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简化是汉字发展不可逆转的走向.汉字简化起初着力于形体的演变,汉字从甲骨文发展到楷书其形体是越来越适合于人们的书写.汉字发展到楷书阶段,形体相对稳定,于是人们便从形体本身的笔画省减,另辟简化的蹊径.解放后,我国政府进行了两次汉字简化工作,第二次汉字简化由于出台仓促,缺乏社会基础,在试行十年之后被废止,但不等于汉字的形体就此定型不变,它还必将朝着既要摆脱繁难,又要传承文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汉字简化的现实并不能导致或验证汉字简化是汉字发展的必然规律的结论。自清末民初以来,颇多知名人士曾先后提出汉字改革的主张,有的甚至还提出应废除汉字,但并没有提高到"简化是汉字发展的必然规律"的理论高度。汉字在发展中,繁化、简化两种趋向并存,但在文改前,繁化一直呈强势,简化一直呈弱势。汉字不仅是语言的载体,保存了中华文明史,而且它本身就是文化,蕴含着古文化的大量信息。  相似文献   

3.
费锦昌 《现代语文》2006,(11):14-15
从1956年1月28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通过《汉字简化方案》,到现在已经半个世纪了.《汉字简化方案》的研制和推行是建设新中国的需要.五十多年前,我国是一个十分落后的农业国,满目疮痍,百废待兴.文盲占人口的85%.  相似文献   

4.
汉字的简化方式大致有简化原字、简化偏旁、废除今字保留古字、合并同音字等四种。《汉字简化总表》在发挥巨大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显现出种种缺陷。为适应社会需要,汉字还是必须简化,但是关键在于如何简化。现阶段汉字的简化在于精简汉字的用字数量,能顺利简化的汉字大致有四个方面,简化读音也是汉字简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5.
《商洛学院学报》2015,(5):60-62
考古研究表明,汉字的简化早在殷商时期就已经产生,且随历史时间的推移不断发生变化。以汉字形成于生活的关联为切入点,对汉字字形随历史时期的演变加以分析,并站在当代的角度下比较分析简体字的优势,进一步说明汉字简化是时代发展的需求,是语言文字进步的逻辑结果。  相似文献   

6.
汉字简化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社会上的批评之声不断,而德语正字法改革历经曲折在2006年也落下了帷幕.尽管中德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文字体系,一种为孤立语,而另一种为屈折语,但其两种语言的两次文字改革对于以后的文字改革避免走同样的弯路,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1949-1964年建国初第一次汉字简化活动的原因从学术、社会两个方面进行探索,旨在从历史背景阐述角度说明文字的发展不是单一的文化现象,更要受到社会方方面面条件的影响和制约。  相似文献   

8.
一、引言 汉字简化在本文中特指1949年以后开始的简化汉字的工作,不包括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  相似文献   

9.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同时也是视觉符号.文字的简化不仅受文字应用影响,也受到知觉特性的影响和制约.人们在感知文字时,就是在感知且概括文字的一些重要特征,当这些特征以某些方式被理解和固定下来,就形成种种简化方式.其背后的实质是知觉的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以及完形感知原则的交互作用,这些知觉特性不仅决定了汉字以何种方式简化,同时也限定了汉字在自身系统内所能达到的简化程度.  相似文献   

10.
严梅 《时代教育》2010,(2):32-32
汉字是一种古老的文字,随着历史的推进和时代的发展,汉字字体和字形都在发展。新中国汉字在“约定俗成,稳步前进”的方针下,公布了一批简化字,使汉字变得相对地好学、好记、好写、好认一些。继续使用简化字还是重新使用繁体字,成为近年来人们争论的焦点。笔者认为,应继续坚持使用简化字,将来文字工作的重点是加强对文字使用的管理,实现社会用字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11.
文字起因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产生于农业经济确立、氏族公社出现之后,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探究文字起源的重点是前文字,前文字具有自己的特点,最初的文字应有象形与指事两种类型。早期文字用于人类交际,且用于人神交际。华夏文字起于多源,汉字是华夏文字多元起源的优胜者。汉字产生于距今10000年至4000年之间,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创制期,二是形成期。汉字创制于母系氏族时期,即传说中的三皇时代,时间界限为距今10000年至5500年前后,这个时期的汉字属于当时华夏文字的一种。汉字成熟于父系氏族时期,即传说中的五帝时期,时间界限为距今5500年至4000年前后。  相似文献   

12.
汉字文化学是一门以汉字为核心的多边缘交叉学科,它的产生、发展有着相应的时代背景和历史背景。汉字文化学研究已经取得了丰厚的成果,但还没有形成完全成熟的理论体系,具体研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3.
留学生对汉字掌握的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汉语水平的全面提高。因此,学习汉字被看成是学习汉语必须通过的难关。文章从汉字教学和汉字识记两个方面剖析留学生汉字习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4.
本文概述了从周代至清代末期,汉语识字教学的发展轨迹和教材演变情况,指出了主要的经验和缺陷;勾画出了从20世纪初期至今,汉语识字教学的螺旋式演化过程;分析了分散识字的弊端,介绍了60年代以来多种集中识字实验的思路及经验,并联系日本有关专家的论述和实验成果,对90年代中国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存在的矛盾加以揭示,提出了今后汉语识字教学改革和理论研究应注意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5.
原始记号并不是汉字的前身,但它对汉字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在汉字演变的历史进程中,汉字抽象性、记号性的色彩不断增强。我们不能完全否认汉字的记号化,同时也不能过分夸大记号化,在现阶段,如何更好地利用汉字的表意特点,更大地发挥汉字的作用,才是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该文从汉字解释的角度,依次对“示”、“柴”、“神”、“禅”、“社”的神话意义进行了描述,在与古希腊及日本神话的参照下,指出中华民族曾经有过漫长的神话时代,这些神话的故事文本虽然消失了,但它们的意蕴却通过汉字保存了下来。本文对中国古代神话的存在及消失的可能性进行了简要的勾勒。  相似文献   

17.
多年来,国内学者一直混淆了“汉字性质”与“汉字类型”;两个概念,导致二者名异实同,都指汉字类型,这就造成汉字性质研究的滞后以及汉字所属类型的不确定性。汉字性质和特点,是现代汉字研究的理论基础。要确定汉字性质,就必须把汉字放到世界文字中进行对比研究,可见汉字的特性在于:汉字是理据性和审美性完美结合的形体结构;一个汉字就是一个独立音节;汉字是方块字。  相似文献   

18.
汉字既体现了造字者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观念。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转变,标志着女性失去了自己独立的地位、人格和权利,变成了男人和家庭的奴隶,人类历史的这一进程在古汉字中得到鲜明体现。  相似文献   

19.
字频统计是研究实际使用中汉字价值的一种重要方法。以往的字频统计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对汉字规范、汉字教学、汉字字典编纂、汉字信息处理以及汉字理论研究都起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基于语料库统计字频造成字频统计结果失真;统计缺乏统一而明确的统计单位,统计结果不科学等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满足文字统计要求的字料库,必须明确界定统计单位,划分不同层级的汉字统计单位,根据不同需要对其进行分类分层的字频统计。以印刷楷书为例,可以从描写、规定两个方面区分汉字单位。字的单位确定了,字频统计则可以根据不同的统计目的规定统计单位,便于统计数据的使用以及不同统计数据的比较,使得字频统计的科学性得到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