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SCL)是近年来教育技术和学习科学研究的热点,协作知识建构是CSCL的主要学习方式和学习目标,如何支持和促进协作知识建构是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在社会建构主义和对话学习理论基础上建立的基于对话的教学设计和基于研究与实践的协作学习过程模型可以作为一种系统的教学模式,引入到CSCL学习环境中来支持协作知识建构。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困难和问题调查,以及CSCL课程实践证明:旨在提高学生对话能力,促进学生不同类型对话产生和发展,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促进协作知识建构的教学设计和实施策略是有效的,学生在协作学习中能掌握并运用这些策略来促进协作学习。实现知识建构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Ubiquitous CSCL 的概念模型与关键技术要素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以自然、和谐的学习交互环境为主要特征的计算机支持的泛在协作学习(Ubiquitous CSCL)是近年来国内外CSCL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内容分析和归纳演绎等过程,探讨了Ubiquitous CSCL的概念模型、关键交互技术、普适终端技术、协作知识建构的基本过程和基于智能空间的交互模型。  相似文献   

3.
基于交互分析的协同知识建构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该指出,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SCL)主要研究协同知识建构的过程以及设计工具支持这一过程的实现,而共享、论证、协商、创作、反思和情感交流是实现协同知识建构的基础。目前,交互分析是明确CSCL中协同知识建构的本质、把握其规律的主要研究方法,其应用主要有四个方面,即通过分析成员个体和小组整体的知识结构变化、关系网络形成、互动结构、协同知识建构水平等来探讨协同知识建构的基本规律。该最后还分析了一个以这一方法来评估协同知识建构水平的研究案例。  相似文献   

4.
在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SCL)中,协同知识建构是其重要追求目标。然而如何评价CSCL中的学习协同是高质量的,却没有公认的标准。相应的,CSCL的评价及为达到理想标准的推进策略研究也就无法深入。本文讨论了研究协同知识建构过程的多个角度,然后把多种角度进行综合,提出了评价高质量CSCL协同过程的初步框架,并经过专家访谈和调查对此框架进行发展和确定,形成了一个较完善的指标体系,从而为研究形成符合期望的CSCL协同知识建构支持策略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SCL)是学习科学的重要研究领域。2021年,由全球90余位国际知名研究者共同参与编写的《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国际手册》正式出版。这既是对CSCL从1989年肇始至今整整30年发展的首次系统回顾,也是对CSCL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高度凝练和概述,标志着CSCL研究开始走向成熟。经过30年的发展,在理论和技术的相互塑造和相互驱动下,CSCL研究已经形成了基本理论、协作学习过程、协作学习支持技术以及研究方法四个方面的研究取向,并围绕如何理解理论基础的多样性和构建其融合关系、如何认识与组织协作学习过程、如何设计与利用技术促进协作学习、如何理解与构建研究方法系统等核心问题,展开了多角度深刻的探讨。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在面向下一代全真互联网的学习环境中,CSCL研究还需构建适应复杂理论发展的理论体系,探索面向生态系统的协作学习过程框架,开发技术与理论融合发展的协作学习系统,创建符合协作学习特征的研究方法系统模型,以适应新时代的在线协作学习需求。  相似文献   

6.
国际学习科学协会(ISLS)前主席,皮埃尔.狄隆伯格(Pierre Dillenbourg)教授是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大学(EPFL)培训及其技术研究与支持中心(CRAFT)的主任,也是《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丛书》(CSCL Book Series)的主编。本次访谈为中国读者提供了一个关于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SCL)的研究与发展概要。狄隆伯格教授认为,CSCL的贡献不仅在于为专业培训领域提供了增进知识生产的学习技术,更在于其所包含的一系列的概念、思想和取向等对整个教育系统的渗透。协作学习,无论有没有计算机,都不是一个可以自动导致预期学习结果的处方。CSCL研究者已经研究了导致小组(或团队)生产积极学习结果的必要互动类型,并将技术运用于设计、研究和增进必要的互动。应当从一个"整合的学习"的视角认识CSCL,可以借助对情节的设计和不同工具的支持,将CSCL活动嵌入到正式或非正式学习场景更为综合的活动系列中。与此相应,CSCL研究者提出了十个方面的研究主题:即社会互动与个人化、媒体有效性、共享知识的建构、模仿倾向、中介作用、脚本、互动分析、表征、计算装置和虚拟共同体。  相似文献   

7.
CSCL中基于对话的协作意义建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协作意义建构是CSCL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从对话的视角,探讨了协作意义建构过程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以具体的网络协作学习课程为案例,运用话语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协作学习过程中的对话类型、结构和功能,并深入分析了小组协作学习的过程。研究表明,协作意义建构的过程是一个对话的、社会性的实践过程,小组成员通过不同类型的对话来协商意义、建构知识、创作作品,促进学习者个体对小组共享的理解和意义的内化。认为基于对话的协作意义建构过程的循环模型,对CSCL环境设计、过程分析和评价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引言随着学习的社会属性越来越成为一种共识,协作学习越来越受到普遍重视;计算机技术的介入促成了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的诞生和迅速发展。[1]CSCL研究领域主要关注的是共同活动情境中的意义以及意义建构的实践,同时也包括诸如以问题情境设计为中介的小组讨论  相似文献   

