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  相似文献   

2.
史铁生 《中文自修》2007,(11):50-51
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  相似文献   

3.
<正>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史铁生地坛,对于史铁生而言就等同于他的第二次生命。史铁生把他与地坛的关系看成宿命,“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经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相似文献   

4.
课文《我与地坛》比较多地流露出了作者史铁生的宿命意识。 有的地方说得很直接,比如在谈到“我”与地坛的不解之缘时,作者写道:“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宿命的味道”、“上帝的苦心安排”,说得直截了当。  相似文献   

5.
一、自然的治疗:地坛———人生的导师《我与地坛》是一篇感悟生命的诗歌。文章以“我”与地坛的“缘分”起笔,表达了“我”与这荒园的某种命运联系。作者说“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这里的“等”“等待”颇值得我们来推敲。我不禁要问:它(地坛)为什么要等待呢?而且还是“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让我残废了双腿”?其目的究竟何在?我们还可以就此不断地发问下去。但问题显然在本段内难以找到颇具说服力的答案。只是到了第5段时,我们才渐渐理出文章的一些眉目来。于是作者的内心…  相似文献   

6.
王宁 《湖南教育》2011,(4):58-58
在田野的对面,离我家很近的小山脚下,有两间呈T字形的房子,青砖,黑瓦,半开合,四周没有一间村民房,它孤零零地立在那儿,这就是王家祠堂。我在那里读完了小学。  相似文献   

7.
爱的种子     
我记得很清楚的一次经历是我第一次去寻找鸟巢和第一次去采集野菌的情景,当时那种高兴的心情直到今天还难以忘怀。 有一天,我去攀登离我家很近的一座山。在山顶上,有一片很早就引起我浓厚兴趣的树林,从我家的小窗子里看出去,可以看见这些树木朝天立着,在风中摇摆,在雪里弯腰,我很早就想能有机会跑到树林那儿去看一看了。这一次爬山,爬了好长的时间,而我的腿又很短,所以爬的速度十分缓慢,草坡十分陡峭,就跟屋顶一样。 忽然,在我的脚下,我发现了一只十分可爱的小鸟。我猜想这只小鸟一定是从它藏身的大石头上飞下来的。不到一会儿工夫,我就…  相似文献   

8.
在教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文时,我在大家都认真阅读了全文后,请大家说说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学生们分小组交流,然后小组选出有代表性的观点与大家交流。生1:我先朗诵一遍我的兴趣点:“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等待了四百多年。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让我残废了双腿……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我感觉到作者一开始就将自己置身于一个有四百多年历史的具有浓厚文化象征意味的地坛之中,它的褪尽浮华的朴实、厚重,它的荒芜与沧桑,它的冷静…  相似文献   

9.
牵牛花     
<正>今年,我家为了美化阳台种了牵牛花。我家的牵牛花种在距离铁栅栏很近的地方,方便它攀爬,我也好观察。牵牛花刚长一点茎的时候,茎很细,是绿色的。我觉得那么细的茎怎么可能爬上铁栅栏呢,何况它离铁栅栏还有一定的距离。可是,它就像长了眼睛一样,离铁栅栏越来越近。等它到了铁栅栏旁,它就绕一个弯,像弹簧一样,一点一点绕着铁栅栏向上爬。牵牛花的茎上长出了叶子,叶子是心形的,一根茎支出两三根杈,叶子就长在杈  相似文献   

10.
那儿离天很近,伸手好像就能触到纯净湛蓝的天空;那儿一碧万顷,天高云淡,夕阳牧归,天地一色;那儿远离繁华,人与自然和谐融洽.在那里有九曲黄河第一湾,它逶迤曲折,风姿卓绝;还有那鸥翔鹤舞的花湖,它如梦如幻,神奇唯美.那就是我梦寐以求的地方——遗落人间的天堂若尔盖草原.  相似文献   

11.
故乡在草原     
我对蒙古这个民族充满了兴趣。这是一个离我很近的少数民族,近得只需要翻过一座大山,就能到达他们的家。天山仿佛一条银龙,一路长啸,到达我家。而蒙古人,就居住在离我家不远的草原之上。小时候,我却极害怕见到蒙古人。常能在集市上看到一些着古怪装束的男人——盛夏里还穿着长袍子。他们身材魁梧、面容沉静,雕塑般坐在凳子上。  相似文献   

