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位教师教学圆的周长时,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组织学生进行操作活动,分别测量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再计算出它们的比值.当一个学生汇报到圆的周长、直径与比值分别是160、60和2.67时,教师马上将这组数据从黑板上擦掉,并且说:"这组数据肯定是有误差的,我们就不研究了."这个孩子灰溜溜地坐下了.然后老师引导学生在教师所认可的数据中观察并得出有关圆周率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领导管理有方与圆之分.方指管理的原则性,包括管理的规范和范围;圆指管理的灵活性,包括管理的技艺和策略.前者是管理的内在要求;后者是管理的艺术形式.班主任在学生思想教育领域也要讲究"方""圆"艺术,即方与圆的辩证统一,也即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3.
主持人(南昌市青云谱区教研室教研员):"圆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和初识圆的基础上学习的一个内容.  相似文献   

4.
袁莉娜 《广东教育》2006,(10):54-55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转变教法的同时,更要改变学生的学法.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注重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  相似文献   

5.
一、情境导入 教师通过课件出示摩天轮、圆形花坛、圆形喷水池等含有圆形的图片,提问:"这些图片中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特征?"(这些图片里都有圆)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导入新课:"圆能给我们带来美感,因而有人说圆是最美的图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种由曲线围成的图形--圆.  相似文献   

6.
教学目标: 1.从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使学生认识圆. 2.使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中半径与直径的特点、半径与直径的关系,并能画规定大小的圆. 3.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应用圆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7.
一、问题缘起 在"圆的认识"教学实录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个环节:教师向学生介绍古人对圆的认识,提到"圆出于方,方出于矩".教师称,所谓"圆出于方",就是说最初的圆形并不是用现在的这种圆规画出来的,而是由正方形不断地切割而来的,由正方形到八边形……边数无限增大,直至得一圆.  相似文献   

8.
前段时间,我上了一节"平均分"公开课.根据我的预设,教学有序进行着,有声有色,我心里美滋滋的.当我把题目"请把8个圆和8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出示给学生时,我轻轻地松了一口气,马上就成功了.然而就在这时,"意外"出现了.学生经过思考后得出的答案出乎我的预料.学生的答案有以下三种……  相似文献   

9.
近日,听了两位教师执教的浙教版"圆的认识"一课,对其中"画圆"部分不同的处理方式,感触顿深. 一、片段摘录 A教师课堂情景描述 (每组一个圆形的塑料篮筐,让学生找出篮中的圆.) 师:你想不想画圆? 生:想.  相似文献   

10.
教师评价学生,在一定意义上主要有两种方式:表扬与批评.其中表扬是"圆",批评是"方".教师要想有效利用这两种方式,就应该做到"圆中求方","从圆到方".因为这个"圆"是推动学生进步的动力,也是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学生的成功源于信心,学生信心的形成往往源于教师的表扬和鼓励.但要用好这个"圆",教师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1.
这里把经过另一圆心的圆叫"母圆",把圆心在另一个圆上的圆叫"子圆".下面介绍母子圆的性质和相应的中考题.  相似文献   

12.
陈梅 《山东教育》2020,(1):73-75
一、学生认知困难与教师教学困惑分析1.学生困惑:"到底什么是圆?"——日常概念对科学概念的理解造成干扰很多学生甚至是部分老师,对"什么是圆"的理解存在偏差。比如,让学生找一找圆在哪里?学生往往会把"球体""圆面"也认为是圆,也就是说.  相似文献   

13.
"圆的认识"是小学数学经典课之一.浙江省著名特级教师朱乐平通过前测发现:六年级的学生大多用圆规画过圆,对半径、直径、圆心都有基本的认识和理解.因此,他另辟蹊径,从数学思考的角度深挖了教学内容的本质,精心预设了有序而开放的"问题情境",在轻松幽默的氛围中引领学生不断逼近对圆的核心知识的深度思考和深入理解,课堂充满着开放问题、聚焦思辨、精彩生成的探究味.  相似文献   

14.
在贵刊2008年第9期,我看到特级教师王永撰写的<解读"圆的周长">一文,颇有感触.由于实验客观存在误差,圆的周长和直径的结果都是近似值.  相似文献   

15.
<正>"圆"是中考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很多学生常常"望圆生畏",尤其是圆的折叠问题.相比较于直线型的折叠操作起来要困难得多.圆的折叠问题对学生图形识别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解题综合能力提出了考验.笔者结合几个的实例,谈一谈求解圆中折叠问题时,模型方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16.
在一位著名企业家的报告会上,其中一位听众问:"请问对你来说,促使你在事业上取得巨大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企业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但是没有把圆画满,留下了一个缺口.他反问道:"这是什么?""零"、"圈"、"未完成的事业"、"成功"……台下的听众七嘴八舌地答道.他对这些回答未置可否:"其实,这只是一个未画完整的圆.你们问我为什么能取得如此辉煌的业绩,道理很简单:我不会把事情做得很圆满,就像这个圆,一定要留个缺口,让我的下属去填满它.  相似文献   

17.
尽管新课程标准已把"扇形的面积"这部分内容上移到第三学段中,但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以为在第二学段教学完"圆的面积"后,再组织学生学习"扇形的面积",学生完全能够很好地掌握.由于笔者在无意中捕捉到了"折扇"这一特有的教学资源,因而这一次的教学与以往又有了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8.
能分别和同一个名词进行搭配的个体量词为配同关系量词."颗"和"粒"都具有表示"小的、圆珠形"的语义特征,.颗"称量比较大和圆的事物,"粒"称量比较小而圆的事物.由于事物的模糊性及人们的认知影响,"颗"和"粒"能形成配同关系量词.  相似文献   

19.
一、当音乐活动中出现幼儿"失控'时,我们要反思什么? 1.教师准确的游戏性指令语言非常重要."失控"常常是幼儿兴奋引发所至.如引导幼儿玩"薄饼"音乐游戏,教师的指导语是:"我们怎样用身体变成一个圆圆的大碗呢?"孩子马上反应:大家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圆(即变成一个碗).每一个老师都会有这样的经验,孩子一旦手拉手扯圆,常常会出现一会儿大一会儿小、兴奋不已的"扯圆"现象.有经验的老师,一句"呦,快、快、快,碗破了",就把孩子引回需要的圆上.可如果老师说:"把圆拉大一点.",幼儿"哗"一下无限大;"拉小一点."又"喔"一声挤在了一块儿.为什么?原因是,前一位老师有很强的游戏意识,始终把幼儿引入情境,而后一位老师的潜意识里只想到我要这样教你.  相似文献   

20.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56~58页"认识圆".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今天我们来进一步认识圆,你已经知道了哪些有关圆的知识? 生:我知道圆周率是3.1415926. 生:我知道圆有半径和直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