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层通讯员忽视调查研究 ,是一个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 :其一、基层通讯员如果忽视调查研究就难以及时准确地反映基层情况 ,在一定程度上隔断党和政府与基层第一线及那里的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众所周知 ,加强和搞好基层报道工作 ,是贯彻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的重要形式 ,也是上情下达 ,密切党群关系 ,干群关系的有效途径 ,它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各级新闻单位的新闻工作者队伍毕竟数量和精力有限 ,他们不可能兼顾到所有的基层报道工作任务。而基层通讯员作为新闻报道工作的一支重要补充力量 ,大量的基…  相似文献   

2.
朝东 《新闻采编》2003,(6):34-34
在 基层 ,经常听一些通讯员抱怨 :“我所在的单位小 ,单位成绩又平平 ,老感觉没什么新闻可写”。通讯员中有这种“基层天地小 ,没新闻可写”想法的人占了很大比例。其实 ,这是一种误解。基层通讯员因所在的单位小、信息相对闭塞 ,不像在大机关那样获取各方面的信息快捷 ,是客观存在的。但主要还是通讯员对党当前的各项方针政策了解得还不够 ,通讯员本身对新闻理论掌握得还不够透彻 ,自己缺乏新闻敏感而造成对基层所发生的新闻“熟视无睹” ,导致觉得基层小单位“没有新闻可写”的错误认识。只要解决上述几点 ,同样 ,在基层小天地里也是可以…  相似文献   

3.
对于通讯员尤其是初学采写新闻报道的基层通讯员来说,最大的困惑和苦恼是不知道哪里有新闻,感到无东西可报道。个中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通讯员缺乏发现和获得新闻线索的知识、方法和能力,新闻信息不灵通。  相似文献   

4.
基层通讯员有“五少”笔者曾参加了一个通讯员培训班,与通讯员们唠叨起来,大家的共同感受是,基层通讯员有“五少”:写作的时间和采访机会少。基层通讯员大都是在职职工,他们有繁忙的工作和生产任务,常常连班、加班。下班后,累得只想休息,根本没精力读书、采写。企业和单位的新闻事件和典型、重大活动,  相似文献   

5.
有许多通讯员谈到,自己生活在基层,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日常生活中接触的事很多,其中不乏新闻线索,有的还是有一定分量的重大新闻线索,一可有些通讯员却熟视无睹,没能及时发现并抓住。而有的记者来到基层,蹲上一两天,从一个小小的连队就能抓到几条“活鱼”甚至是“大鱼”。为什么呢?这里除了有些通讯员整天身处其中容易产生感觉、知觉、视觉和敏感性疲劳以外,笔者认为还有一个在新闻写作中选角度的问题。“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同样一件事,有的记者、通讯员觉得很有新闻价值,写出了新闻,…  相似文献   

6.
在基层,和一些通讯员朋友交谈,常常听到基层单位“塘小水浅没鱼抓”的叹息声。其实,这只是片面性看法。我以为:“有价值的新闻多发生在基层”,这就看通讯员会不会“找”。 ①写自己最清楚的事情。我从事新闻工作至今,觉得“写自己最清楚的事情”至关重要。基层通讯员工作、生活在基层,对身边的人和事比较熟悉,相对来说比报社记者来采访要容易得多。报社记者来采访有时也会遇到困难,诸如某种专业不懂等。而基层通讯员却不同,最起码对身旁的同志一些专业知道一点。这关键在于,通讯员对“知道最清楚的事情”判断是否是新闻的准确性,这也就给通讯员提出一个问题,加强新闻敏感性。去年元月份,我回家到马嵬坡火车站,到养路工区好朋友陈团团和黄恩惠那去了一趟,这两人我较熟,一个自学无线电、一个自学中医学,且都有成绩,于是顺势我采写了《养路工区的“小字辈”》一稿,被《中原铁道》3月10日采用,《西铁信息》也采用了我拍摄的图片。  相似文献   

7.
若问通讯员是否会取消?我认为永远不可能。因为世界上只要有新闻和新闻单位,就需要通讯员。通讯员是报社通向四面八方的神经。广大通讯员生活和工作在基层,对身边发生的新闻素材最了解,可以避免遗漏大量的有价值的新闻。如果失去通讯员这些“神经”,则新闻就会失去主心骨。通讯员是专业新闻工作者不可缺少的同盟军。只有专业记者和“编外记者”(通讯员)携手并肩,协同作战,才能取得辉煌的战果。  相似文献   

8.
我是一名业余通讯员,回顾一年多来的写稿实践,我体会到,基层通讯员写稿应把住一个“小”字,即小事件、小角度、小新闻、小通讯等。因为基层通讯员不能与专业记者相比,在一个小范围内老想写重大题材的报道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9.
结合多年的基层兼职通讯员实践,笔者深深体会到,要想不断提高基层通讯员的写稿积极性,必须解决好六个方面的问题。一、尊重基层通讯员的劳动。实践证明,尊重基层通讯员的劳动是办好企业报、做好企业新闻宣传工作的有力保证。一张报纸、一个企业,如果离开了广大基层通讯员的支持和参与,要想做好新闻宣传工作,提升新闻工作质量,简直是难以做到的事情。  相似文献   

