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过去,摄影记者只是拍照片。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记者朝多能化方向发展已成必然的趋势。不论是文字记者还是摄影记者,都应该而且都可能向对方学习,分别拿起对方的武器,在报道新闻中多方出击,为报纸提供及时的、符合新闻规律的稿件。 近几年来,文字记者拍出好照片的例子很多,以新华社老社长穆青为代表的文字记者,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摄影记者当中,以工人日报的于文国和中国青年报贺延光为代表,在1998年度中国新闻奖评选中,一举获得文字类的大奖,这在中国新闻史上是罕见的。 摄影记者写文字也好,文字记者拍照片也好,各有各的…  相似文献   

2.
王晓翠 《中国广播》2018,(12):72-74
本文结合第28届中国新闻奖广播类获奖作品和入围作品,探讨广播媒体在宣传脱贫攻坚战中先进人物和典型事例的报道方法及在更新报道形式、媒体融合探索方面所呈现出的创新点。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对中国新闻奖广播获奖作品所作分析、研究,并结合实际案例,分别从主题、思想、叙事、语言、文字、结构、同期声、媒体融合八个方面,探讨优秀广播新闻作品的策划亮点、采编特色、创作手法、传播要素等,力图解构获奖作品的“高颜值密码”,为广播新闻节目创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汪勤华 《中国记者》2024,(4):97-100
<正>从2022年第32届中国新闻奖开始,原先分设奖项的文字评论、广播评论和电视评论被整合为一。2022年第32届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获奖共22篇,2023年第33届共21篇,两届评论作品获奖数基本持平,而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改革前一年的2021年第31届中国新闻奖,获奖评论作品有29篇,相比之下,近两届评论作品获奖数量呈明显下降趋势,新闻评论类作品的评判标准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5.
许万全 《新闻前哨》2014,(10):10-11
中国新闻奖是经中央批准常设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的最高奖,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获奖作品代表着中国新闻界对新闻工作者业务能力和水平的最高评价。因此,中国新闻奖的评选在很大程度上对新闻业务工作发挥着"导向"作用。许多新闻工作者都非常注意学习研究中国新闻奖的评选结果,从中寻找自己新闻业务改进的方向。对于新闻版面,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中的要求是:"体现政治性、新闻性、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标题准确生动,照片、文字与图示兼顾,  相似文献   

6.
董晓玲 《青年记者》2017,(24):68-69
第26届中国新闻奖共计256件获奖作品,包括文字消息类、文字通讯类、广播专题类、电视评论类、电视直播类、网络新闻类等32个项目.其中文字消息类作品是每年新闻奖的重头戏,本届文字消息类获奖作品共21件,约占8%.在这21件文字消息类获奖作品中,一等奖作品1件,二等奖作品8件,三等奖作品12件;从内容上看,获奖作品涉及政治、经济、民生、社会、法律、军事等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一等奖作品《方永刚:真情传播真理》,不愧是一篇文字描写细腻生动,人物语言个性化,具有鲜明深刻时代主题的美文。  相似文献   

8.
《读刘白羽遗嘱及其捐赠单》获得了中国新闻奖副刊一等奖,许多朋友向我祝贺,我自己觉得,这篇说散文不太像,说杂文也不完全准确的“随笔”类文字,之所以能荣膺中国新闻奖的最高奖,最主要的一点,是作品把握了读者的心理脉动。我想,关于副刊类的文章,不论你文字多么优美,构思多么精巧,但若缺乏对时政的关心,缺乏对社会读者阅读心理的把握,或者满篇充满书卷味,作无病呻吟之文,那是难以为人关注的。因为中国新闻奖顾名思义是新闻奖,它不是一般意义的文学奖。即使副刊类作品,也必须具有新闻意义。去年秋天,这篇《读刘白羽遗嘱及其捐赠单》,从构思…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脱贫攻坚作出新的部署,吹响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进军号,并取得显著成绩.全国各大媒体进行了大量报道,产生了一批精品力作,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163位留下来的初心和使命》是其中之一.文章分析该作品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构思,并展示了创作者的感悟.分析其成功之处,有利于做好新时期反映时代主题和主旋律的...  相似文献   

10.
沈莉萍 《中国记者》2023,(3):117-119
<正>近年来,“一带一路”、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百年等重大事件接踵而至,考验着媒体对重大主题报道的驾驭能力。宁波日报报业集团不断创新媒介形态、打造媒体矩阵,积极探索重大主题报道创新,近年来屡获中国新闻奖和浙江新闻奖,这背后有什么独特的制胜“招数”和“功法”?与全国综合性媒体相比,地方媒体在新闻资源、人才等方面不占优势。  相似文献   

