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虽然老腔在发展传承中经历了多次重大的变革,但它仍具有说书艺术的古韵遗风。说唱性是老腔艺术的重要特色之一,其主要表现在老腔前手的说书人特征和剧本的说唱性特征方面。  相似文献   

2.
老腔是一个极富特征的符号,体现渭南文化和中华文化精髓,展现民众需求的一致性和集体意识,体现儒家的仁、忠的价值观,充满英雄情结、正义善良和创造精神,形成慷慨、苍凉、古朴、诙谐、圆融的艺术风格。老腔以其独特的审美观,体现出民族文化心理,并泛化为伦理道德范式。  相似文献   

3.
华阴老腔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地方戏曲,深深地植根于关中的地域文化之中。它不仅是对华阴、秦东乃至关中地区风俗民情的一种原生态展示,而且是秦东人民文化个性的一种深情表达。此外,华阴老腔还体现着老腔艺人对生存意义的追问与对生命价值的关怀。  相似文献   

4.
元代文人地位的沦落使他们徘徊于市民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这种双重身份给他们的思想带来了深刻的矛盾.他们既受市民意识的熏陶,又受儒家传统文化的浸染,但他们终究是一群骨子里透着"传统"二字的书生,因此,他们身上的新兴市民文化意识最终也被消融在强大的儒家传统规范之中.  相似文献   

5.
老腔的剧本不仅结构完整,人物语言性格化,而且其句式整散相间、长短相谐、错落有致,其韵律也严整工巧、和谐精妙。老腔的押韵主要有四种情况,即偶韵、三句韵、排韵和转换韵。其中,以三句韵最为普遍。  相似文献   

6.
老腔无论题材、情节都表现责任、正义、忠贞,传达出忠君爱国、大义凛然、坚贞不屈、进取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老腔甚至连人物都是气宇轩昂、威武雄壮的,在形式与内容相呼应中,唱词风格更是慷慨激昂、铿锵有力,犹如性刚者好怒,老腔在力量的象征、战斗的征服中,全方位展示出阳刚美。老腔的阳刚之美也是富有精神意味、文化内涵的,展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开拓创新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7.
汉末文人古诗虽然数量不多 ,却如精金美玉。然而纵观自钟嵘、刘勰以来的评语 ,大多是对古诗艺术形式的释读。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汉末文人古诗洋溢着浓重的宇宙意识及生命意识 ,对后世诗歌 ,特别是对魏晋诗歌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秦东地区黄河、渭河、洛河三河交汇的富庶,风调雨顺,使民众免受旱涝饥荒,繁荣的农业经济能让其有闲情逸致,生产和消费艺术;关中文明能让其充分利用近在咫尺的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民间大众文化特征和娱乐性终极目的决定了老腔题材、主题、情节、叙事的模式化,细节生活化的特质。  相似文献   

9.
从"趣味"或"审美趣味"的角度看,中国古代曾经经历过贵族趣味、士大夫趣味、文人趣味分别居于主导地位的历史时期。从西周之初至春秋之末是贵族趣味居于主导地位的时期;从战国之初到东汉之初是士大夫趣味居于主导地位时期;从东汉中期之后,文人趣味渐渐获得了主导地位。"文人"是士大夫阶层新产生的一种身份,"文人趣味"是这种新身份的标志。对于"文人趣味"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考察,而诗歌功能的历史演变就是一个恰当的角度。  相似文献   

10.
东晋文人的历史特征及其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晋灭亡后,在江南建国的东晋王朝上下产生了一股强烈的历史反省思潮。在此环境中,东晋政治文化生活中的核心人物虽然皆出身于门阀士族,但却形成了有别于前代名士政治的两大特征,即对事功的重新重视和个人才能的文武合一。随着名士文化的发展,在士族文人文化的发展,在士族文人中又逐渐产生出另一重文化人生,同时对名士政治的价值理性不断地进行消蚀。  相似文献   