12.
扁担油亮     
我家离村里的小店很近,过一座石板桥就到了。那地方确实有趣,我于是每天晚上,干完家里一些琐碎的事后,总去那儿徜徉一会,看看店里又添了什么货色,听听人们饭后谈论什么消息。哪个又腐败了,哪里又打仗了,哪位总统又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 这几天,我几乎都在自家窗台前反复恭读周作人的《山中杂记》。按惯例,清早和黄昏,总有一群孩子由我家门前的小路嬉闹而过,到溪坑底  相似文献   

13.
《当代学生》2012,(22):52-53
《我与地坛》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的文学作品集,收录了《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合欢树》等散文随笔。其中长篇散文《我与地坛》是史铁生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地坛,是史铁生独一无二的港湾,是他的世界、他的国度。在那似乎等待了他四百多年、与他宿命相连的地坛,满载着他的思考和他母亲宁静而厚重的爱。那个有着独特气息的古园,似乎还留有他轮椅的印痕;史铁生坚强的生命气息,似乎还弥散在古园的每个角落。  相似文献   

14.
去过北京,并且痛痛快快地在那儿呆了一个多月,该玩的地方都玩过了,却不曾想到还会有一个地坛。若不是史铁生先生的《我与地坛》,我恐怕真的要将地坛错过了。 很喜欢《我与地坛》,也爱屋及乌地想亲临  相似文献   

15.
灰场动物园离我家很近,我开始去那儿临摹动物时它作为一个动物园已经是徒有虚名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动物园给人以一片荒凉的印象。几棵半枯的老树下陈列的不是动物.而是空空荡荡的兽笼,几乎所有的兽笼都已锈蚀或残破。动物园剩下的居民只有一群锦鸡、一头糜鹿和两只猴子,如此而已。  相似文献   

16.
灰场动物园离我家很近,我开始去那儿临摹动物时,它作为一个动物园已经是徒有虚名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动物园给人以一片荒凉的印象,几棵半枯的老树下陈列的不是动物,而是空空荡荡的兽笼,几乎所有的兽笼都已锈蚀或残破,动物园剩下的居民只有一群锦鸡,一头糜鹿和两只猴子,如此而已。  相似文献   

17.
我家的旧居有一棵石榴树,它曾陪伴我度过了许多孤独和病痛的日子,所以我一直十分喜爱和怀恋它。 我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因患病被迫休学在家。我家离学校很近,躺在炕上,听得见上课的铃声、嘹亮的歌声、朗朗的读书声,这时我感到万分的孤独,我是多么想投入到那热烈而欢乐的  相似文献   

18.
《我与地坛》(节选一)中有三处景物描写,准确理解这三处景物描写是读懂本章节的关键,这三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呢?我们依次做一扼要分析。第一处。原文如下:“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记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分析:这是作者关于地坛景象的描述,他究竟突出了地坛怎样的特点呢?我们只要抓住“浮夸”、“炫耀”、“高墙”、“玉砌雕栏”等词语做一下分析,就不难看出作者的用意。地坛曾经是那么富丽堂皇,曾经有那么多炫耀…  相似文献   

19.
一棵老树     
<正>我家楼下有一棵老树,它没有繁茂的枝叶,也没有笔直的树干,更不是什么名贵的品种。可是,我要高声地赞扬它。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它就在我家楼下了。它并不显眼,只是立在那儿,给我家遮遮阳、挡挡风,默默地陪伴着我。然而,我生活得幸福快乐,它的灾难却悄悄来临。那是暑假的一天,房子里闷得很。我打算出门玩耍,突然发现楼下的老树被人砍得只剩树桩。我不知是谁,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砍伐了这棵树。我想找人询问,可行人来来往往,压根没有人在意它。树桩上的年轮清晰可见,给人一种饱经沧桑的感觉。看着灰黄色的伤疤,我有些惊愕,但更多的是伤心。我想,这棵树一定是死了。  相似文献   

20.
家乡的田野     
正我的家乡可美了。最美的是离我家很近的田野。让我来介绍一下吧。春天,嫩嫩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探出了小脑袋,像是刚睡醒的娃娃,很快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布满了田间的小路上,像铺了一条绿色的地毯。啊!整个大地满眼都是醉人的绿。路旁的柳条也穿上了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