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是美国三大新闻周刊之一 ,在美国社会有着较大的影响。本文分析了该周刊 2 0 0 0年的 3 5篇涉华报道 ,并与以往的涉华报道和该杂志对其他国家如日本和俄罗斯的报道进行比较 ,试图找到该杂志以及美国主流媒体在涉华报道上的议题设置、报道用词与技巧 ,及其最近的一些新变化。这些变化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美国媒体及其涉华报道的态度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李波 《东南传播》2010,(6):81-83
中印作为亚洲陆地邻国,都是世界瞩目的新兴经济体,对彼此的政治生态所带来的经济、军事、外交影响都非常关注。本文希望通过对印度主流媒体《印度时报》从2008年到2010年"两会"期间涉华报道的实证分析,从报道主题、态度倾向、消息来源、报道内容四个方面分析其涉华报道关注重点,管窥我国对周边邻国传播现状。研究发现,《印度时报》涉华报道以平衡报道和负面报道居多,我国对周边邻国传播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相似文献   

3.
纪晓君 《视听》2018,(11):164-165
菲律宾《世界日报》作为菲律宾发行量最大的华文报纸,是菲律宾华人华侨的喉舌,是联系着中菲两国的桥梁。本文以菲律宾华文日报《世界日报》本岛版2018年4月到6月的涉华报道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结合定量、定性分析法,研究在此期间菲律宾《世界日报》的涉华报道倾向和对中国形象的建构。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的外宣实力与国际关注度差距悬殊,我国的国家形象主要依靠外媒来塑造。因此,了解外媒涉华报道的特点对我国国家形象的塑造至关重要。英国与美国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方面存在很大的相似之处。本文对《纽约时报》在过去一年里的涉华报道和涉英报道按一定方法进行抽样,分析美国主流媒体在报道英国事务时采取的口吻和形成的报道特点,以此对照《纽约时报》涉华报道的主要侧重点,得出两者的异同,并分析原因,为我国进一步利用外媒改善国家形象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主题为"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会议周各项活动在北京于2014年11月5日到11日顺利开展,本文对北京APEC期间日本《每日新闻》日文原版朝刊的涉华报道进行分析,试图以日本原版报纸为镜,映射出一个APEC背景下日本主流媒体视角下的中国形象,以便透视出重大事件背景下日媒涉华报道的倾向性,力求能为处理中日关系和对日传播中国形象提供一些参照。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化进程进一步深化,中国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的大背景下,西方主流媒体将更多关注目光投向中国。本文以美国《纽约时报》和澳洲《澳大利亚人报》的网络版为例,对美国和澳大利亚主流媒体近两年的涉华报道进行分析比较,总结英语主流媒体涉华报道倾向性的表达方式及共性和个性差异。旨在为中国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提升国际形象,传播中国声音,占据国际舆论格局中的有利地位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7.
魏艾 《新闻世界》2011,(1):127-129
新闻涵化理论发端于上个世纪并用于研究电视对受众的影响,但随着媒介融合时代的来临,新闻涵化理论同样作用于报纸杂志等纸质媒体中,对大众产生影响。本文在对《明镜》周刊2009年1月至2010年3月的所有涉华报道进行分析后发现,《明镜》周刊涉华报道的语言主要采用的是客观的语言描述,但是在题材内容方面,则主要是对中国的负面报道。...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在外国媒体的涉华报道中,网络信息和言论(尤其微博信息和言论)的引用率不断上升。关于这一点,笔者在《2010年西方媒体涉华报道特征分析》一文中已经指出。(近期看到的)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张茜倩同学的硕士论文《〈纽约时报〉涉华报道的网络信息源使用情况探析》,对这一现象做了更加细致的解读。  相似文献   

9.
《联合早报》是新加坡的主要华文报纸,它由1923年创刊的《南洋商报》和1929年创刊的《星洲日报》合并而成,目前日均发行量为20万份,在新加坡拥有近75万读者.《联合早报》在1995年开始上网,而后其网络浏览量也迅猛增长,日均浏览量达到900万次左右,影响范围和规模居东南亚媒体之首.本文选取《联合早报》纸质版在2017年中国两会期间涉华报道的相关新闻,按照其报道立场分为正面报道、中立报道和负面报道,并对这些报道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刘勃宏 《今传媒》2013,(5):43-44
本文以网络媒体《新浪网》和《腾讯网》为例,分析了其在2011年以动画为主要报道内容的243篇文章的报道形式、篇幅、报道立场、新闻议题、议题的立场等类目,以期客观的呈现和分析网络媒体中的动画形象.  相似文献   

