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高校体育与竞技体育在21世纪发展的需要,提出了“亚竞技运动”的概念,结合实际对竞技体育项目做符合高校和学生实际的改造所形成的亚竞技运动是一个充满时代气息,符合社会和学生发展需要的运动形式,它是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历史上文化融合的必然产物,它更强调体育人文精神,不仅符合21世纪高校体育发展的要求,还能促进青年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为终身体育提供保障,必将有效地促进高校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高职体育教育是"通识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既要培养高职学生的体育意识,又要培养学生就业所需的身体素质和就业技能,为高职学生就业创造有利条件。基于此导向和就业能力,我们要摒弃现有高职体育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发挥高等职业教育的优势,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体育理论、体育课程体系、体育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各项素质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竞技体育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和成长出路问题日益严峻.高校"体教结合"模式给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就业能力的提升带来了新的命题.本文以高校"体教结合、省队校办"模式这一新视角,探析竞技体育人才在就业目标确立、就业资本积累等方面存在的现实困境.以运动员、运动队与高校等三方共同参与、有效互动为基础,从就业目标的确立、职业生涯的规划以及就业竞争力的提高等环节入手提出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4.
万玮 《河南教育》2010,(4):30-31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给高职院校毕业生带来的就业难问题,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教学应与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观念教育相结合、与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相结合、与社区体育和毕业生就业相结合,利用专业优势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直面社会的竞争意识。  相似文献   

5.
前言在体育课教学中如何对待竞技运动的问题,我国教育界一直存在着截然相反的两种观点。学校体育也有传递竞技运动文化的任务,应当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竞技运动教育;但由于竞技运动与学校体育的目的不同,将竞技运动纳入体育教材的内容,必须遵从教育规律进行必要的加工改造,使之符合教育的目的、符合学校条件、符合学生的发展和需要。一、竞技运动在学校体育中的作用与地位  相似文献   

6.
高校校园竞技体育文化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广大师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活跃校园气氛,培养体育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竞技体育的定义、内涵、特征和功能,指出竞技体育文化仍然是高校体育文化的主流;同时,高校校园竞技体育应根据高校体育和学生的特点,适当减少竞技体育的"竞技"性,增加非正规性竞技体育以提高其娱乐性,对高校深入实施素质和健康教育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一、竞技体育在学校体育中的作用竞技体育是体育最本质的功能,它能培养现代社会特别需要的竞争参与意识和个性特征,符合学生争强好胜、勇于表现自我的年龄性格特征。它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体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竞技体育在学校体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体育教育的质量,本文深入研究考试内容和方法,利用"学分制"的优势,结合学校体育现状, 把"学分制"运用到学校体育考试当中,充分发挥考试诱导教育的功能,使教育内容和考试内容相统一,推进学校体育教育的改革,实现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的根本目的,体现"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从学生的个体实际出发,发挥个体的体育优势和体育才能,更好地落实学校体育为终身体育、竞技体育服务的宗旨。  相似文献   

9.
课余足球俱乐部教学是新时期新形式下体育教学改革出现的新事物,它符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课余足球俱乐部教学能充分发挥教与学的优势,拓展教学时间和空间,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强化特长,培养兴趣;它能实现课内外一体化,学生在一种和谐,融洽,愉快和充满竞技的活动环境中身心健康、个性特征、体育专项素质获得全面发展,使高校传统体育教学与课余足球俱乐部教学有机结合,优势互补,达到"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体育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江苏省竞技体育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即改革开放前的起步阶段和改革开放后的全面发展两个阶段。改革开放前江苏省竞技体育体育发展经历了起步与文革的停滞倒退;改革开放后的江苏省竞技体育经历了恢复、拓展、深化三个历程,并依托中国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基础上制定了江苏省竞技体育的"举省体制",通过体制的不断完善与改革,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江苏省竞技体育发展的优势,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相似文献   

11.
竞技体育是一项蕴涵着人类对于真善美追求的竞技运动."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不仅是竞技体育运动的目标,更体现了人类伦理价值的诉求.竞技体育精神契合了人类的伦理价值判断,其目标蕴涵着人类自我超越的伦理精神,其规则体现并实现了伦理的公平与公正.科技是一把双刃剑,高科技在促进竞技体育发展的同时,也会使其陷入伦理的困境,并引发了一系列关于体育竞赛本质和体育伦理道德的冲突与争论.以SPEEDO等高科技泳衣事件为例,分析高科技应用于竞技体育中的优势与劣势;探寻平衡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的伦理支点,实现体育科技与体育伦理的良性互动,使竞技体育走出伦理困境.  相似文献   

