民族传统和文化在现实运动中产生的积极的时代要求有机结合起来、辩证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2.
高校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主阵地。民族地区高校应当将文化自信教育与民族团结教育结合起来,以中国梦为导向,牢牢掌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动权。民族地区高校可以利用所在区域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民族文化的优势,开展文化自信教育,培养政治过硬的民族地区建设者,引导其投身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洪流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相似文献   

13.
学校不是一个方位的概念,不是一个地域的符号.更不是一组高大的建筑,而是地域上鲜活的生命意象,是高贵圣洁的文化殿堂。作为一所新建学校的校长.不应当把主要精力消耗在学校的硬件建设上,而应当自觉地担当起文化启校、文化立校的使命,用心思考和构建学校文化发展战略,用文化开启学校发展的美好未来。  相似文献   

14.
社会的发展、进步决不能离开优秀的文化传统,一个民族的延续,最重要的是民族精神的延续,民族文化的延续。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或者放弃自己传统文化的民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仅仅因为生理上的存在而不具有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标识的人群,是不能称之为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实际上是经过了时间的考验,经受了历史的洗礼,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文化认知是文化自信的基础;文化自信是民族认同的根基。壮族在历史上没有完成民族内部的文化整合,尚未实现从文化认知到民族认同的转化、交融与整合。虽然壮族人知晓自己的民族身份,但是,不甚了解壮族世代一脉相承的民族发展历程和杰出文化成就,因此,应当强化壮族历史文化的认知教育,以文化认知为起点,以文化自信为纽带,实现从文化认知到民族认同的转化,建构理性的壮族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16.
<正>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语言的教学,语言是文化的深层编码,是一个民族的集体精神。罗素曾经说到,语言不是我们可以只管使用它,而无须注意其本身的一种媒介。如果说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结晶,那么,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民族精神的培育。语文教育是母语的教育,汉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历史的积淀和独特的文化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7.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五权宪法的理论基础,由此可知,作为三民主义之首的民族主义对五权宪法的意义尤为重要.这种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五权宪法要维护民族自主,即始终坚决维护民族主权;第二,五权宪法要实现民族自强,使中华民族迅速走向富强,不再遭受外侮;第三,五权宪法要坚持民族自信,自信从中国所拥有悠久历史文化中能吸收充足的文化养分来推进中国的宪政建设,而不是照搬外国的文化.  相似文献   

18.
大学英语教学与文化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引言 语言不是单纯的,它与人类的各种文化密切相关。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随民族的发展而发展。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  相似文献   

19.
没有一个民族不是借助外来民族文化丰富自己民族的文化,进而促进传统文化的不断前进的。族内交往与族际的整合涵盖了民族交往的全部领域,而民族交往和整个人类历史的演进是同步的。因此,考察民族交往(特别是族际交往)的历史,就不难发现世界历史的演进规律。  相似文献   

20.
民族经济的发展并不一定必然导致民族文化受损,二者的关系也不是相互矛盾的。事实上,民族经济与民族文化是嵌合在一起的,民族经济不可能游离于民族文化而独立,民族文化又必然要以民族经济为依托。民族文化与民族经济作为民族发展问题的两个重要方面,是可以整合,形成良性互动的。具体说来,可以将民族文化作为一种资源手段或工具在经济发展中加以积极运用,将民族文化进行资本化运用以为民族自身的全面发展提供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