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华学人     
乐黛云,1931年生,现任北京大学现代文学和比较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外国语大学顾问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大学兼任教授.1990年获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曾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1984—1998)、深圳大学中文系主任(1984—1989)、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副主席(1990—1997),现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  相似文献   

2.
20 0 2年 8月 1 5至 1 8日 ,3 0 0余名中外学者云集古都南京 ,隆重举行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七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本届年会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江苏省社科联和江苏省比较文学学会联合主办 ,南京大学中文系、外语学院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外语学院合作承办。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名誉主席、荷兰乌特勒支大学教授佛克玛 ,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主席、日本东京大学教授川本皓嗣 ,美国国家人文科学学会主席克莱斯·莱恩 ,美国印地安那大学和香港岭南大学教授欧阳桢 ,台湾大学英文系教授张汉良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叶维廉 ,斯洛伐克著名汉学家…  相似文献   

3.
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由著名外国文学史家朱雯教授、朱乃长教授等奠定根基,近十年来,该中心所依托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经过比较文学专家孙景尧教授、外国文学史专家郑克鲁教投、东亚文学关系专家孙逊教授所率领之学术团队的共同努力,于2007年10月成为国家重企点学科。孙景尧  相似文献   

4.
关于比较文学的“定义”,学术界说法不一。美国学者亨利·雷马克认为: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和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①亨利·雷马克指出了比较文学的最主要特征是某国文学与其他国家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他把比较文学界定为“一国文学与另~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这是…  相似文献   

5.
四川国际比较文学学术研讨会1991年9月17日至18日在乐山市召开,出席大会的有德国、瑞典、澳大利亚等国学者和国内代表共五十余人,会议收到论文三十余篇。 会议由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曹顺庆教授主持,省比较文学学会会长杨武能教授致开幕词。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四川省作家协会、北京比较文学学会、《中国比较文学》杂志、《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等十余  相似文献   

6.
叶舒宪教授     
《邯郸师专学报》2012,(1):F0002-F0002
叶舒宪教授,著名学者,文学博士,研究员。1954年生于北京。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中心主任、文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神话学会会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组专家。  相似文献   

7.
叶舒宪教授     
叶舒宪教授,著名学者,文学博士,研究员。1954年生于北京。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中心主任、文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神话学会会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组专家。  相似文献   

8.
渤海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是学校最早建立和建设的学科之一。目前设有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师范)2个本科专业,到2012年,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课程与教学论(语文)、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学位教育硕士2个硕士学位授权方向将全部招生。目前在校本科生1700余人,在读全日制研究生300余人。  相似文献   

9.
下面的两封信是国际比较文学学会欧洲比较语言文学史组织主席、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授亨利·雷马克和本刊一九八四年第一期刊载的《比较文学的宏观和微观》一文作者李锡光的来往信件,信中探讨了有关比较文学理论的一些问题。亨利·雷马克在来信中肯定了李锡光文中提出的“一国之内的文学比较应属比较文学范畴”主要论点,这对于传统比较文学理论来说是有所突破的。为了使这新提法引起国內外学者注意,故予刊登,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周 发 祥  周发祥 ,男 ,1 940年出生 ,山东禹城人 ,1 959年毕业于禹城镇第一中学高中部 ;旋即北上 ,谋生于北陲 :1 959年至 1 978年 ,在黑龙江省七星农场任小学和中学教师 ;1 977年被评为黑龙江省省级模范教师。周先生锲而不舍 ,工作之余坚持自学 ,很快修完大学文科课程。 1 978年 ,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攻读“国外中国文学’专业 ;1 981年获文学硕士学位 ,毕业后留本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 )文学研究所做专职研究工作。现为该所研究员 ,比较文学研究室主任 ,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兼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 ,北京市比较文学…  相似文献   