10.
读了《新闻通讯》第三期上的《“联”的效应》这篇文章,觉得湖北南漳广播电台注重“联”的经验很值得我们新闻单位,特别是县(市)新闻单位学习。我是一名基层通讯员,干新闻工作已近十年,在从事新闻报道的过程中,我深感作为基层通讯员,最希望的是能得到新闻单位经常的理解、支持和关心。可是,现在,有些  相似文献   

11.
在全国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中,新闻工作报道的重头戏是对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报道。然而,践行“三个代表”在基层如何报道,就成为新闻工作和基层广大通讯员面对的新问题及重要任务。我们活跃在基层的新闻工作和广大通讯员,对于基层的情况最了解、最直接、最及时,当  相似文献   

12.
有的通讯员,在报刊发表几篇小稿后,就不满足于小打小闹了,结果用劲不小,效果不好。我认为,这种愿望是好的,但写大点的东西总要有个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一般地说,基层通讯员还是应以写“小”为主,不要整天净想干大块的,一鸣惊人。因为,一是开始学写难免经验不足,二是基层通讯员的天地毕竟狭小。因此应立足本地、本单位,拣那些有意义的,有新闻价值的小事写,在小写上做文章。我熟  相似文献   

13.
基层通讯员由于受工作环境、性质等条件的限制,活动范围窄、信息来源有限,若不时时绷紧大脑中的“新闻弦”,不善于利用难得的新闻素材,就很难在宣传报道工作上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近几年,我每年都有近百篇稿件发表,我的体会是:“挖、抓、筹、碰”并举,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一、总结之中“挖”新闻。每个企业或单位,每年都有各种类型的工作总结,如年终总结、活动总结、阶段性的工作小结等,通讯员在拥有并阅读总结的过程中,要特别留心其中哪些东西有新闻价值,再经过深入采访精心加工,就可提炼出一篇或几篇新闻稿件来。近几来,金刚煤矿扶贫…  相似文献   

14.
在新闻采访中,常听到一些通讯员这样讲:基层的生活平淡,凡人小事,获取的材料琐碎,老套,平淡,很难找到“起愣”的事,写不出有价值的新闻来。通讯员离“新闻源”最近,对基层的了解和熟悉如何,将决定着新闻稿件的质量优劣。那么,怎样才能从平淡的日常生活和凡人小事中探求有价值的新闻呢?这就有一个如何观察与选取新闻素材的技巧问题。  相似文献   

15.
经常听到初学写作的农民通讯员有这样的议论和苦恼;“哎呀!我很想写稿,但是找不到新闻线索,不知道写什么好。”能不能及时发现新闻线索,这在新闻学上叫“新闻敏感性”。初学写作的同志,特别是农村青年,由于对新闻工作不熟,虽然经常生活在基层第一线,活动在“新闻宝库”之中,但是,由于他们缺乏新闻敏感,缺乏鉴别新闻价值的能力,就有“身在宝山不识宝”的困难。因此,对于一个初学写作的通讯员来说,必须  相似文献   

16.
新闻作品难以出新,千孔一面同是困扰基层通讯员的一大难题。究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我们通讯员缺乏创造性思维造成的。其实早在宋代,大诗人杨万里的一首小诗就颇含创造性思维的哲理:人家争住水东西,不是临溪即背溪,拶得一家无去处,跨桥结屋更清奇。那么,怎样才能“跨桥结屋”写出富有自己个性的新闻作品来呢 ?  迂回观察,欲写春江先画鸭。报道员身处基层,重大新闻,突发性事件很少遇到,抓到的素材大都是些凡人琐事,要写好这些报道,就要敢于打破常规,找出最吸引人的侧面,进行报道,写出与众不同的新闻来。为此,使我感受到最深…  相似文献   

17.
一位基层通讯员曾对我抱怨说,自己的活动天地小,无东西可写。其实,留心生活,处处有新闻。 多一个心眼。新闻源于生活,平时走路、乘车、办事,都必须处处多一个心眼,细心观察,才能发  相似文献   

18.
《军事记者》2006,(6):72-72
当本期新闻函授学习步入正轨,学员们在学习教材的基础上开始拿起笔进入采写实践的时候,许多学员的心头却又有了一个新的困扰:没东西可写。我们每天都会接到学员们急切的问询:我本来就生活在基层,可为什么老是没东西可写?从理论上讲,“没得写”的原因,往往不是生活中缺少新闻,而是缺少发现。而从实践上来看,却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清楚的。为什么一个老通讯员或有经验的记者,总是有写不完的新闻线索,而初学写作的函授学员就是不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新闻呢?您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自我检查一下,找找原因:——从客观上讲,是否有个“审美疲劳”问题?经…  相似文献   

19.
在我省“丹江口报”的头版头条新闻中,不断出现基层通讯员的稿件,这是一个极好的势头.  相似文献   

20.
身在基层的广大通讯员和各地工人报、企业报的编采人员有着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优势,从新闻稿内容上看有许多新东西。但往往因表达上不合要求、不合规范,得不到在大报上发表的机会,影响媒体报道质量的提高。他们中大多没有专业学过新闻课程,又因种种原因难以脱产学习、进修。面对困境他们常写信给编辑部求助。我们向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的专家请教,他们认为将新闻编采中常用的基础知识、基本规范,由专家做成“新闻快餐”,深入浅出地介绍给这些渴求者,当能产生好效果。现将陈力丹教授的《主要新闻体裁写作的基本规范》推荐给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编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