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具体的建设实践中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对“先工业化后社会主义化”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正确认识这一转变是更好地理解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不久 ,我们党颁行了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革命同时并举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其中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规模之宏大 ,鲜有前例 ,四年之中 ,把占人口 80 %以上的个体农民引导走上了合作化的道路 ,大大缩短了我党领导人所预期的时间 ,促进了农业生产协作和大规模的水利建设 ,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但就这场改造的整体而言 ,它造成了长时间内中国农村经济的单一化 ,生产劳动的单调化 ,分配体制的平均化 ,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速度大大降低。鉴今宜借古 ,本文就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失误 ,从反思与总结出发 ,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相似文献   

3.
“三反、五反”运动是建国以后在党政机关和私营工商业中开展的重要运动,它直接影响到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与方式,对新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教训是相当深刻的,值得我们反思。  相似文献   

4.
余大国 《历史学习》2001,(12):12-13
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要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农业合作化是党和政府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途径的重大决策,农业合作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本文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重点论述了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建设社会主义所必须,符合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发展这个马列主义的基本原则,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深入研究和进一步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社会主义所有制认识上的偏差,是造成过渡时期总路线局限性的主要原因。过渡时期总路线所规定的完成过渡的时间过于短暂。应该用历史眼光,站在时代高度来评价过渡时期总路线。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提出的“让资本主义绝种”思想,人为地过早消灭了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给革命和建设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后果:三大改造的任务提前完成,造成了社会主义经济形式的模式化和商品经济理论探索的中断。导致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走向误区。毛泽东在对待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问题上的失误,给我们今天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留下了许多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刘波  刘丽萍 《新高考》2007,(5):57-60
【考点指津】 1.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1)经济条件——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马克思主义不可能产生在经济十分落后的封建社会,必须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飞速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日益暴露的情况下产生。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导致了经济危机的爆发。正是基于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和破坏陛的深刻分析和认识,马克思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丰义所代替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刘波 《考试》2014,(3):32-33
<正>【专题梳理】一、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1.社会主义建设起步(1953~1956年)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年)  相似文献   

10.
生产力是人类全部历史的物质基础,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社会主义的确立又为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1.
国内学术界对社会主义改造意义的评价,有些提法或结论过于笼统,或不甚客观、实际。对这种状况的原因作了分析,对应如何评价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提出了看法,认为对这一历史问题的研究应本着客观、求实的态度,坚持科学的评价标准,既要注重当时的历史条件,又要以历史发展的眼光,站在时代高度,予以更切合实际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经济“全球化”以势不可挡之势迅速波及到世界各国,对其政治、经济、化产生了深刻影响。本客观地分析了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所产生的必然结果。这是历史的客观要求,是一种进步的历史趋势。进而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前景与命运。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追求的目标是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公平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一个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更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制度必然会有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效率。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正是为了克服资本主义的社会弊端,把实现更好的公平和更高的效率作为其目标的。  相似文献   

14.
谢云洁 《考试周刊》2008,(47):231-232
1953年9月,中共中央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决定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当时预见大约需要三个五年计划,或者更长一些时间,实际上从1953年至1956年,新中国仅仅用了4年时间就完成了。总的看来,党对社会主义改造的领导是必要的、成功的。但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由于过于急促和粗糙,遗留下一些问题。那么当时出现"过急""过快"的原因是什么?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15.
毛宏良 《中学历史教学》2007,(1):29-32,77-78
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工人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逐渐高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诞生,指引着工人运动沿着正确的道路迅速发展。1871年.法国巴黎工人阶级建立的巴黎公社,第一次尝试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权。19世纪七八十年代,国际工人运动出现了新高潮,第二国际建立。二十世纪初,列宁主义诞生。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要点一过渡时期总路线 (一)过渡时期从1949年10月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这时期分两阶段:第一阶段,1949年10月至1952年底,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起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为有计划的经济和社会主义改  相似文献   

17.
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腐朽的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从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来看,并没有表现出其垂死性和腐朽性。相反由于高科技的推动和资本主义内部的自我调节,其生产力不断高涨,经济危机爆发的周期延长,工人运动趋于灭亡,似乎表现出其社会的进步性,但资本主义最终不能摆脱其灭亡的命运,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18.
刘新宇 《历史学习》2005,(12):20-21
考点扫描:1.新中国民族政策的原则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2.少数民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后,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或土地改革。民主改革通过和平方式废除剥削制度,消灭了阶级压迫,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少数民族先后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到20世纪90年代初,全国建立了五个省级自治区,一百多个自治县。这就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4.各民…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针对俄国社会的特殊情况提出了俄国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著名设想,这一理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学习借鉴资本主义的积极成果,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相似文献   

20.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是经济规律。然而,有学者认为,生产力自己不会发展,没有自己发展的动力,生产关系是决定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同时也就认为,一切剥削制度特别是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故一切剥削制度从价值标准判断都是公平合理的。笔者认为,"生产力标准"不同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而不是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资本主义剥削和剥削制度合理性的观点是强加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标准由生产力标准决定"是没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