11.
异质文化之间文学对话是比较文学学科存在的前提,因为只有通过对话才能达成不同文化之间文学的互识、互补。因此。对话不仅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心襟广阔的学术精神。潘利锋教授的学术专著《全球化语境与东西方文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正是这种学术精神的集中体现。[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对外开放和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加强,比较文学在中国得到蓬勃发展。1981年北京大学率先成立比较文学研究会,接下来有些大学开设了比较文学课程并招收比较文学专业的研究生。1997年,国家教育部在培养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中,将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合并,以“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名义归为中国语言文学内的二级学科,在本科专业目录中,也明确规定比较文学为中文系主要课程之一。此后,中国比较文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一些学校增列了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硕士点、博士点,全国大部分学校在本科生中开设了比较文学的课程。  相似文献   

13.
由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主办,赤峰学院比较文学研究中心承办的“新时期东方文学与比较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7月13—16日在赤峰学院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及我院的4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赤峰学院副院长德力格尔教授、郭丽虹教授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4.
, 《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20):F0002-F0002
杨慧林个人基本情况 杨慧林,比较文学与宗教学研究专家,文学硕士、哲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兼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中国欧洲学会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专家组成员等。在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美国旧金山大学、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等兼任学术职务,2012年当选拉美科学院(Académie de la La...  相似文献   

15.
本文是四川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教授张叉对英国华威大学比较文学教授苏珊·巴斯奈特就比较文学的专题所作的访谈录。访谈中,苏珊·巴斯奈特教授介绍了她对比较文学看法几经转变的情况,阐述了她文化转向的内涵,解释了她不看好影响研究的缘由,回应了别人对她欧洲中心主义的指责,分析了比较文学何去何从的问题,并给比较文学学者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襄樊学院学报》2009,30(6):F0002-F0002
熊沐清教授 熊木清,又名熊沐清,1954年生,侗族,江西丰城人,中共党员,文艺学博士,英语教授,襄樊学院“隆中学者”。曾任湖南科技大学对外联络处处长,湖南省普通高校外语教学与研究协作会会长、湖南省师院师专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会长、湖南省翻译协会常务理事、湖南省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会常务理事。现为四川外语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四川外语学院学报》常务副主编、《英语研究》(集刊)主编、《比较文学研究》(集刊)主编,兼任全国功能语言学学会常务理事、全国语篇分析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戏剧协会和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相似文献   

17.
比较文学是对人类的共性、民族特色为对象的文学研究,具有开放性、比照性等特点。王向远教授的《比较文学学科新论》在此方面做了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8.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的《外国文学史》(欧美和亚非两部分)或《世界文学史》与《比较文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的基础课程。为了促进该学科教学的深度改革,郑州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的教师们希望用笔谈的形式,写出每位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经验,以便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9.
比较文学并不是“比较”加“文学”,而是一种跨界限(民族、语言、文化、学科)的文学研究,它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有了新的研究对象,从而建立了一门新的学科。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那些具有跨越性的文学现象,是这些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必须具备可比性。可比性是一种内在的价值,需要研究者从客观存在的文学现象之间的亲缘关系、类同关系、交叉关系中加以发掘。可比性是决定文学现象和文学问题能否成为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重要依据,是关系到比较研究能否正常进行并取得科学价值的关键。比较文学的研究还必须以文学为出发点,必须以文学为归宿。跨越性、可比性、文学性是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基本原则,三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20.
杨周翰(1915-1989),西方文学家、比较文学家。祖籍江苏省苏州市,生于北京。1933年考入北京大学英语系,1935年赴瑞典协助美学史家喜龙仁编写英文本《中国绘画史》。1938年回国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英文系学习,1939年毕业。1939年至1946年,任西南联大外文系助教、讲师。1946年赴英国牛津大学,重读英文本科,1949年毕业。毕业后在剑桥大学图书馆工作一年,整理汉学古籍。1950年回国,任清华大学外语系副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后,到北京大学任西方语言文学系副教授、教授,并曾担任文学教研室主任。曾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国际比较文学协会(ICLA)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文联委员。主要著作包括:《攻玉集》、《十七世纪英国文学》、《镜子与七巧板》。[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