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8 毫秒
1.
语言和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任何一种具体的民族语言,总是跟该民族的文化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由于语言的千差万别以及各民族文化的不同,每个词汇所传达的含义也不尽相同,语言文字的应用,离不开对该语言的民族文化背景的了解。本文主要从称谓词的使用来说明同一词汇在中英两种语言中的不同含义。  相似文献   

2.
谭娟 《考试周刊》2009,(37):44-45
本文通过探讨汉英两种语言中色彩词汇的运用,说明由于生活环境、心理因素、宗教信仰、认知方式、思维定势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不同民族的人们赋予色彩词不同的文化内涵。因而,了解并掌握这些词汇,对语言学习、翻译实践和中西文化交流都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3.
黄先敏 《广西教育》2011,(15):80-8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词汇是语言大厦的建筑材料,它或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思想、意识、心态和性格。认识和掌握词汇是掌握语言、了解文化的前提和基础。从意象指代、喻体、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及民族心理五个层面透视汉荚语言词汇的偶合现象,揭示中英文化的互通性和融合性,指出要学好语言必须学好这种语言的文化。  相似文献   

4.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词汇是语言大厦的建筑材料,它或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思想、意识、心态和性格.认识和掌握词汇是掌握语言、了解文化的前提和基础.从意象指代、喻体、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及民族心理五个层面透视汉英语言词汇的偶合现象,揭示中英文化的互通性和融合性,指出要学好语言必须学好这种语言的文化.  相似文献   

5.
英汉语都有着非常丰富的植物词汇,然而由于诸多的因素,英汉植物词的附加意义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从喻体(明喻、暗喻、借代、提喻、拟人和压头韵)的视角论述英汉语言中植物词汇附加意义的差异性,有助于更好地把握英汉语词汇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它充分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特色以及修辞手法的多样性。习语由于其形象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使其本身充满了表现力。恰当地使用习语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炼、生动而吸引人。了解汉英习语的特征差别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这些习语,欣赏这些习语的精妙之处,从而进一步了解这些区别所反映的中英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7.
从动物词汇"文化附加义"看中英文化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代表一种文化。作为语言最基本要素的词汇,也反映出不同文化的差异。同样的动物词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其“文化附加义”即文化形象也不尽相同。通过研究中英动物词汇的不同“文化附加义”,可进一步加深对中英不同文化的了解。  相似文献   

8.
语言代表一种文化,作为语言最基本要素的词汇,也同样反映出不同文化的差异。同样的动物词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其“文化附加义”即文化形象也不尽相同。通过研究中英动物词汇的不同“文化附加义”,可进一步加深对中英不同文化的了解。  相似文献   

9.
"liberal"根据解释,汉语应该翻译为"自由的"。在英文中"liberal"和"conservative"是一组反义词,但在汉语中相应的"自由的"和"保守的"却不是反义词。"自由的"相反的应该是"约束的",而"保守的"相反的却是"开放的"。特别是欧美人常常用"liberal"和"conservative"来形容某人的政治观点。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说某人的政治观点很保守,但是却不常说政治观点很自由,即使说也和西方人所说的"liberal"存在差异。因此对"liber-al"的翻译存在跨文化中的词汇缺项现象。本文借此主要分析词汇缺项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与此相关的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词汇教学问题。  相似文献   

10.
数字是语言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人类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它原本只是数字符号,但不同的文化赋予了它不同的意义。由于不同国家地区政治、宗教、民族的不同,不同语言国家对数字有了不同的喜好和禁忌。本文对比分析中英数字文化的不同,旨在让我们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11.
英汉两民族有着各自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造成英汉词汇概念意义和文化内涵上的不对应.只有把语言放在其相应的文化系统中加以审视,才能学好语言,用好语言.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汉语成语"龙马精神"的英译分析,就中、英文中关于动物"龙"和"马"的文化内涵差异作一简单的介绍,试图说明语言文字和民族文化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比喻用法涉及言语在语义场的根本变化,使人既能意识到言语的字面的意义,又能意识到它的比喻意义。联想意义是语言符号唤起的联想或是所给予的暗示,或是其内涵、外延对读者产生的印象。了解暗喻与联想在语言交流中的意义,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14.
英汉两种语言之间总是存在着词汇的对应关系 ,但并不是所有的词在对方的语言中能找到与之等值的对应词。英汉词义中的“貌合神离”、“文化冲突”和“貌离神合”现象 ,都充分说明了英汉词汇涵义的不等值问题。  相似文献   

15.
The current study compared eye fixation patterns during word and sentence processing in a consistent and an inconsistent alphabetic orthography. German and English children as well as adults matched on word reading ability read matched sentences while their eye fixation behavior was recorded. Results indicated that German children read in a more small-unit plodder-like style with more diligent first-pass reading and less rereading. In contrast, English children read in a more large-unit explorer-like style with a greater tendency to skip words, and more regressions. It is important that these cross-linguistic processing differences largely persisted in the adult readers. Orthographic consistency thus influences both local word recognition and global sentence processing in developing and skilled readers.  相似文献   

16.
蹇岸英 《海外英语》2011,(7):299+308
The paper analyses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from three aspects and tries to figures out the underlying reasons of those differences.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understand and learn about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and a good mastery of those differences can help us get rid of the communicative barriers and understanding barriers.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交流的日益频繁,跨文化间的差异与冲突也凸显出来.如何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克服交际过程中出现的障碍是跨文化交际取得成功的关键.跨文化交际不仅仅是语言的交际,更多的是非语言交际.人们的非语言行为与其所接受的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该论文主要从“气味”与饮食、“气味”与文化、“气味”与香水三个方面来解释“气味”及其所属的文化内涵,以及不同国家的人对气味的不同理解和接受程度.  相似文献   

18.
英汉民族的语言都有自己的内涵。这些民族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都可以从英汉词汇化内涵方面进行探析,从而弄清其在社会意识形态、民俗、联想意义、蕴含意义空缺等方面所存在的一些差异,旨在引起人们对英汉两种语言和化的对比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古今双音同形词的变化和发展, 并着重分析了标准的古今双音同形词与准古今双音同形词的区别和辨析。  相似文献   

20.
文章讨论汉英语言的语序与限定范畴之间的关系。对900句对的汉英平行语料的名词短语类型和语序进行赋码。利用Paraconc检索和分析平行语料,再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和比较汉英语言语序与限定范畴的分布情况。发现汉语的语序与其限定范畴之间有显著相关,即名词短语位于动词之前时倾向于有定,位于动词之后时倾向于无定,有定的名词短语倾向于位于动词之前,无定的名词短语倾向于位于动词之后,而英语的语序与其限定范畴之间没有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