9.
CSCL中基于问题解决的知识建构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本文通过分析三个CSCL(Computer Supponed Conaborative Learning,计算机支持的合作学习)学习小组的三次为解决问题而开展的专题研习活动,聚焦于CSCL小组的知识建构层冰及知识建构过程的研究.本文作者使用了参与性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和内容分析等方法,对三个小组的三次专题研习活动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在基于问题解决的知识建构中,出现了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线索,综合其他学习途径而实现新知识建构的特征;2.三个小组的三次专题研习活动中,有78%的知识建构达到了意义协商层;3."提问-响应"和"阐释-澄清"作为主要的知识建构的认知行为出现在三个小组的知识建构过程中,而知识建构层次能够达到意义协商层的小组,其知识建构过程还包括有"冲突-辩论"和"综合-共识"的认知行为;4.知识建构是一种学习者之间分享知识、深化认识和意义协商的开放性的互动活动,而非教师担当权威控制的互动活动.  相似文献   

10.
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omputer-SupportedCooprative Learning,CSCL)是协作学习相关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小学开展协作学习的主要模式。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支持下,CSCL使得小组成员的交流与协作更加便捷与充分,交流的手段与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由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变为包含文本、语音与视频等多种媒体手段在内的网络协作,计算机系统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灵活便捷的网络协作特性共同造就了CSCL无法阻挡的魅力。CSCL是一个包含多种功能模块在内的复杂计算机系统,各个功能模块用…  相似文献   

11.
学生的数学观由数学知识观、数学学习观和数学自我概念3部分构成.在数学教学改革和内隐社会认知大行其道的背景下,把内隐社会认知和数学观的研究结合起来,了解学生内隐的数学自我概念是必要的.采用内隐联想测验和刻板印象解释偏差这两种内隐认知测量方法测量学生的内隐数学自我概念是可行的.未来研究中还可以尝试用其它内隐认知研究方法研究数学观.  相似文献   

12.
论认识     
从认识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来看,认识的对象是个别存在物及其全体,目标是所有存在物的一般存在状态和方式,认识的方法主要有归纳、推广、演绎、假设及其验证等,其中,假设是认识的关键环节,验证是认识的最终决定因素。借助假设及其验证,认识得以跨越经验的、有限的直接对象和超验的、无限的目标之间的双重鸿沟而成为可能,同时也将自身限定在对所有存在物的一般存在状态和方式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学习科学杂志》2013,22(1-2):27-61
In this article, I describe an epistemological framework and an associated research method. This framework focuses on the structural relations of individual and setting as experienced by the individual. Due to the fact that individuals may be perceptually attuned to phenomena at different ranges and time scales, researchers who want to understand cognition have to follow this changing field of attention. My analysis consists in zooming to identify patterns that simultaneously occur at multiple levels. Zooming, therefore, embodies a reflexive relation to different figure-ground relations in the attentional field of the individuals I study. To exemplify my approach to research, I use data from a physics classroom where students learn to explain computer-animated microworld events in terms of Newtonian theory.  相似文献   

14.
15.
具身认知:语言认知研究的跨学科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具身认知是第二代认知科学兴起后出现的一种认知方式.从哲学认识论、认知心理学和认知语言学等角度对语言认知的研究正是这种方法的体现,彰显出极大的应用价值,拓展出广阔的研究空间,并且在认知理论研究、认知语言学、应用语言学或者英语教学三个方面为语言认知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莆田学院学报》2016,(3):82-85
阐述人们对外在世界的认知是通过概念认知和修辞认知完成的。分析艾米丽·狄更生诗歌中的概念认知和修辞认知,揭示狄更生诗歌的艺术特点和诗歌语言背后的独特认知世界。  相似文献   

17.
认识自我     
认识自我是哲学的必然之路和光荣使命。从古希腊开始整个西方哲学史都对自我问题进行了探讨。然而,现代人对认识自我却显得较为冷漠。人类对自我的认识是哲学的使命和责无旁贷的任务,认识自我是人类延续存在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创造性认识是人类认识的一个本质的和内在的方面。从认识对象看,创造性认识 是以新的认识问题或认识矛盾为对象的;从认识主体看,只有具有创造力的人即创新主体才能从 事创造性认识活动;从认识过程看,创造性认识是探索人类未知领域的特殊认识活动;从认识特 征看,创造性认识的本质特征就是其创造性;从思维方法看,创造性认识的思维方法也具有探索 性和开创性,它不同于一般的、常规的认识方法和思维方法;从认识结果看,创造性认识是能获取 创造性认识成果的认识活动。  相似文献   

19.
《学习科学杂志》2013,22(2):293-300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