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及实施途径陈佩芝德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把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和道德系统地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社会主义的德育就是教育者把社会主义所要求的思想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和品德,使...  相似文献   

2.
<正>德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性影响,把一定的思想和道德内化为学生个体思想意识、道德品质的教育过程,主要包括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德育是一个严密系统的渗透过程,在具体操作中,需要德育工作者具有一丝不苟的态度。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和特质,要求德育工作者充  相似文献   

3.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和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教育、品德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个性心理教育以及品德能力教育等,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搞好学校的德育工作,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归宿。一、坚持“德育为首”、“全员参与”,是搞好德育工作的前提众所周知的“德育为首”的提法,准确地描述了德育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它不仅仅是一个先进的办学理念,更是一个在…  相似文献   

4.
王勇 《教育》2011,(24):45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法纪教育、个性心理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所谓隐性德育,就是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教育目的是明确的、显性的,但采用的教育手段是隐蔽的,教育的内容、目的深藏在各类活动及载体中、隐藏在友好和无拘无束的氛围中,受教育者感觉不到自己是处于被教育的地位,而乐于接受教育者的思想,从而达到了教育者的预期目的。隐性德育的一个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它不带有强制性,而是靠学生自身的体验、感受来接受教育的,通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积累,逐步产生累积效应,进而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在实际生活中指导自己的行为。一、隐性德育的自然空间自然空间在一定程度上能对人的思想和…  相似文献   

6.
德育内容是指用来培养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政治思想道德观点、原则和规范体系 ,是用什么样的世界观、道德价值观、道德原则和具体的道德规范来培养年轻一代 [1]。它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 ,是德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服务于德育目标 ,受制于教育目的、德育任务、时代发展要求和学生思想品德水平。随着时代的发展 ,德育内容呈丰富性和融合化趋势发展。一、德育内容的丰富性1 从德育内涵看 ,德育是政治思想品质和道德品质教育。德育具体内容包括以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中心内容的思想素质教育 ;以政治方向、立场、原则、路线为主要…  相似文献   

7.
思想品德教学是教育者和有客观存在教育者双边活动的过程。德育的目的就在于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方法、途径,使受教育者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在这个过程中,受教育者并非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处于主体地位,其思想的形成、变化、发展,最终通过自身内在的思想矛盾与斗争,把各种外在的教育和影响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即外因通过内因起作  相似文献   

8.
冯国首 《甘肃教育》2000,(12):10-11
德育工作的要素,有内外之分:外部要素主要是指德育环境,包括自然界、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而就学校内部而言,德育要素则是指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目的、德育内容和方法等,其中主要因素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他们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便是德育的功能,即效果。由此可见,一个学校德育工作的成效如何,主要取决于教师(即教育者)和学生(即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从教师的角度讲,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管理、教育、灌输和引导学生的思想、言行;而学生,除了认同、接受、内化教师的管理、教育、灌输,约束自己的言行外…  相似文献   

9.
浅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原则马国彦思想政治教育是成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教育者按照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对成人学主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其主要任务是使成人学生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形成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培养符合...  相似文献   

10.
一、正确处理思想教育和知识教学的关系 育人是学校教育的目的。作为教育者,必须把育人放在第一位,深刻挖掘教材的思想内容,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使学生逐渐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1、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 如果教师只是片面强调智育,认为教学的任务仅为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只管教不管导,那么,既不能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又无法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课前的组织教学很重  相似文献   

11.
德育是教育者(教师)按照一定的社会和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学生)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是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教育、品德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个性心理教育以及品德能力教育等,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和国家交给学校和教育者(老师)的重要任务。党中央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未成年人心想道德建设的关心和决心。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德育与心育     
薛永宽 《班主任》2004,(8):9-10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德育重点解决的是人的社会倾向性问题,即"个体品德的社会化".德育的内容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心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使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发展其个性的教育.心育重点解决的问题是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即"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心育的内容包括:学习心理指导、青春期教育、情感教育、人际关系指导、健全人格教育、耐挫力教育、职业准备教育等.尽管德育与心育在教育的侧重点与内容方面不尽相同,但二者是有内在联系的,弄清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在实践上如何把握二者的联系与区别,有助于增强德育的实效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  相似文献   

13.
一长期以来 ,我们的德育内容虽然丰富多彩 ,但方法却相形见绌 ,主要是摆事实、讲道理的“说教式”、“灌输式”的方法 ,使德育具有明显的智育化倾向。教育者总是把教育对象的心灵视为一张可任意书写的“白纸” ,以居高临下、绝对正确的权威姿态对德育的基本概念和准则进行“语文”教学式的讲解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树典型来对受教育者进行正面教育 ,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 ;希望通过教育者的循循善诱、启发自觉、以理服人来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 ,从而明辨是非、善恶 ,提高思想意识。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许多教育者都感到在这种“说教式”、…  相似文献   

14.
<正>道德品质教育是遵循德育过程的规律,围绕德育任务来进行的。小学德育必须研究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和思想品德形成的特点,并采用不同于成人的原则和方法。小学生的道德品质是由知、情、意、行等要素构成的。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影响学生知、情、意、行的综合过程,也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知,是指学生的道德认识,它是学生在实践中产  相似文献   

15.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是教育者把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意识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它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涉及的范围和性质。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开展活动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大学德育方法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德育方法新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涂益杰,许克毅所谓德育方法是指教育者针对教育对象实施思想教育用以培养、形成和巩固受教育者品德所采用的方式和手段。德育的科学方法是德育过程中的必要环节,是实现教育目标、任务的重要保证。没有方法的科学化,也就没有德育整体的...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德育思想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邓小平德育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德育战略方针、战略任务和内容、战略重点、德育工作原则和方法等德育理论问题上都作出了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的新概括。邓小平德育思想是新时期德育工作的科学指南  相似文献   

18.
一、德育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它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但由于许多教育工作者认识上的不足,把德育简单地理解为道德教育或政治教育。甚至有些教师把德育理解为政治课教育,认为学校教育中的德育是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强调德育是一种认知过程,而不是一种品德的养成。当然德育也不仅是学校德育,按其发生的场所还包括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三者是按学生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所经历的德育形式来划分的。而学校德育教育是德育养成和品德内部矛盾运动的主要场所,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道德影响的活动。  相似文献   

19.
自我控制是德育得以实现的必要途径,是充分发挥学生自身在德育中的主观能动性,切实解决德育中“要我这样做”而不是“我要这样做”的问题,改变德育被动为主动的局面。实现由“自在之我”向“自为之我”的飞跃。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按照教育控制论的观点,如果把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作用称为教育者的输出,受教育者所接受的教育作用称为受教育者的信息输入,那么受教育者的输入质和量就不一定等于教育者的输出量和质。因为,高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道德认识和评价标准,接受、拒绝或不完全接受教育者对自己主体的信息输入。这种输出与输入之所以出现接  相似文献   

20.
我们常说:教育学生首先要教会学生做人,学会做人的核心就是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因此,教育者必须把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德育.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的总称.在与时俱进的新形势下,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心理特点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加上社会环境的多样化,这给学校德育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德育的方法可以说是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