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随着后现代主义在我国的流行,反理性主义思潮似乎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在这种背景下,在我国当前教育改革发展过程当中也存在着一股反理性主义的教育思潮,突出地表现在诸如:教育无目的论、感悟体验的教育过程观、建构的主观的不确定的知识观、“怎么都行”的教育研究观等方面。那么,如何看待理性及其理性主义教育观的历史命运,如何应对反理性主义教育观的冲击,是我们必须很好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自由教育三题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自由教育是西方教育思想上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潮,对西方数千年教育理论与实践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通过介绍自由教育概念内涵的历史演化,分析了自由教育思想中所包含的人道主义、理性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概括了今天自由教育理念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并就自由教育的必要性进行理性辩护。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影响日益扩大。后现代主义思潮具有反本质主义、反理性主义、反传统主义的基本特征,在这一思潮的影响下,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存在着话语交往正当性不足、话语内容真实性弱化、话语语境适切性背离的难题。要始终坚持"以理服人""以学养人""以情动人""以文化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4.
从后现代主义的起源、流变及其表现形式来看,后现代主义思潮具有反传统、反理性、多元化、自组织等特征.这种思潮已经波及科学及教育领域,正在并将继续对教育科学的理论及实战产生诸多正面、负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一、后现代主义与教师观后现代主义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逐渐成为西方社会中重要的文化思潮。但由于后现代主义缺乏统一的理论基础,以致国内外学者们无法给其一个准确的定义。随着"技术统治"、"工具理性"、"科学技术意识形态化"等概念的提出,出现了强大的反科技理性思潮。人们对科技理性的质疑成为思想文化领域的研究热点,倡导怀疑和否定的后现代主义思潮逐渐产生。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包括:批判理性主义,崇尚非理  相似文献   

6.
当代教育的理性主义倾向评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当代教育存在看明显的理性主义倾向。理性主义教育是在理性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它重认知和知识,轻情感和经验。在理性主义教育中,由于学生的理性是在损害感性和非理性素质的情况下得到强化的,因而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系列的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7.
当人们沉醉在工业文明带来的巨大的物质享受中的时候,也深深地迷恋于它所创造的文化,因而崇尚科学理性,重视事物的功用价值,认同事物以某种固有方式所构成的独特理解,成为这一时代意识形态的显著特征。然而,在现代主义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中,人们的认识与行为局限于某一特定的理论建构中,这显然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多样性与事物解释的多维性的理论现实,因此出现了以反理性主义、反结构主义、反构成主义为主要特征的后现代主义理论思潮,这也就不足为奇。  相似文献   

8.
论非理性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完整的教育应是理性教育与非理性教育的统一体,它们两者是相互关联的两种教育范型。作为完整的人所独有的属性,理性与非理性也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而在科学主义理念支配下的教育却往往桎桔子理性目的,漠视非理性及其教育,致使人的发展异化,丧失了主体的独特性。因此,将非理性及非理性教育纳人塑造完整的人这一视野进行考察和辨析,同时,严格地界定理性教育与非理性教育、理性主义教育与非理性主义教育,是构筑以完整的人的培养和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旨趣的教育发展模式所必须的,也是时代精神向现代教育提出的要求。非理性主义教育建立在人本主义教育思潮的基础之上,予当代教育以重大影响。其负面影响是过于夸大了情意等非理性心理意识在教育中的作用。此外,它与理性主义教育在人的本质观、精神现象本质、认识方法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对峙,各执一端,失于偏颇。因而,理性教育与非理性教育的整合,将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主流。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主义崛起于西方社会的五六十年代,作为一种影响深远、涉及面较广的化思潮,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一切主要方面进行了批判和解构,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后现代主义那里,现代性的基础是理性主义,为此,他们高举非理性主义旗帜向理性发出了诘难和挑战。章从后现代主义思潮入手,阐述了后现代主义对理性主义的批判及其立场和主张。同时,通过对后现代主义视野中非理性主义所持观点的简要评价,探讨非理性主义价值观对我国现时代所产生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三种反教育现代化思潮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发生意义上,教育现代化思潮和反教育现代化思潮几乎是共生的,由于20世纪后半叶以来“现代性的困境”,反教育现代化思潮十分活跃。依此背景,文章梳理,评析了三种反教育现代化思潮--教育现代化过时论,模糊论和危机论,指出中国既要追求教育现代化,又要在教育现代化和反教育现代化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  相似文献   

