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轼生活的北宋仁宗至徽宗时期,政治斗争非常激烈。理想高远、才华横溢的他在政治上始终处于党争的夹缝中,被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新党与以司马光为代表的旧党都视为异己,因而屡遭打击,仕途坎坷。1079年,他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赤壁赋》就是在他被贬后的第三年(1082年)游览赤壁时所作。苏轼临终前在《自题金山画像》中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虽为他的自我嘲讽之语,但黄州确实是他人生的重要驿  相似文献   

2.
一苏軾(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苏軾出身在一个比较清寒的知识分子家庭,青少年时代,受过封建文化教育,二十一岁考取进士,从此开始了他的仕宦生活.苏轼的思想是守旧的,1069年(宋神宗熙宁二年)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推行比较进步的新法,他表示反对,因此被外放到杭州、密州、徐州等处作地方官。后来又降职到黄州,闲住了多年。1086年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当权,起用他做翰林学士,这时又因不满司马光尽废新法,而遭到旧党排斥。1094年新党再度上台,对旧党进行报复、迫害,苏轼又被放到广东的边远地方,直到1100年才遇  相似文献   

3.
周陶富 《新读写》2020,(1):42-44
一、写作背景“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億州。”这首《自题金山画像》写于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正月,苏轼病逝前两个月,可以算作他大半生的总结。宋神宗3年,苏轼被贬黄州(今黄冈)。当时黄州非常荒凉,苏轼生活十分艰难。但苏轼这个人的超人之处是,生活给他酿造了杯苦酒,他能用艺术的琼浆把它稀释。黄州形成了他第一个艺术高峰。  相似文献   

4.
苏轼是北宋卓越的词人。他的思想很复杂,生活与创作也都充滿了矛盾,早年曾向朝廷提出过一些“补敝救偏”的改良建议。但在王安石变法革新,新旧党斗争十分尖锐激烈之时,他又站在保守派一边,上书反对新法,故被调任杭州通判,转知密、徐、湖三州。元丰二年(1079)因写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獄。出獄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相似文献   

5.
苏轼     
苏轼(公元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县人。与父洵,弟辙,同时在文坛出名,号称“三苏”。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举进士。宋仁宗末年,他曾向朝廷上制策,提出改革弊政的主张。后来政治思想日趋保守。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并因此被逐出京城为杭州等处地方官。后又被控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哲宗即位,召还为翰林学士,不久又受到旧党的打击,出知杭、颍等州。新党再度当权,先后被贬惠州和琼州。赦还第二年,病死在常州(今江  相似文献   

6.
每每谈及苏轼,我们定会提及他那些饱含炽热情感的文辞,而这些经典之作大部分都来自三个地方!苏轼晚年题诗:“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说自己这辈子的功业,都出自黄州、惠州和儋州。诗人不幸诗家幸,这三州虽是他被贬谪流放之处,但更是苏轼诗词歌赋与书画成就的汇集之地。不论处于何种境地,他总是能给自己找到生活的乐趣,拥有高雅的...  相似文献   

7.
李志灵 《现代语文》2006,(10):18-19
苏轼生于1036年,卒于1101年。诗人作品中屡次出现的孤鸿、飞蓬的意象恰是其一生的真实写照。苏轼三遭贬谪,即他的自嘲诗中所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黄州之贬起于北宋名的“乌台诗案”,儋州之贬则几乎是中国历史上最远的放逐。儋州就是被称为天涯海角的海南,诗人正是在从儋州北归的途中染疾而终。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民族文化传统的深沉影响为基本依据,阐释了苏轼关于“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形而上“功业观”的实际内涵,重点论述了苏轼在黄州期间的困顿中建立“平生功业”的成功范式。这个范式的本质特征蕴涵两个积极的层面;一是“非逃世之事,而逃世之机”是苏轼建立“功业”的精神支撑点;二是主动地接近黄州人,适时地转移其生活方式,在与黄州人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中实现其“平生功业”。同时向读者展示了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东坡居士形象。  相似文献   

9.
超越苦难     
在我们学生眼中.高中生活是种困境,如何走出网境,或许可以借鉴苏轼的达观。苏轼的一生有几次大起大落。苏轼总结自己一生时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相似文献   

10.
更正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嘉祜年间进士,一生仕途坎坷蹭蹬。在王安石执政期间,他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曾以“作诗毁谤朝廷罪”被远谪到黄州团练副使的任上。当时苏轼年届四十五岁,由于黄州的生活又十分艰难,国家的一点薪俸对这位失意的京官来言,无疑是杯水车薪。所幸的是,他在那儿结下了一个名叫马正卿的朋友,朋友豪爽慷慨,解囊相助,  相似文献   