11.
邓筱菊 《传媒》2022,(2):83-84
人物通讯强调通过典型人物的塑造与报道凸显时代价值、彰显人物魅力,最终达到宣传效果。随着媒体融合的深入推进,受众新闻阅读渠道和兴趣日益多元化,如何更加立体地讲述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是人物通讯采写的主要问题。中国新闻奖人物通讯类获奖作品,为寻找相关答案提供了重要方向,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2.
红尘  刘延 《东南传播》2023,(8):18-22
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短视频新闻发展如火如荼,已成为新闻传播的热点形态之一。中国新闻奖应势而动,开辟出短视频现场新闻与短视频专题报道两条赛道,在传媒行业起着风向标的示范引领作用。本文以第31届中国新闻奖短视频新闻的25件获奖作品为研究对象,采用全样本编码解读,通过对短视频现场新闻与短视频专题报道在内容题材、叙事方法、技术运用和用户体验等方面的异同比较,来探讨融媒环境下两类短视频新闻的创新路径和创优规律,以期为主流媒体的短视频新闻内容生产提供创新方向,同时也为高校的融合新闻教学与创作实践提供参考示例。  相似文献   

13.
李玉翠 《今传媒》2022,(11):78-81
脱贫攻坚主题影视剧聚焦国家脱贫攻坚政策,不仅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也将“脱贫攻坚”的时代命题植入“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中,实现了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本文以新时代脱贫攻坚主题影视剧为研究对象,从创作文本、叙事模式和观众的共情审美三个方面,分析、探讨了该题材类型的影像表达与文化内涵,为新时代讲好脱贫攻坚中国故事的影视剧创作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两位相距千里、互不相识又名不见经传的地市报摄影记者,竟然不约而同地在公交车上抓拍到不给老年人让座的相似画面——《视而不见》和《冷漠》,并且先后荣获了2005年、2006年度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填补了浙江、湖北两省当年度中国新闻奖摄影类获奖作品的空白。《视而不见》、《冷漠》前后荣获中国新闻奖决不是偶然的现象,它是地市报摄影记者在重大主题报道方面的一次新的突破,不仅拓展了地市报构建和谐社会、营造和谐舆论的报道范围,也成为摄影记者深入基层、勇于触及社会公德负面问题的生动典范。  相似文献   

15.
孙瑞 《今传媒》2024,(3):47-50
本文以第32届中国新闻奖66篇涉农报道获奖案例为研究样本,通过数据统计和文本分析发现,在报道内容上,重大主题突出、价值深度挖掘、对象更加聚焦;在报道形式上,云端互动传播、体裁复合交叉;在报道角度上,视角自下而上、语境高低转换,并在此基础上挖掘涉农新闻的报道特色与创新形式,归纳出正在转型中的新乡村图景,旨在为今后的涉农报道和乡村故事传播方向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今年11月初,笔者采写的文字消息《600家店铺为拾荒阿婆攒纸箱》(详见《海口日报》 2015年12月28日第三版),荣获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这篇仅有736字的消息之所以能获奖,除了深入扎实的采访、精益求精的写作之外,更关键的是“小切口”和“大主题”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7.
在第21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刊登在福建日报2010年12月26日2版上的《平潭大开发,共筑两岸人民美好家园》一稿,荣获消息一等奖。这篇消息的成功获奖,为我们大家提供了下述三点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一是主题重大,立意深远。"主题"这个词,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中的13件短视频新闻获奖作品的简要分析,得出其分别在选题、时效、创意、技术等方面的特点,为今后短视频新闻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9.
内容与平台是当前决定融合新闻传播效果最重要的两个因素,讨论媒介平台与内容的新时代涵义是融合媒介环境下刻不容缓的主题。本文通过对2018~2022年中国新闻奖融合创新类获奖作品的内容梳理与分析后发现,短视频平台的多渠道刊发、注重与用户的创意互动、走基层叙事内容、小视角大主题的切入方式等,逐渐成为融合新闻创新的标准模式,这对于思考新闻是什么、内容和技术如何齐步发展、自有平台的发展困境、县级融媒体如何突围等新闻业的现实问题提供了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杨欣  徐毅 《军事记者》2009,(4):20-21
历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都有军事类新闻作品,其中不乏精品之作。但从获奖的数量和级别来看,军队媒体与地方媒体还有一定差距。针对这种情况,结合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我们采访了部分中国新闻奖的评委和往届获奖作者,广泛听取意见,旨在探索出军事类新闻作品的精品之路,以提升军队媒体在全国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