11.
市俗观念在宋之世还刚刚步入青楼文学的领域,这种怀才不遇,忠心无所依附的尴尬失落之感固然有不同的宣泄渠道,或表现为高蹈远引,非贤毁圣;或表现为纵酒狎妓、玩世不恭,但其文化意象仍未出士大夫的范畴,仍然是"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儒家处世原则的变通。  相似文献   

12.
老腔这种民间大众文化形式,在其鲜明的群体性与质朴性、传统性与娱乐性、程式化与同一性特性中显现出强大的力量;在大众欣赏老腔,进行文化精神享受时,形成社会群体的世界观、信仰和伦理道德、审美意识,成为群体认同的渭南文化的象征符号。  相似文献   

13.
贵州建省以来,游宦、游幕或贬谪来黔的客籍文人络绎不绝,他们或兴办官学、书院,或琢育黔中人才,或创作文学艺术作品,或传布宗教文化,为贵州文化的开发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唐宋文人园林作为中国写意山水园林的杰出代表,其山庄式与集中式的园居规划设计类型.体现唐宋文人对自然风景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美的高度鉴赏力,同时把唐宋文人对人生哲理及世事感怀情绪凝铸在造园艺术之中。  相似文献   

15.
汉代上层文人歌诗的创作以王室成员为主,他们以楚地特有的声乐系统“楚声”来创作歌诗,形成其特有的悲情特征;平民文人歌诗创作,与上层文人歌诗的悲情主调相一致,然而它将《诗三百》单纯的、尚与诗章的特定场景和情感主题有所游离的“兴”,转化为与抒情主体的行为、心理感受相联的某种景观,从而使情感的抒发又有了一个特定的、感性化的空间.但汉代文人歌诗远不如民间歌诗兴盛,究其原因,不仅有其楚声音乐系统的先天不足,而且还与汉代重经、赋的经国方略有关,从而导致文人歌诗创作难以成为普遍行为.  相似文献   

16.
习语是各民族语言的精华,受文化因素的影响,英语习语承载了浓厚的西方(尤其英美)文化信息,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研究英语习语的文化翻译旨在消除文化中的文化障碍,进行积极而又高效的文化翻译。要研究英语习语的文化翻译,首先要了解英语习语的语言特征。本文试图从文化角度来分析英语习语的语言特征,以更好地研究英语习语的文化翻译。  相似文献   

17.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秋"有着独特的情结,他们大多通过对秋景的描写,来表达自己深沉哀怨的心理体验,后人概括为"悲秋"情结。这种情结又是如何形成发展的呢?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将予以深入研究解答。  相似文献   

18.
老腔无论题材、情节都表现责任、正义、忠贞,传达出忠君爱国、大义凛然、坚贞不屈、进取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老腔甚至连人物都是气宇轩昂、威武雄壮的,在形式与内容相呼应中,唱词风格更是慷慨激昂、铿锵有力,犹如性刚者好怒,老腔在力量的象征、战斗的征服中,全方位展示出阳刚美。老腔的阳刚之美也是富有精神意味、文化内涵的,展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开拓创新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佛三家皆参与了对中国古代文人的思维观念及文化心理的塑造,使之表现出不同的人生态度和审美取向,从而使中国文学在不同时期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貌。  相似文献   

20.
评估的文化与高校文人精神的迷失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评估与文化的主从关系被颠倒的某些事实,导致文化成了评估的附庸,而高校中的文人精神则在异化的评估之下迷失,不只是真学术与真文人中发生了某些腐败现象,而且有假学术和假文人借助于异化的评估乃至评估符号而滋生。伪劣的文化与造假的学术如果不能有效遏制,可能发生普遍意义上的文人精神的失落,由此则会导致虚假的“学术”繁荣,以及真学术的贫困。这之中有着无奈的如异化评估之类的外部情境归因,同时也有着文人自身如文德失范之类的内部情境归因。为我国正在迷失的高校文人精神,有必要在高校矫正评估、杜绝形式主义的虚假评估,使评估真正成为养育高校文化和文人精神的沃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