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萨满文明是中国北方民族最古老的传统文明,《额尔古纳河右岸》作者迟子建为读者展现了鄂温克族人民的萨满文明和信仰。研读《额尔古纳河右岸》,感受萨满独特又曲折的命运,体会鄂温克族人民对萨满赋予的自然内涵,能更好地解读书中的萨满文明。  相似文献   

2.
莎士比亚一生创作无数,其中不乏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作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篇幅最短且充满戏剧张力的戏剧,《麦克白》运用了一系列独创的表现手法和叙述元素来展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和心理变化。近年来,叙事学研究一直受到不少国内外研究者的强烈关注,“空间转向”也在人文社科领域快速发展,该转向为文学批评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启发。研究者把文学空间与叙事学研究相结合,并进行了深入探讨,将空间叙事与文学作品创造性结合也成为叙事学发展的新热点。该文将以亨利·列斐伏尔提出的物质空间、社会空间以及心理空间为理论基础对《麦克白》中的戏剧空间进行深入分析,进一步阐释莎剧中所蕴含的丰富意蕴及独特的叙述艺术。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对于习惯以小说为底本改编电影的影视圈来说,先有电影后有小说看似有悖于读者的接受习惯,实际上打破了影圈改编原著“曲高和寡”的窘境。同样是长津湖的故事,《冬与狮》在《长津湖》的影响下既完成了对电影叙事范式的转变,同时二者“联姻”丰富了电影本事的内涵。故该文试从叙事学的角度,探寻《冬与狮》如何利用叙事模式、叙事视角、叙事主题3个方面完成对《长津湖》的叙事重构。  相似文献   

4.
以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为代表的"汉写民"小说,试图以汉族作者身份虚拟少数民族视角,构建故事话语层和内容层的整体圆满。然而,迟子建无意识带入的汉族文化视角已然将少数民族故事"景观化"。纠正浮躁,促进民族文化天然融合,才是"汉写民"文学的题中正义。  相似文献   

5.
动画作为文化产业中的核心领域在国际传播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尽管我国动画产业已经具备较大规模,但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作品相对较少,还需进一步提升国产动画的内容质量和对外传播水平。通过对颇具海外影响力的代表性国产网络动画《天官赐福》的内容分析,探讨其叙事特征,进而提出在背景、人物、叙事节奏等层面增强国产网络动画叙事水平的策略,并从传播学的视角出发,发掘其在海内外宣发、上映、传播的成功之道,进一步认识网络动画在传播中国声音、发扬传统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为国产动画提出可供参考的“出海”路径。  相似文献   

6.
小说《沙地屯》是奥斯丁创作晚期的未竟之作,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将个人经验与社会发展相结合,采用新的叙事题材与形式进行创作,进一步发展她的小说风格。研究以申丹的双重叙事进程理论为关照,聚焦《沙地屯》的叙事题材与形式,发现小说分别描写了英国摄政时期医疗进步与经济转型带来的新旧冲突,两种冲突一明一暗,相互补充,一起构成了小说叙事中的显性情节与隐性进程,共同反映作者对英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混乱与断裂的体验与批判。通过这种混乱与断裂的体验,奥斯丁在创作中开始使用一种新的移动变化的视角对现代化进程进行观察与描绘,使《沙地屯》呈现出强烈的实验性质。  相似文献   

7.
《四世同堂》是著名作家老舍的小说,在这部作品中,将战争和历史作为故事讲述的底色和背景,将8年抗战历史一一分解开来,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讲述了老百姓的生活史与生存史。通过独特的手法和技巧介绍了社会基层小人物的生活故事,并以战争和历史为背景做了适当的虚化,通过宏观描述和微观处理的结合赋予了作品一种独特的历史意义和审美价值。对此该文站在文学赏析的角度做了相关研究,首先阐述了《四世同堂》文学叙事的研究价值,其次分别从史诗叙事、角色叙事、环境叙事等方面介绍了作品的大致内容和故事背景,同时也通过对《四世同堂》这部作品的叙事分析,发掘探讨了老舍先生在创作作品过程中所融入的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8.
《人生剧场》中,尾崎士郎通过对“辰巳屋”“车站”“大学宿舍”“上野公园”“东京的咖啡馆”“木制酒店”等空间意象的描写,塑造了“近代”“非近代”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学空间,反映出了他对于日本社会中贫富分化、道德失序状况的不满。同时他将主人公瓢吉、仁吉、瓢太郎的道义形象完美化,以此来讽刺日本政党政治的不完美,表达了国民对于党派私情的反思、不满及对于更理想的现代政治的渴求。但是尾崎并未在文中深挖社会矛盾的本质,也因此受到了评论家的批判,但作为承载了庶民情感的大众文学来说,《人生剧场》无疑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9.
电影《悬崖之上》是一部具有显著文艺属性的优秀谍战题材作品。该片以卓越的拍摄手法,综合运用多种符号表达形式,通过深刻的情感书写、复杂的逻辑关联及细腻的心理表达在“雪一直下”所隐喻的特殊社会语境下为广大观众呈上了一部经典的光影符号叙事作品。本文从语境符号、结构与功能层面分析影片中的叙事情感,从话语符号、行为与物叙事角度开展叙事逻辑分析,从表情符号、叙事空白与观众参与视角分析叙事心理,以期探讨其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高小弘 《文化学刊》2012,(6):165-168
《将军族》是台湾作家陈映真的重要代表作品,这篇小说的最大特点是"两极化"的叙事方式,即在作品中充满了过去与现在、年轻与衰老、悲与喜、崇高与渺小、堕落与升华等对立的因素,这些对立的因素共存于文本中,使小说在情节发展、心理刻画、意蕴表达、风格情境等方面体现出一种强烈的艺术张力,意义丰盈厚重。  相似文献   

