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养成"自主"、"自立"和"自动"的共和国民,建立民主共和国家,是陶行知 一生的理想追求.通过长期的实践,陶行知认为,要实现这一理想,从中国的现实出发,教育就必须首先从农民入手,必须去"凑"农民的生活,并通过改造提高了的"生活"去教育农民."生活教育论",恰恰是基于中国现实、符合中国实际的理怨的教育.  相似文献   

2.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人民教育家,自1923年以后,陶行知先生致力于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和普及教育运动,全面形成了生活教育理论。这一理论对于我们今天的农村小学教育改革,仍具积极的指导意义。一、“生活教育”理论的启示——变“脱离”为“携手”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是主张教育要符合人民大众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主张教育与社会生活实践和生产劳动相结合。他认为“中国乡村教育之所以没有实效,是因为教育与农业都是各干  相似文献   

3.
因为中国的绝大部分人口在农村,乡村教育是中国教育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的大课题。本世纪上半叶如此,今天仍是如此。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中国的乡村教育有着卓越的贡献,研究他的乡村教育思想对我国当前的农村教育改革是有现实意义的。一、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 1、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的发展过程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经历了从朦胧到成熟的过程。1922年前,陶行知没有明确论  相似文献   

4.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于中国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创立了许多精辟的教育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他是中国现代史上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在当今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研究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试析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盛极一时,其核心是以教育改造乡村社会,以纠正现代学校教育与中国农村社会的脱节。今天,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尽管陶行知的诸多设想都已实现,但就农村教育与农村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看,陶行知的某些思想对于新农村建设仍然具有很强的启示价值,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本文以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为视角,探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教育与农村文化建设、道德建设、经济建设、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陶行知先生主张建设活的乡村教育,其基本思想启示是:我们要有奉献乡村社会、改造乡村社会的精神,要把我们整个的心献给农民;要充分认识发展农村教育对于建设新中国、新农村的意义;需要建立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教育体系;活的乡村教育要有"活的乡村教师"和活的方法,以培养活的国民为目标;乡村学校的课程要切合乡村的生活;乡村教育要与乡村各种力量相联合。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对当代中国新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改善农村教育的“材”路,就是要改善农村教育所使用的教材,推而广之就是要改善农村教育的课程设置。陶行知先生曾对中国的乡村教育作过批评:“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它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它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它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它教人分利不生利。它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它教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它教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格外弱。”  相似文献   

8.
程彩金 《生活教育》2008,(10):15-17
陶行知先生是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更多的人喜欢称他平民教育家。他的"三农"思想是平民性的集中表现。他践行的六大教育运动其中平民教育、乡村教育、普及教育主要都是面向"三农"的.一生念念不忘改造"三农",改造社会。一、"三农"思想的渊源"七山一水一份田.一份道路和庄园"是陶行知家乡安徽歙县的概貌。当年农村的穷山恶水限制了农业的发展.落后的农业又决定了农民的艰苦命运。  相似文献   

9.
记者朱校长,您好!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卓越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身体力行,开展了乡村教育运动,试图通过发展乡村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水平和文明意识,达到拯救农村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学习陶行知     
要办好中国的教育,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创造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科学体系来。陶行知先生最善于结合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的实际情况来研究教育。他抛却高官厚禄,脱下西装革履,亲自到农村去,与农民同甘共苦,为发展中国的乡村教育作了大胆的尝试。他创立的一套乡村教育理论,今天对我们仍有借鉴作用。陶行知先生创造了丰富的教育理论,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教育遗产。他还创办了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社会大学等。有的同志把陶行知教育思想概括为三个方面,我认为是很恰当的:  相似文献   

11.
80多年前的1920年代,"幼稚园"还是一个很新鲜的名词,而"乡村幼稚园"更是闻所未闻。按照陶行知先生"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原则创建的乡村幼儿园,房屋、设备、教材、教学法从哪里来呢?好似在荒原大漠中修渠引泉,陶行知领着学生  相似文献   