11.
我国学校教育过程在"交往理性"的掩盖下,扭曲变异形成"情境理性主义"病症。"情境理性主义"有使教育产生"既无法规训知识,也没有生成主体人格"的倾向,并带来诸多教育困惑。对"情境理性主义"的批判,笔者提出把"情境理性"区分为"制度理性"与"个体理性",并指出"情境理性主义"困境的出路在于加强制度公共理性建设,从而实现教育培养真正人之目的。  相似文献   

12.
教育为什么要培养理性精神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理性关系到生活目的和生活价值的决断和追求,表现了人的自我负责精神和自我治理能力。理性的人具有个人生活和公共生活的洞察力和明智地处理社会事务和个人事务的能力。现代理性主义教育导致的恰恰是非理性,而非理性主义教育又彻底放逐和否定了理性精神。教育的强制主义和蒙昧主义造成的结果是在个人生活和公共生活中理性精神的缺失。重塑理性精神,必须以教育的启蒙为条件。  相似文献   

13.
康德和费希特的理性主义思想,为欧洲教育中发展理性思维,建立理性主义的社会观,教育观奠定了基础,深刻影响了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那笃尔普等人的教育思想理论的形成,康德主义影响十的教育学和心理学思想,是近代教育向现代教育发展的必要过渡,现当代西欧理性主义教育思想的发展主要是以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为代表,使教育科学深入到对人的思维过程和道德形成过程的研究,大大提高了教育目标的实现水平,但作为一种化现象,理性主义教育思想并未解决对普遍人的认识问题。  相似文献   

14.
黄林 《教育探索》2009,(6):102-103
后现代主义思潮具有反理性主义、反基础主义与反中心主义的理论品性。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于个人品德建设的影响是双重的。若消除后现代主义对个人品德建设的不利影响,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二可借鉴后现代主义的有益成果,三要鼓励个人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15.
理性的命运     
本文叙述西方近代以来关于理性的信念的演变:启蒙思想家以理性的权威代替了上帝的权威,但休谟却同时对理性提出了质疑;到了现代,人本主义者无例外地坚持反理性主义立场,而科学主义者在坚持理性的阵地上也日益退却,只有马克思主义者还坚持着对理性的信念。本文认为当代西方哲学这种日渐加强的反理性主义倾向乃是一种亟需诊治的精神病态,今天以马克思主义精神武器去捍卫理性乃是哲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6.
理性的命运     
本文叙述西方近代以来关于理性的信念的演变:启蒙思想家以理性的权威代替了上帝的权威,但休谟却同时对理性提出了质疑;到了现代,人本主义者无例外地坚持反理性主义立场,而科学主义者在坚持理性的阵地上也日益退却,只有马克思主义者还坚持着对理性的信念。本文认为当代西方哲学这种日渐加强的反理性主义倾向乃是一种亟需诊治的精神病态,今天以马克思主义精神武器去捍卫理性乃是哲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7.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近代西方盛行的一种综合性的社会文化思潮,其基本特征是反理性主义,反对中心主义,主张多元论,推崇平等对话。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广泛传播,对我国当代青年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一系列正负两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对中西传统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的历史考察与对比分析,可以揭示当前我国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教育发展应当倡导理性的人本主义,即崇尚科学理性才是发展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9.
"绝对理性主义"教育观会使教育教学走向冷漠和僵化,反理性主义教育观使教育教学滑向无序和肤浅,全面理性教育观寻求理性教育与非理性教育的和谐统一,倡导培养"完整人"的教学目标观、主观性与客观性相融合的知识观、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相结合的教学内容观、"指导学习"的教学过程观、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观、"平等对话的主体间性"师生关系观、发展性教学评价观、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教学研究观。  相似文献   

20.
高等教育要实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9世纪下半期至20世纪上半期,欧洲社会思潮出现了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欧洲传统的理性主义遭遇了前所未遇的深刻危机,即非理性主义思潮迅速兴起,表达了人们在物质文明迅速发展的同时要求关注个体命运和人类内心生活的强烈愿望。追其根源,主要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发生了背离,出现了"工具理性而价值非理性"的局面。因此,必须将人文教育和成才教育相结合,才能将教育变为成功教育。只有逐步实现高等教育中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整合,才能培养出富有人性的和正义感的公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