12.
在高校范围内,对竞技运动作一些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改造所形成的亚竞技运动,将成为高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最佳结合点,它将为我国新时期的高校体育改革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推进高校体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通过"路径依赖"理论探寻安徽省竞技体育社会化、产业化进展缓慢,后备人才匮乏,具有竞争优势的项目少、竞技水平整体落后的内因,并提出扩大优势,缩小劣势,把握机遇和规避威胁的"帕累托改进"的若干策略,为安徽省竞技体育发展的科学化、系统化、效益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江苏高校竞技体育格局及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全省高校看,竞技体育综合实力以南京地区的总体实力最强,这与南京是省会城市,云集了众多院校和名牌老校密切相关。苏北地区以地处徐州的中国矿业大学为龙头,其竞技体育优势已保持多年。苏南地区以苏州大学为盟主,其霸主地位无以抗争。而大部分普通院校的竞技体育水平较低,并且差距在日益加大。从江苏“两个率先”的目标出发,江苏高校竞技体育的着眼点应放在全运会、世界大运会,甚至更高级别的赛事上,具有奥运争光的雄心;然后整合各校优势,并结合地域特点,逐步形成竞技体育的传统或特色;高校体育竞赛可分层次进行,并加强对高水平运动员学生的学籍管理。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体育教学在高职院校教学中所处的地位比较尴尬,许多高职院校忽视了体育课的教学或是对体育教学缺乏创新精神和思考,因而造成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缺乏高职学校特色、与专业关联度不高、过于注重竞技体育、教学方式死板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降低了体育课程开设的意义,浪费了宝贵的课时资源,对于高职院校学生今后的就业也缺乏帮助。笔者认为,高职学校的体育教学和其他课程的教学一样,在符合课程体系标准的情况下,要根据不同的专业开设不同的模块,要体现出体育课程的实用性和职业指向性,才能够更好地为学生将来的就业作好准备。  相似文献   

16.
对内蒙古自治区退役运动员安置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退役运动员的安置是竞技体育的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为了解决竞技运动员的后顾之忧,从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退役运动员的就业安置应对运动员进行就业教育,加大对国家有关法规的宣传,转变观念,拓宽就业渠道,建立经济补偿制度等。  相似文献   

17.
"三元回归体系"教学是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改革和创新,建立一个既具有时代特征又符合当前学校发展要求的新的体育教学体系。本文对"三元回归"教学的指导思想进行了深刻的理论分析,指出了竞技体育与体育教学的共性与区别,体育课堂不应过分淡化竞技教学等。  相似文献   

18.
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民众竞技体育观是一个引人重视,却缺少系统化实证分析的问题,既往研究多为价值思辨,未能把握其具体表现的复杂性。本文以网易体育网站在伦敦奥运会期间的舆情为对象,通过若干典型案例,分别从国家与竞技体育的关系、成绩与竞技体育的关系、竞技体育中的体育精神及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的关系这四个方面对其展开系统分析,发现当前我国民众的竞技体育观从总体上呈现出"双重性"和"过渡态"并置特征,即静态的"传统"与"现代性"交错杂揉与动态的"传统"向"现代性"转化。形构这一双重特性的则是社会转型期间诸多深层的社会机制与文化观念。  相似文献   

19.
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体育战略方针的确立,将学校竞技体育发展推向了战略研究的新高度。加强学校竞技体育发展需要寻求学校竞技体育研究的逻辑基点,明确新时期学校竞技体育发展的价值定位。明确我国学校竞技体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将为确定我国学校竞技体育发展理念、策略提供新的逻辑起点和思考空间。我国学校竞技体育发展理念的确立要遵循其"教育性"的基本属性,注重凝练学校竞技体育文化内涵,突出多元价值主体,实现完整的人的多重主体性和合目的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体育是一项竞技活动,竞争是体育的灵魂,没有竞争,体育活动就没有超越和发展。小学体育课上,很多体育活动都可以激发学生的进取心,促使学生参与竞争,培养强烈的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由此可见,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上具有一定的优势。本文将从小学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的优势入手,对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的方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