11.
覃广华 《新闻世界》2013,(7):245-247
【摘要】本文从框架理论的视角出发,对比了新加坡《联合早报网》和香港《凤凰网》对2012年香港特首选举的报道,发现在报道内容、主题和观点上,两个网站采取了不同的报道框架。《联合早报网》使用了国际框架、人情趣味框架和倾向性框架,《凤凰网》则采取了本土框架、汇报式框架和中立的框架。  相似文献   

12.
关于涉华报道的研究早已突破了文本形式传统视角,文本内容即主旨的分析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以《纽约时报》涉华报道为语料,从名物化视角对其分布特征及作用进行分析,结合报道事件的中国背景探讨语篇中意识形态倾向性。研究发现:通过频繁使用名物化现象,起到了人际关系隐形化,时间标准神秘化,焦点信息改变化和语用效果预设化的交际效果,进而对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形象的塑造起到了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13.
高博  武文颖 《新闻世界》2008,(12):112-114
本文分析了《星期日泰晤士报》在北京奥运会期间所有涉华报道,总结了其版面分布、主要内容、倾向性和报道手段等特点,从中透视在北京奥运会的影响下国际社会关于中国的舆论变化以及中国国家形象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美国较有影响力的四家日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和《芝加哥论坛报》的涉华报道进行抽样分析,从新闻题材、新闻信源、写作手法和媒体标识四大方面总结了美国媒体涉华报道的特点,并据此提出提升我国外宣报道影响力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5.
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的今天,当我们在关注世界的时候,也关注世界其他国家如何看待中国。本文从框架分析的理论出发,运用内容分析方法,分析了《环球时报》"关注中国"版对境外媒体中的涉华报道,通过对稿件来源、报道内容、报道方式三个层面的分析,发现《环球时报》在对涉华新闻的选择中,存在一定的倾向性,重新建构了境外媒体关于中国的报道。  相似文献   

16.
《时代》(TIME)是美国三大新闻周刊之一,在美国乃至世界均产生较大的影响。本文分析了该周刊自创办至2009年12月31日封面之中国篇,将各个时期的对华报道进行对比,试图找到以该杂志为代表的美国媒体以及美国社会在对华报道上的议题设置、报道态度与立场,以及近年来的新变化。这些变化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美国媒体及其涉华报道的态度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法,通过对《纽约时报》中2010年广州亚运会和1990年北京亚运会的报道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纽约时报》涉华报道的特点,重点强调其倾向性的表现方式、形成原因及中国媒体的应对策略,并通过数据比较探讨西方媒体的新闻专业主义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媒体在国际传播中对国家形象的塑造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中国与菲律宾的交往不断增加,南海争端也愈演愈烈。2016年7月南海仲裁案让中菲关系进入了紧绷的至高点,但菲律宾新任总统杜特尔特却一反阿基诺三世亲美的作风,反而向中国伸出橄榄枝。一时间,人们开始议论中菲关系是否转暖。笔者认为,分析菲律宾主流媒体涉华报道能够获悉菲律宾主流社会对中国的看法,从而推断中菲关系走势。因此,本文选择菲律宾最受欢迎的主流报刊《菲律宾每日问讯者报》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杜特尔特上台后该报网站上的涉华报道。本文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具体分析《菲律宾每日问讯者报》的涉华报道,第三部分综合分析报道并得出结论——指出《菲律宾每日问讯者报》塑造了怎样的中国形象,并预测中菲关系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新闻实践》2011,(5):18-18
本刊讯4月9日,浙江日报报业集团《视野网》(www.zjsight.com)开通仪式暨"百名摄影家聚焦遂昌"活动在遂昌县举行。2010年8月1日,浙报集团将集团所属《浙江日报》、《钱江晚报》、《今日早报》摄影部合并,组建浙报集团图片新闻中心,该中心集图像采集、编辑、通联拓展为一体,向集团所有媒体集约化供稿。同步创建的《视野网》,成了浙报集团图像新闻投稿、编辑、签发、展示、储存、检索、多次利用、报网互动的新平台,也是联系各地摄影师的新渠道。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纽约时报》在奥巴马第一次访华期间涉华经济报道为样本,对样本进行内容分析,揭示了西方媒体塑造了怎样的中国经济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