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通过对宋元时期大曲、舞曲、鼓子词、转踏、平话、戏文、诸宫调、元曲等俗文学形式中的韵文进行考察分析,发现《中原音韵》的车遮韵仅仅出现在诸宫调、散曲和杂剧中。这一发现证实车遮韵的产生最迟不超过11世纪末,它在当时的应用范围相当狭窄,毛晃所言的"中原雅音"当为宋时汴京人语音。  相似文献   

2.
兰茂《韵略易通》声调系统顺应中原汉语声调的历史发展主流,又记录了明代中期云南方言实际语音。平分阴阳,只是前清后浊,前阴后阳次序还不统一;受《洪武正韵》影响,入声独立存在,并配阳声韵,之后韵书则配阴声韵。兰书较好地保存了明代的实际语音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语音的历史变化和差异。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陆游现存的144首词的用韵情况进行考察,其词用韵可以归纳系连出19个韵部,基本与王力先生考证的宋代音系相吻合,但也存在出韵之处。同时它也反映一些当时的实际语音情况,如入声韵尾混押、鼻音韵尾合流等。这对于全面地考察宋代音系,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王三》是抄本文献,伪字累累,且有不少脱漏。而《王三》反切的校勘对考察陆法言原书、开展古汉语语音研究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王三》反切的校勘分两步,一是根据《王三》本身反切、《王三》切语字形、音变规律、形义关系以及韵书、字书、韵图的语音材料确定小韵反切的讹误或脱漏,二是根据先贤时哲观点、形近原则以及韵书、字书、韵图的语音材料等改正错误的反切,补充脱漏的反切,尽可能恢复《王三》语音的本来面目,使其更好服务于汉语语音史研究。  相似文献   

5.
元代河北曲家的用韵与《中原音韵》基本相符,主要用韵特点与其他地区曲家一致,这反映了元曲是根据通语入韵的。《中原音韵》反映了元代的实际语音,代表了当时的通语系统。  相似文献   

6.
兰茂《韵略易通》较好地保存了明代的实际语音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语音的历史变化和差异。其声母系统与《中原音韵》具有一致性,充分承继了中原汉语的特点,其《早梅诗》代表着明代音系的声母系统。在中原汉语声母链中,兰茂声母系统承前启后,体现了从中古音发展为近代音相互连贯的承传关系,兰书反映了《中原音韵》之后汉语语音的进一步演变。  相似文献   

7.
本文描述了泗水方音的声、韵、调系统,分析了泗水方音的声母系统和普通话的声母系统的共时差异,联系中古语音系统对这些共时差异作了历史溯源。  相似文献   

8.
古城方言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城方言属客家方言的一个语支,本文主要在方言调查的基础上整理出声、韵、调系统,并与中古《广韵》进行系统的比较,以窥探其语音源流。  相似文献   

9.
陕西方言保留一系列ü韵的音,与普通话形成重要差异。这类读音实际是古中原官话的老读法,随着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官话地位的上升,这类读音已成为宝贵的语音遗产。方言语音只能活在人们的口头,如果不记录下来就会失传。陕西人珍爱自己的语音遗产,就应该将这些宝贵的读音记录下来,传之后世。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鲁迅、茅盾、赵树理的农村题材小说的代表性语段为例,从人物刻画和环境描写两个方面对其语音特征进行了多方面的考察与分析,发现文学语言的语音特色是作家语言个性在语音底层的主要表现,而语言个性是形成作家文学风格的重要因素,文学语言的语音特色为文学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声律美学基础。  相似文献   

11.
马晓 《江汉学术》2011,(1):91-94
二等韵的分用,是齐粱时期韵部演变最显著的特点,也是王力、周祖谟韵部划分最大的不同之处.透过谢胱诗韵,可以发现周祖谟的韵部划分更切合齐梁时期的实际语音,但其认为臻韵是属于<切韵>中的二等韵的观点不够确切,臻韵以及与之相承的入声栉韵的音韵地位实际上是假二等真三等.而王力的黠韵归曷部、鲒韵归薛部的观点尚需斟酌.  相似文献   

12.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方言是形成共同语的基础。一个民族由于各种原因形成了许 多种方言。普通话与现代汉语各种方言相互间存在着不少差异。如普通话语音和北京语音,普通话和各地方 方言,特别是和安徽各方言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通过对它们在语音、词汇、语法方法的对比研究,找出相对 应的规律,我们就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普通话语音训练,提高我们普通话测试水平。  相似文献   

13.
甘肃礼县方言声韵调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礼县方言属于中原官话区的秦陇片,其语音系统包括30个声母,32个韵母和4个声调,并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语音特点。  相似文献   

14.
语音意识的强弱对儿童的阅读能力有重大影响,因此训练儿童的语言意识十分重要,语音意识的训练包括训练学生的单词首韵和压韵意识、训练单个的音素意识和训练复合音位意识。  相似文献   

15.
甘谷话、礼县话中有一些读音相同的音节,主要是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舌尖前、后音与合口呼韵母相拼的一些音节,例如“租粗粟、竹出书如”等,学者们对其拟音有不同的看法,特别是对其声母部分与介音结合所形成的特殊音素争议最大。要真正准确地模拟这些音节,既要重视汉语语音声韵结合的规律,还要充分考虑方言中语音继承上的规定性、语音在生理上的制约性,因此要重视对等韵学研究成果的应用,当然更重要的是对该方言现实状况的准确分析。  相似文献   

16.
《琼林雅韵》的编著适应了明代中叶逐渐兴盛的南曲的创作及演唱需要。这部韵书平声不分阴阳,全浊声母依然存在,入声派入三声,其语音上的特点既不同于正宗北曲韵书《中原音韵》,也不同于正宗南曲韵书《洪武正韵》,颇有些不南不北的味道。这是由入明之后处于上升阶段的南曲积极吸收北杂剧的成份,进而演化成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南北合腔(套)所决定的。这种新的戏曲形式用韵特点主要表现在对入声字的处理上:入声字既可单独押韵,也可与平上去声通押,运用灵活。《琼林雅韵》平声不分阴阳,而又入派三声正是这种南曲用韵的记录和反映,因此它是一部南曲曲韵专书。  相似文献   

17.
我省明代正统年间(公元1442年)声韵学家兰茂的《韵略易通》是部划时代的著作。它第一次用“早梅诗”把传统的“三十六字母”归并为二十,实际上也代表了《中原音韵》的声母系统。这二十个声母就是现代汉语普通话二十个声母的前身。其功绩在我国语音发展史上是永垂不朽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方言语音最具典型特色的咸安区方言为研究对象,针对咸安区方言声调系统的偏误语音,分析偏误语音形成的原因,并与普通话教学相结合,针对偏误语音形成的原因,探索针对咸安人学习普通话声调的教学对策,以更好地帮助咸安人学习普通话。  相似文献   

19.
张咏诗韵     
张咏是宋初名臣,以卓著的政绩闻名,文学上也有较大成就,张咏现存诗149首,通过对其诗用韵情况的分析,与《广韵》所代表的中古音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张咏诗歌用韵的一些特点,这对研究宋初的实际语音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每一种语言都有一套语音系统和语义系统。一般认为语音和语义之间很少存在内在的固有的联系,它们的关系是约定俗成的(conventional and arbitrary),但在英语中却有一些词,它们的语音和语义之间是有理据的。经研究,本人认为,英语中存在着词汇语音理据(lexical pho-netic motivation)与修辞语音理据(rhetorical phoneticmotivation),前者的发音具备一定的语义功能,后者在特定的上下文中表达一定的修辞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