11.
《新娘来到黄天镇》创作于1898年,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情节高潮之处戛然而止,引人深思。该小说中情节发展以杰克·波特的婚姻对黄天镇的影响为主线,凸显自然主义的主题。然而,笔者发现,在其情节发展背后,还存在一个与之相互补充的“隐性叙事进程”,即男权主义。这两者在相互补充的过程中,表达出更深刻的主题意义,塑造出更丰满的人物形象,引发读者做出复杂的反应。  相似文献   

12.
《聊斋志异》作为中国文言小说作品的优秀代表之一,其诞生于诸多小说文体表现形态在叙事艺术层面互相借鉴和参考的时期,在该部作品创作中,灵活应用预叙、非对称叙述与追叙等方法,把各类空间形态事物进行融合整合,在较大程度上提升了创作的自由度,在作品的审美功能方面,叙事意象获得充分体现。文章针对《聊斋志异》叙事意象的基本内涵进行分析,论述了其叙事意象背后的审美功能。  相似文献   

13.
张琳琳 《文化学刊》2023,(3):101-104
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对后世戏曲《西厢记》的创作有着极大影响,二者在叙述视角上有很大改变。《莺莺传》看似“全知视角”的叙述模式并未深刻细致地展现人物的情感、性格、心理变化和故事发展背后的促因,而是以冷静理性的语言陈述事实,更大程度上属于“内聚焦”叙事。与此不同,《西厢记》的故事叙述更加细致入微,对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丰满细致,故事发展轨迹清晰,叙述模式属于“零聚焦”叙事。二者不同的叙事模式对作品的风格和思想内涵表达都有很大影响,也影响着作品在读者中间的传播。  相似文献   

14.
美国涉华叙事方式经历了从客观描述到理性铺陈再到情感渲染的演变过程,其传播具有逻辑的排他性、叙事的移植性和传播的隐蔽性等特点。这样的叙事对中美关系、国际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此,我们需要跨越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藩篱,破除国际话语体系中的美国叙事,发出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巴赫金的复调理论角度来分析马克·吐温在小说《亚当夏娃日记》中的叙事艺术,赏析复调小说在叙事结构、叙事内容及叙事时空的独特性,研究作者马克·吐温运用复调艺术的意图,探索亚当和夏娃的独立意识构建的意义,体会作者对男女平等和谐爱情的歌颂,对女性智慧及独立品质的赞扬。本文从小说的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对主人公亚当和夏娃的自我意识的描写、共时性的横向艺术描写三个方面来研究复调对小说叙事构建的最基本作用,以感受复调小说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6.
故事在人类与动物相互塑造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无论是在过去、当下还是未来,故事持续地表征我们与动物之间的跨物种关系,影响和塑造我们对非人他者的认知和理解。葡萄牙作家若泽·萨拉马戈的小说《大象旅行记》不仅关注动物故事,也将焦点放到了讲故事的实践上,向我们展现了叙事的伦理复杂性。该文试图通过对若泽·萨拉马戈的文学文本的分析,来探索叙事在改善人类与动物之间跨物种关系上的伦理潜力。  相似文献   

17.
“枫杨树乡”是苏童笔下虚构的故乡,苏童将江南乡土与当时时代历史背景相结合,创造出以江南故乡为主或为起点发生的故事以及形形色色鲜活立体的人物。他的许多作品包含着对传统乡土小说的一种挑战与创新,因此,分析苏童小说的乡土叙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给我们带来对于当下文学创作的启示与警示。  相似文献   

18.
《纯属虚构》是加拿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艾丽丝·门罗的一部短篇小说,被学界视为门罗短篇小说的重要代表作。故事中的音乐教师乔伊丝、乔伊丝前夫的继女克里斯蒂及她们之间的关系引发了读者和学界的关注。该文从创伤叙事的角度出发,分析乔伊丝的婚变创伤之形成,剖析创伤的代际传递对克里斯蒂造成的伤害,指出克里斯蒂和乔伊丝通过创伤见证分别重建了内心的“真相”并获得了治愈。通过从创伤叙事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拨开《纯属虚构》中开放式结尾留下的层层迷雾,进一步帮助理解情节和人物。  相似文献   

19.
苟宗财 《文化学刊》2022,(5):117-120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纪录片是非遗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手段和艺术表现形式。人们在创作非遗纪录片时,一般热衷于以时间作为叙事的主要线索,而忽视了非遗存在与发展的空间形态。在非遗纪录片创作中,以“空间生产”理论为基础,探索非遗纪录片的空间形态,以此结合非遗纪录片叙事结构设计的三个板块建立起空间叙事关系:历史演变—历史时空叙事;生存现状—社会空间叙事;传承发展—空间生产与实践,综合构建了非遗纪录片空间叙事结构,对非遗纪录片创作以及非遗的保护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日报》作为中国国家英文日报,肩负着“传播中国,影响世界”的责任。其2018年以来持续推出的系列纪录片,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的丰富内涵。在文字与影像的交织中,空间的单位信息量增加、表现力增强,空间成为提升叙事效果的重要手段。《中国日报》系列纪录片通过引入外籍主持人、平衡细节与宏大场景、自然呈现摄制后台等方式,丰富了空间的叙事层次与内涵,不断加深海外观众对中国的认知与认同。这揭示了国际传播的空间建构是一个多方参与建构和阐释的动态过程,应鼓励多元文本、多重参与、多媒联动,从而进一步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