12.
正"乡村学校是今日中国改造乡村生活之唯一可能的中心!""乡村教育关系三万万四千万人民之幸福!办得好,能叫农民上天堂……"早在1926年,陶行知先生就在他的《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中强调乡村学校的重要性。然而时至今天,仍然有相当数量的乡村学校由于基本办学条件太差等原因而成为我国义务教育事业的短板。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指出,对于农村的学校来说,  相似文献   

13.
崔玉婷 《生活教育》2008,(10):18-19
生活教育理论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所创立.其主要内容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陶行知是从教育救国、普及平民教育其中主要是农民教育的角度提出生活教育理论的。他主张以乡村学校为中心.乡村教师为灵魂.通过小先生、传递先生等制度把知识向外辐射.通过建立100万个乡村学校使全国绝大多数的农民都受到教育。因为普及教育的对象是处于最下层、生活贫困的农民及其子女.陶行知认识到原来仅注重书本知识、脱离民众生活的传统学校教育是不适合普及教育的实际的,因而主张生活即教育.乡村教育应与农民群众的生活紧密相连:"它与装饰品之传统教育根本不同。它不是摩登女郎之金刚钻戒指.而是冰天雪地下的穷人窝窝头和破棉袄"。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一种适合于大众、服务于大众的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14.
陶行知的"生利"乡村教育是他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清楚地了解中国乡村教育不适应本地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的问题,给予分析性的批判,提出解决乡村教育弊端的发展方向在于"生利",培养学生的技能。基于此,他思考建设"生利"乡村学校的问题,尤其是教师的问题,并且把生利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标准。他的这些思想对于新时代的农村发展仍有启示意义,我们应该从进一步明确农村教育的发展方向,提高农村职业学校的质量以及推进农村职业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三个方面深化陶行知的乡村教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生活教育》2014,(5):4-6
“乡村学校是今日中国改造乡村生活之唯一可能的中心!”“乡村教育关系三万万四千万人民之幸福!办得好,能叫农民上天堂……”早在1926年,陶行知先生就在他的《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中强调乡村学校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天地君亲我     
陶行知在晓庄召开乡村实验学校动员大会,到会的人很多,有小学校长、教师,还有附近的农友们。宣布开会后,陶行知首先讲话,他说:“中国是个文明古国,人口众多,农民又占绝大多数。但是农民一年到头辛辛苦苦,自己却吃不饱,穿不暖,更谈不上有受教育的权利。我们办乡村教育,就是为了把文化还给农民,为了改造农村,创造新农村。”一位老先生说:“自古以来,人们把‘师’看得很重,叫做天、地、君、亲、师,所以我们要尊重先生。”陶先生笑着说:“农民家中大多供着‘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因为农民没文化,所以把‘先生’抬得那么高。我们办乡村教育,要让农…  相似文献   

17.
舒华荣 《考试周刊》2016,(11):168+155
<正>"陶博士并不仅仅属于中国,而是属于世界的……在美国,大家都知道陶博士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这是美国前副总统华莱士在《纪念陶行知博士》中对陶行知先生的评价。宋庆龄更说陶行知先生是"万世师表"。陶行知先生虽然主要生活在民国,但他的许多教育思想在今天依然有宝贵的指导借鉴意义。他的"教育救国"在当时虽然没有实现,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在当下的中国是不易之真理。在陶行知先生的众多创  相似文献   

18.
一、树立与时俱进的乡村教育观念陶行知指出:"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他教富的  相似文献   

19.
吴晓清 《湖南教育》2009,(12):39-39
一、创新型校长要有使命感和教育理想 看《陶行知教育文集》时,有这样一句话对我触动很大,他说:“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教人都离开乡下往城里跑,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建房不造林;教人羡慕奢华,教人分利不生利,遇到了水旱虫灾不知预防,教农民子女变成书呆子。”如果用陶先生这句话对照今天的农村教育,我们会作何感想?会不会有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当今有些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  相似文献   

20.
农村教育重要到什么程度,对于中国来说是无须求证的。回首上个世纪前叶,陶行知、晏阳初等一批知识精英已经意识到,中国向来以农立国,教育应为占中华民族最多数的贫苦农民服务。他们忧心忡忡,奔走呼喊,立志以普及“乡村教育运动”来改造中国乡村社会。中国近现代农村教育改革破冰突围的艰难历程由此肇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