11.
苏轼的诗、词、文在中国古代文学星空中光芒璀璨,尤其是他被贬黄州后的作品更是他创作中的高峰。本文试就苏轼贬于黄州后的诗作三个阶段进行分析,研究其如何修复自尊,进而达到执着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2.
梅大圣 《黄冈师专学报》1996,16(1):44-49,55
本文以民族文化传统的深沉影响为基本依据,阐释了苏式关于“问汝平生功显,黄州、惠州、儋州”的形而上“功业观”的实际内涵,重点论述了苏轼在黄州期问的困顿中建立“平生功业”的成功范式。这个范式的本质特征蕴涵两个积极的层面:一是“非逃世之事,而避世之机”是苏辛点建立“功业”的精神支撑点;二是主劝地接近黄州人,适时地转移其生活方式,在与黄州人休戚与共的亲密关束中实现其“平生功业”。同时向读者展示了至夸仍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东坡居士形象。  相似文献   

13.
北宋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谏官李定、舒亶、何正臣三人摘出他的一些讽刺王安石新法的诗句,加以弹劾,诬陷以“讪谤朝政”之罪,而被捕入狱,成为当时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互相倾轧的不幸者。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苏轼几经残酷的磨难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时期,他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怀才不遇,功名不就,政治上失意受压,生活上颠沛流离,使他一  相似文献   

14.
苏轼诗作《自题金山画像》中有这样两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1儋州。”可以说,坎坷的人生遭际,成就了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卓越地位。  相似文献   

15.
苏轼在被贬的路上,从黄州时期的摆脱功利态度,到惠州时期的身世永相忘,再到儋州时期的“寄我无穷境”,一路走来,一路顿悟。文章从他被贬三地所写的游记散文中,揭示他不同时期的思想变化,梳理他思想发展的脉络。  相似文献   

16.
苏轼从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二月贬官黄州,到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四月改授汝州团练副使,在黄州共呆四年多的时间。从宋哲宗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十月谪居惠州,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移海南儋州,到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六月渡海北归,在岭南共生活了六年多.这十来年是苏轼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文学创作的大丰收时期。 苏轼的一生在政治上无所建树,主要功业在文学创作上,而创作高峰则在黄州与岭南这两个时期.如其《自题金山画像》中感叹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相似文献   

17.
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贬湖州。原因是他不赞成王安石的新法。在奉调时,苏轼依例向宋神宗上表致谢。本是官样文章,但他知道自己被外放,是新党的御史们做了手脚,因此心中的不平之气便按捺不住,不由得在表中写出了略带牢骚的“知其生不逢时,难以追陪新进;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一句。当时朝中政敌借此指责苏轼以“谢表”为名行讥讽朝廷之实,妄自尊大,发泄对“新法”的不满,请求对他加以严办。朝廷便将苏轼免职逮捕下狱,押送京城交御史台审讯。此时,沈括还出来告密,说苏轼诗作有讥讽朝政之意,章等人便以苏轼的诗作为证据(令苏轼倒…  相似文献   

18.
苏轼思想,特别是他谪居黄州以后的思想,过去大都认为是消极、保守的:有说以佛道虚无颓废思想为主宰,或以儒家顽固保守观念为统导。至于苏轼其人,在北宋末即列为“奸党”。解放后,有人说“苏轼在政治上原是守旧的,落后的,他是新法的反对者”,“基本上是站在‘旧党’一边的”;  相似文献   

19.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小乔初嫁了”一句,历来注家皆语焉不详.本文以有关文献为依据,透过表面字句,深入考证其深刻内涵.苏轼写此词时对周瑜的功业和初纳小乔的艳羡,曲折地表现了苏轼的婚恋感情倾向,抒发了他被贬黄州后,仕途苦闷的惆怅之情.  相似文献   

20.
纵观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几起几落,千锤百炼,最后以“黄州、惠州、儋州”为其“平生功业”而告终.可以说,苏轼一辈子都在政治斗争的旋涡中搏击,无论获升迁、受贬谪、遭攻击,皆缘于政治斗争.他有一套系统的完整的一贯的政治观点和政治主张.可他在变法与反变法的夹缝中不被人理解,不断遭受排挤打击,一直无法全面而实际地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